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日内瓦会议召开70周年,当时这场国际会议对我国外交官来说既是一次重大考验,也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
不过,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新中国出席日内瓦会议,其实经历了一番波折。
莫洛托夫曾为新中国据理力争
出席日内瓦会议,苏联为新中国据理力争
朝鲜战争结束后,美西方其实已经意识到:如果不想让联合国成为第二个“国联”,就必须承认《联合国宪章》确立的五大国原则,即邀请新中国参与国际治理。
但彼时冷战刚拉开帷幕,“反共”意识形态在西方大行其道,因此美英法三国仍不愿向新中国发出邀请。
故而,在日内瓦会议召开前夕,苏美英法四国外长曾在华盛顿和柏林举行过多场会晤,讨论的话题有两个:其一,是否应该允许中国出席日内瓦会议;其二,是否应该举行五大国会议。
在柏林会议上,苏联代表莫洛托夫为新中国参会问题据理力争,指出联合国只有在五大国一致同意下,才能维持国际和平,因此如果没有新中国参加联合国或出席国际会议,那么《联合国宪章》的重要原则就无法实现。
经过多番唇枪舌战后,急于从印支战争泥潭脱身的法国同意了苏联的要求,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则见风使舵,提出了一个有条件允许中国参会的倡议,即不提所谓的“召集国与被召集国”,只是笼统地邀请各国出席,以避免造成“外交承认”的事实。
为了尽快形成共识,莫洛托夫最终同意将艾登的要求加入自己的倡议中。而见到英法都妥协后,美国国务卿杜勒斯独木难支,也只能同意苏方的主张。最终四国勉强形成了邀请新中国参会的共识。
尽管柏林会议没有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但苏联为新中国的据理力争,仍得到了中方赞许。用周总理的话说,新中国出席日内瓦会议是“苏联代表在柏林取得的重大成就”、“联合国应该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组织,而不是美国的侵略工具”。
周总理(右二)与莫洛托夫、朝鲜外相南日、越南外长范文同合影(左至右)
“中国要到国际舞台上唱大戏”
在前往日内瓦前,周总理曾对会议形势进行了评估,认为美国必然会阻挠任何共识的达成,故而他提醒我国使团成员说,“我们是要登国际舞台、唱梅兰芳大戏,要有板眼,与苏联、朝鲜和越南等代表互相配合。”
周总理对美国使团表现的判断非常准确——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会议刚开始就拒绝美军从韩国撤离,并对中苏朝三国大放厥词,遭到了周总理有力驳斥。
周总理表示,美国推行的侵略政策是“亚洲动荡的根源”,美方必须尊重亚洲国家的独立与主权、撤出在各国的军队,亚洲国家应进行协商,共同维护地区和平与安全。
周总理的发言引发了强烈反响,有不少媒体指出“这是亚洲最大国家代表第一次在西方为亚洲讲话”。
面对周总理点出的事实,理屈词穷且身体欠佳的杜勒斯,向美国发了封抱怨我方发言是“蛊惑人心的宣传”电报后就匆匆回国,他留下的副国务卿沃尔特·比德尔·史密斯成了一个难缠的角色。
周总理在会议上发言
美方代表巧妙向周总理表达礼节
比起古板僵化的杜勒斯,史密斯看待国际局势的角度更灵活,认为美国敌视新中国并不明智、缺乏长远眼光——对此,周总理曾如此评价他:“看来帝国主义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
据称,当时杜勒斯曾限制美方代表与中方接触,所以当周总理在休会期间主动向史密斯握手时,却被他一手拿着雪茄一手拿着咖啡挡过;
但等到会议结束时,史密斯却主动向周总理表达礼节,不过双方仍没有握手,而是史密斯抓住周总理的胳膊摇晃了几下,并表示“他担心再讨论下去又会产生分歧,这样简单结束就很好”,算是巧妙地表达了中美接触的意愿。
也正是因为史密斯这种圆滑,他在各国代表讨论问题时大打“拖”字诀、故意“听不懂”中方建议,声称在没得到华盛顿指示前,他不表达任何意见、也不参加任何表决。
周总理对此早有预料:“关于朝鲜问题的讨论很可能不会取得成果”,所以他要求将自己批评美方代表无理由反对各国建议、阻挠和解方案通过的发言记载到会议记录中,把美国的好战侵略立场暴露得淋漓尽致。
共识达成后,法国代表激动地与周总理握手
周总理:“美国放了许多空炮”
为了避免日内瓦会议彻底失败,接下来周总理在印支问题的解决上殚精竭虑。
在给毛主席的电报中,周总理一眼看出了美国的虚张声势,称“美方在印支问题上放了许多空炮,但未吓倒别人,却吓倒了自己……法国要求提供支援,但美英又不干……艾森豪威尔最近的发言打起了退堂鼓,使杜勒斯很窘迫,只能一走了之,把烂摊子扔给史密斯”。
得益于摸透了美英法的分歧,再加上苏联和越老柬等多国的支持,周总理提出的“外军撤出老挝和柬埔寨”的主张,被经历奠边府大败的法国政府接受。
而美国虽然满腹怨言,但却无力阻止法国妥协,日内瓦会议最终得以解决了印支停战问题。
在会议结束后,周总理那句“日内瓦会议证明国际争端是可以通过和平协商解决”的总结,不仅为现代外交史注入了新的色彩,也奠定了我国外交的主基调,展现了中国热爱和平与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