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
闽南地区自古以来武风浩荡,军事将领层出不穷。伟大使命,磨砺了他们的坚强意志;赫赫战功,彰显了他们深邃的战争智慧。闽南军事巨擘的传奇故事,如同砥柱中流,激励着古今战士无惧挑战、勇往直前。他们的戎马生涯,宛若一块块丰碑屹立在历史长河之中,为世人所铭记与敬仰。
俞大猷
坚定荡倭卫国的一代名将
明弘治十六年(1503),俞大猷出生在泉州晋江濠市濠格头村(今属泉州市洛江区河市镇溪山村)一个下级军官家庭。他9岁随家迁居泉州城内北隅,与邓城、汤克宽等读书于清源山清源洞。15岁晋文秀才,与李杜、薛南塘、史文斋、史礼斋等人继续读书于清源山紫泽书院,并习武于清源洞。俞大猷先后拜名儒蔡清弟子王宣、林福和军事家赵本学为师,努力钻研易经。正因年轻时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使俞大猷日后得以成长为明代独树一帜的名将,不仅有杰出军事家的战事审断力,而且拥有杰出政治家的思想远见。后来,他又从师精通“荆楚长剑”的同安南少林高手李良钦学剑(棍)术和骑射,达到了“剑术天下第一”,可谓战斗力“爆表”。
清源山上有俞大猷留下的“君恩山重”摩崖石刻
嘉靖元年(1522),俞大猷20岁时,承袭世职百户之职,开始军旅生涯。31岁考中武进士,升正千户,守御金门所。嘉靖二十八年(1549),右副都御史朱纨巡视福建,推荐俞大猷为备倭都指挥。这时正值安南入侵,安南大臣范子仪统兵入侵钦州、廉州,扰乱边境。俞大猷受命前往讨伐,生擒范子仪的弟弟范子流,击溃范子仪军。
嘉靖三十一年(1552),倭寇大扰浙东,北窜苏南,俞大猷与戚继光、邓城等将携手,歼敌5000余人,平定苏浙倭患。出生于沿海之城泉州,俞大猷对海洋并不陌生。他在抗倭时提出的是御海洋、御海岸、御内河、御城镇的多层次纵深海防战略。在抗倭名将中,俞大猷是最早提出全方位战略的将领之一。嘉靖四十二年(1563)春,俞大猷任福建总兵,与副总兵戚继光、闽浙总督谭纶合兵剿倭,大破倭寇于平海卫,光复兴化城。嘉靖四十三年(1564),俞大猷改任广东总兵,击溃倭寇和海上武装于海丰、潮州、南澳等地。隆庆三年(1569),俞大猷和总兵李锡、郭成等人,消灭了曾一本海盗团伙。至此,东南沿海倭寇及海盗基本被荡平。
在俞大猷数十年的军旅生涯中,四为参将、六为总兵、两为都督,但也遭过诬谤,受过弹劾,历过免职,下过死狱。俞大猷经历的大小战役何止百次,屡建奇功,名震八方,终使“百年积寇尽除”。《明史》说他“世宗朝老成宿将,以大猷为称首”,即在明世宗朝的战将中,俞大猷排列第一,评价甚高。他致仕时,朝廷颁赐牌匾,上书“昭代儒将”。
“倚剑东溟势独雄,扶桑今在指挥中。岛头云雾须臾尽,天外旌旗上下翀。队火光摇河汉影,歌声气压虬龙宫。夕阳景里归篷近。背水阵奇战士功!”俞大猷的《舟师》诗,迄今读来荡气回肠。俞大猷为后世留下了《剑经》《兵法发微》《洗海近事》《镇闽议稿》等著作,另外还编辑了《续武经总要》,留下煌煌十六卷的《正气堂集》。不管是从创立战功来讲,抑或是从书写军著的角度来分析,俞大猷都是明代中后期抗倭将帅中的翘楚。
郑成功
领军驱荷复台的“开台圣王”
郑成功,又名森,字明俨,号大木,生于明天启四年(1624),泉州南安石井人。他8岁通晓四书五经,10岁能写八股文,15岁考中南安县秀才,21岁进入南京国子监读书。
明崇祯十七年(1644),清兵入关,攻克北京。次年五月,清兵攻入南京,南明弘光政权覆灭。同年六月,明唐王朱聿键于福州登基称帝,改元为“隆武”。八月,郑成功觐见隆武帝。隆武帝见郑成功气宇非凡,遂赐其朱姓。隆武二年(1646)八月,清军入闽,隆武帝于汀州遇害。同年,清军进劫安平,大肆抢劫淫掠,郑成功的母亲不堪受辱自杀。郑成功决然前往南安文庙焚烧自己所穿儒衣青巾,写下《焚衣词》以明志。至此投笔从戎,决意起兵抗清。
永历十一年(1657)起,郑成功率军北上,陆续收复江浙“四府三州二十二县”。直至永历十三年(1659)七月,郑军包围南京,呈现出光复东南半壁之势。可惜南京一战中郑成功中了敌人的缓兵之计,损失惨重,不得不退兵。但毋庸置疑的是,郑成功在其征战过程中显露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水平和决策制胜的能力。
在石井郑成功纪念馆中珍藏着描绘郑成功降服荷寇收复台湾的画卷
郑成功不仅大义抗清,还率领军队驱荷复台,为中华民族立下千古奇功。天启四年(1624),荷兰舰队强占中国台湾,并拒绝退还。明永历十五年四月初一(1661年4月30日),郑成功率领郑家军,乘着海上大潮,强渡鹿耳门天险。驻守台湾岛上的荷兰总督揆一急遣荷兰军队迎战。在接下来9个多月的战斗里,郑军这支正义之师对荷军发动多重打击,并将他们赶至绝境。揆一无奈之下乖乖签订投降条约,撤离台湾。收复台湾后,郑成功提笔写下《复台诗》:“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其拳拳爱国之心及不畏艰险、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在这寥寥数语间展露无遗。
在台湾,民众尊称郑成功为“开台圣王”。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带动了闽南人向台湾移民,有力地推动了闽南方言、民俗、信仰等闽南文化在台传播,促进了海峡两岸文化融合发展,印证了海峡两岸人民“血浓于水”的深厚情感。
永历十六年五月初八(1662年6月23日),郑成功不幸病故,一代英雄猝然长逝。清康熙帝为其赐挽联曰:“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高度赞扬了郑成功忠肝义胆的一生。
南安郑成功墓是两岸人民凭吊英雄的重要场所吴英
誓死维护统一的多谋智将
吴英,字为高,号愧能,明崇祯十年(1637)出生,泉州晋江人。祖居泉州南安延陵(今鲤城区浮桥街道延陵社区),后徙居晋江大浯塘。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吴英以兴化总兵官衔奉旨入籍莆田,定居在黄石定庄。
康熙十二年(1673),平西王吴三桂叛乱,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先后呼应,史称“三藩之乱”。越年,耿精忠部将曾养性率军攻打浙江,清军总兵祖弘勋以温州叛应之,分路进犯宁波、绍兴。当时,吴英以都司佥事衔任浙江提标都司,他随提督塞白理抗击叛军,取得重大胜利。康熙十四年(1675),曾养性、祖弘勋率众十余万人进犯台州。吴英向塞提督提出应敌对策:“阳修毛坪山径,潜引兵间道自仙居袭贼后。”两军在黄岩半山岭发生激烈交战,“英偕游击曾承等冒矢石前进”,斩杀多名敌将,遂复黄岩,后又率军收复太平、乐清等县。吴英迁升中军参将。
康熙十五年(1676),曾养性率数万将士分五路夜袭清军大营。面对敌人的夜袭,吴英建议“令诸军弃营据险”,并自告奋勇率五百将士“抄伏敌后”,占据大洋山,阻其要道,与敌展开殊死之战,“身中数创”。此次战斗,“斩获无数”。经过这次战役,耿氏精锐殆尽。吴英在平定耿精忠叛乱的战争中立了大功。康熙十八年(1679),他升任同安总兵官。
康熙二十二年(1683),吴英调任兴化总兵,后参与收复台湾的澎湖决战,在战场上击溃刘国轩水军。在接下来镇抚台湾的18个月里,他整肃军纪,兵不扰民,条陈屯田,发展生产,还兴建书院和天妃庙,受到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广大民众的景仰。
康熙二十四年(1685),吴英调浙江舟山镇总兵官,竟有海寇2000多人闻讯来降,不久擢为四川提督。在四川,他彻底清除吴三桂余党,还“严塘汛,悬赏购募,获积盗三百余人,毙其魁六十三人于杖,盗贼屏息。”强化了社会治安,使四川的老百姓过上安宁日子。11年后,吴英调回福建,任陆路提督,后改督水师。康熙三十六年(1697),康熙帝诏奖吴英“笃实而明达”,授“威略将军”,并御书“作万人敌”四字相赐。
“作万人敌”匾额高悬于黄龙吴氏龙溪祖祠大殿上方
康熙五十一年(1712),吴英终老任上。身后,世人誉之“智勇双全、文武兼备”。迄今,鲤城延陵社区的黄龙吴氏龙溪祖祠中,大门廊下有描述吴英事迹的楹联:“威略将军荡平山海,敕封提督统制蜀闽”;大殿上方高悬康熙皇帝亲笔御书的“作万人敌”匾额;中厅墙壁上影雕画《热河行宫》图旁有康熙在热河行宫颁赐吴英的七言律诗一首,曰:“水陆封疆六十年,曾经百战驾轻船。蓬台远涉鲸鲲浪,岛屿平开烽火烟。将老偏宜立壮志,宸襟每注施恩延。波涛有作须先靖,黾勉防微截未然。”
叶飞
立下不朽功勋的传奇上将
千年古港泉州,不仅孕育出中国古代多位水师统帅,还走出一位新中国的海军司令——叶飞。
叶飞,原名叶启亨,曾用名叶琛,1914年生于菲律宾吕宋岛奎松省,祖籍泉州南安金淘镇占石村。5岁后,叶飞从菲律宾回乡求学,在革命老区占石村度过了童年时光。
1928年,正在厦门福建省立第十三中学读书的叶飞,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年方14岁。1931年,他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共青团福建省委代理书记、中共闽东特委书记、闽东军政委员会主席等职。20世纪30年代初,不到20岁的叶飞率部创建闽东红色根据地,带领闽东军民开展轰轰烈烈的战斗。抗战爆发后,他率部驰往抗日前线,参与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和苏浙皖敌后游击区。叶飞指挥打赢一场又一场硬仗,并屡立奇功,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夜袭浒墅关、郭村保卫战和车桥战役。1939年6月,叶飞指挥夜袭浒墅关火车站,全歼日军警备队20余人,炸毁铁路,迫使沪宁线中断3天。7月上旬,他又率部在夜色笼罩下,突入上海近郊,火烧日军占领的上海虹桥机场,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1940年5月中旬,叶飞指挥新四军挺进纵队反击日、伪军500余人的进攻,歼敌大部,后转移到通扬运河以北的郭村(今为扬州市江都区)休整,其间突遭国民党部队万余人围攻。叶飞指挥挺进纵队4000人兵力开展郭村保卫战,历时7天粉碎敌人多次进攻,共歼国民党军3个团、击溃10个团,成为我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范例,也揭开了新四军东进的序幕。1962年,郭村保卫战被拍成电影《东进序曲》,上映后深受全国观众的喜爱,这是后话。1944年3月,叶飞指挥车桥之战,歼灭日军465人、伪军483人,使苏中、苏北、淮南、淮北四块根据地连成一片。
叶飞不仅严于律己、生活朴素,对部队指战员也同样严格约束。抗战时期,新四军部队生活十分艰苦,叶飞要求部队指战员严格遵守有关纪律,他常告诉大家,要经得住考验,要吃得了苦,生活再苦,也应发扬人民军队优良传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他“严”字当头,率部所到之处,风清气正,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陈毅同志曾夸奖叶飞部队的艰苦作风是全军中最突出的,“可做本军的模范”。
叶飞故居(泉州晚报资料图片)
解放战争时期,叶飞担任山东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先后参加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豫东、淮海等大战役,后任三野第十兵团司令员,参加渡江战役、上海战役、进军福建,其所在的部队常担任最艰苦的正面进攻任务,并均出色完成任务,他也因骁勇善战被称为“三野悍将”。
叶飞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75年后,叶飞历任交通部部长、海军第一政治委员、海军党委第一书记等职。1980年,叶飞担任海军司令,他在工作中再次展现了出色的领导才能,将海军重新整编成强大的力量,为我国海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直到1983年,他才离开部队,担任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后任华侨大学校长、名誉校长。
1999年,时年85岁的叶飞结束了波澜壮阔的一生,家人按照他的遗嘱将他与妻子合葬于厦门。人们心目中的叶飞,是一位可亲可爱的将军,一位功勋卓著而品德高尚的将军。他的一生,是中国革命历史中的一个传奇,更是一首催人奋进的永恒战歌。
进入刺桐文脉专辑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