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美国的ET3公司提出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交通革命构想——“真空管道运输”系统。
根据当时的报道,ET3设想通过在地面上建立一条特殊的真空管道,将乘客载入形似太空舱的“胶囊”座舱,通过管道高速运行,最高时速可达6500公里!
这项技术声称能够在2小时内从纽约到北京。
如今已经过去了11年,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这项技术有实现的可能吗?
ET3系统的技术背景
“真空管道运输”概念最早是由 米哈伊·西茨基(Mihail C. Sitsky) 在 1972年 提出。
西茨基是一位俄罗斯工程师,他在其论文中首次提出了基于真空管道的高速运输系统的基本构想,但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并没有得到重视。
直到2013年,美国的 ET3公司才正式提出并推广这一技术,并试图将其商业化。
“真空管道运输”技术的基本原理非常简单——在管道中创造真空环境,从而消除摩擦力,让座舱高速行驶。
这样一来,座舱就可以像炮弹一样被加速,并以惊人的速度冲向目的地。
而管道内部的低气压让“胶囊”几乎不受空气阻力影响,理论上可以达到每小时6500公里的速度。
这个速度是现有任何交通工具都无法比拟的,想象一下,从北京到纽约,仅仅两小时!全球旅行更是只用6小时。
座舱设计方面,ET3公司设计中是类似太空舱的形状,重量仅为183公斤,比一辆小轿车还轻,能够容纳4到6名乘客或367公斤货物。
更神奇的是,尽管座舱的速度惊人,乘客几乎不会感到强烈的加速力,因为座舱的加速方式非常平稳。
更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是,ET3公司表示,这项技术的建设成本远低于传统高铁或高速公路,每千瓦时的运输量效率是火车的50倍。
这意味着,即便运行速度极快,票价依然能够控制在极低的水平。
然而构想很伟大,实现却很困难。
实现的难度与挑战
首先,建设真空管道本身就是一项庞大的工程。
真空管道需要能够承受高压与极端气候条件的材料,并且需要严格控制空气的流动与环境的稳定。
再者,如何保证“胶囊”座舱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避免在高速运行中发生任何意外,也是一个技术难题。
此外,资金问题也不容忽视。
根据ET3的设想,建设成本仅为高速公路的1/4,高速铁路的1/10,然而即便如此,前期研发也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
再者,ET3的实现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社会问题。
想象一下,这样一种“飞行在地面上”的新型交通工具如何与现有的交通系统协同运作?
如何在不干扰现有城市交通的情况下,确保管道的建设不破坏生态环境?
这些都需要政府、社会及相关行业的密切配合。
所以这一构想也渐渐被束之高阁,直到现在这些问题也依然存在。
有意思的是,也是在2013年,马斯克也提出过一个设想。
他提出了一个“超级高铁”概念。
虽然其设计目标与ET3相似,比如说都追求高速度、低能源消耗,但马斯克的设想侧重于使用低气压环境和磁悬浮技术来提高交通速度。
与ET3的真空管道不同,马斯克的超级高铁采用的是一个较低的气压环境,而不是完全的真空。
此外,马斯克并没有创建公司来直接运营或实施该技术,而是鼓励其他公司开发这一技术。
可见人的想象力可以无限延展,但要付诸现实却是难度非常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