首相官邸以及外交部高级官员还做了诸多贴心的准备,以表示对这位中国领导领导人的特别重视。外交部此前从澳大利亚总理霍克秘书那里获得消息,胡耀邦抱怨美国人不愿意深入和他交流国际问题,于是特别向撒切尔建议,在正式欢迎宴会后,再举办一个首相与胡耀邦的非正式茶会,以求听取胡耀邦对中国国内和国际问题的见解,同时这也是更深入了解中国政策的一个机会。
英国外交部在为赠送中国领导人什么礼物上,也表现地特别用心,除了挑选了艺术品之外,还特地定制了一个桥牌游戏机,因为这些外交官从中国报刊上捕捉到,胡耀邦与邓小平都很喜欢打桥牌。为了避免让唐宁街感到对这个礼物不可思议,外交部特附上胡耀邦与邓小平、万里一起打桥牌的照片用以说明。
在最关键的首脑会谈内容上,唐宁街认为不应该探讨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种晦涩的理论问题,而是建议向胡耀邦介绍:1.资本主义并不是简单地意味着财产私有,更是一种自由有活力的市场体系;2.创新的重要性;3.一个国家不能只强调安全,而忽略开放和公开的重要性(以苏联为反例);4.多元文化以及不同国家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性;5.高效信息系统的重要性。
唐宁街还拒绝了撒切尔向胡耀邦表达中国人权问题以及若干公民刑事案件关注的建议,以免引起中方的敏感情绪,改而向胡耀邦介绍一个健全司法体系对于保护个人权利和社会正常秩序的作用。从这些公文往来上,似乎英国有一种强烈帮助中国认识现代化世界,向中国传递现代理念的兴趣。
总之,从英国各部门文件往来之间,他们对中国的领导人是极其尊重的,即便是内部日常行文也都用 “胡先生”或“尊贵的胡耀邦阁下” (His Excellency Hu Yao Bang)称呼他。档案中讨论的内容,对中国也是充满善意的,希望能够助力中国经济现代化和社会进步的,而不是阻止中国这么做。
(英国首相府接待胡耀邦的手册) 胡耀邦访英:成功重塑中国公共形象的一场外交展示
1986年6月8号胡耀邦开始了他的欧洲四国之行,这也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领导人与西方的最早接触外交行动之一。胡耀邦的主要随行人员有国务院副总理李鹏、全国政协副主席费孝通、中联部长朱良和外交部副部长周南等。外媒比较关注的是费孝通先生,这体现了党对知识分子的尊重,是对外界展示的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
由于这是我国对西方的规模空前的一次“外交秀”,胡耀邦和当时的党中央对这次出访也是极其重视的,这次出访的准备工作非常充分。胡耀邦先后与随行人员11次召开准备会议,逐个讨论了讲话稿、宴会稿、会谈内容和答新闻记者的口径,强调出访纪律。所有内容同时还经过了政治局会议的讨论以及邓小平的审阅,大家都表示完全赞同。
根据朱良先生的回忆,胡耀邦特别强调了我们应该怎么解放思想、端正观念与西方打交道的问题:
第一,要树立中国爱好和平的形象,减少人家对我们的疑虑担心,从而增强同我国发展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的信心。我们跟外国领导人讲话,不要讲套话,少用共产党专用术语,要重点突出、有针对性,有说服力。
第二,苏联喜欢搞场面很大的几十人的大型会谈,这样效果很一般,双方都是讲场面话。尽量举行小规模会谈,这样才能真正谈点问题,了解点情况,真正交点朋友,促进两国友好。要多学习周恩来总理同外宾谈话的艺术。
第三,同外国谈经济贸易问题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要乱开经济合作的支票,经济协议不要盲目求大,吊别人胃口,最后不能兑现,影响很坏。要坦诚告诉对方,哪些事我们现在可以办,哪些事现在办不到。访期间同各国达成协议,一定要认真地检查、督促和加以落实,不能坏了中国的信用。
第四,我们回来后要多向中央汇报一些国外政治动向,提出改进和加强对外工作的建议,不要老是喜欢讲如何受到了“超规格的接待”,如何成功,不要过高估计访问的作用, 特别不要说成是什么“历史意义的访问”。要清醒地看到,由于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不要过高估计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英国媒体在胡耀邦到来之前,就进行大范围预热,他们接连介绍胡耀邦与中国改革。《卫报》评论分别为《推动中国保持前进的人》(The Man Who Keeps China On the Move)、《北京的改革者们将继续战斗》(Peking Reformers Will Fight On),《每日电讯》文章标题为《一个推动中国前进的精明乡巴佬》(Sophisticated Yokel Pushes China On),《观察家》的评论题目则是《穿西装的邓的信徒》(Deng’s Disciple in a Lounge Suit)。
胡耀邦于9日与撒切尔夫人进行了正式会谈。从英方公布的会谈记录稿来看,占用时间最长的是关于苏联问题的沟通,主要包括戈尔巴乔夫国内改革和外交政策调整,刚刚发生切尔诺尔贝利核电站事件,柬埔寨、阿富汗问题等等。胡耀邦批评苏联对改善中苏关系毫无诚意,并且指出苏联如果不放弃军事扩张主义,经济改革是不会成功的,撒切尔对此表示赞同。这个时候,中国的周边国际环境虽然有所改善,但是苏联制造的各种地缘冲突,依旧是主要外部威胁,所以胡耀邦访英,除了加强双边关系之外,还显示出中国与西方在对待苏联问题上的一些默契。
(胡耀邦参观莎士比亚故居,及会见牛津大学中国留学生和访问学者)
胡耀邦在即将结束访问的时候,还在伦敦召开了记者招待会,回答了BBC、《金融时报》、香港亚视等媒体的提问。总之,胡耀邦对英国的访问是非常成功的,展示一个现代领导人的素养,或者中国领导人尝试用现代主流方式与世界接触的努力。
虽然胡耀邦的表现并不是完美的,但是依据当时英国报纸,以及事后官方的内部总结来看,朝野对胡耀邦都是报以肯定、赞美的语言,认为这是一个可以值得接触,推动中国发生进步的政治家。《观察家报》在胡耀邦离开的时候,发表了《未来之星留下了他的印记》(Tomorrow’s Man Makes His Mark)来总结他的这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