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昭侯二十五年(公元前338年),申不害去世。
申不害在世时,辅佐韩昭侯运用“术治”,以“循名责实”的手段来加强对韩国官吏的绩效考核,令韩国政坛风气为之大变。一段时期内,韩国国力大盛,令天下诸侯为之侧目。
申不害去世后,张谴被提拔为韩相国。张谴,又称“暴遣”。他刚当上相国,魏相白圭就找上门来,对他说:“您用韩国的力量帮助我在魏国掌权,我就用魏国的力量来支持您在韩国掌权。这样,我就能长期地在魏国执政,您也能长期在韩国执政。”[1]
申不害在世时,赵相大成午也曾抱着同样的目的,来找他合作。只不过,申不害当时是否答应不得而知;张谴这次有没有答应与白圭合作,也不得而知。可显然,这次白圭的愿望并没能达成——因为此后不久,长期执掌魏政的白圭就不幸去世了,他的相位后来由宋人惠施继任。然而,这能否证明张谴的无辜?
多年后,张谴重病在床,公乘无正曾携带三十镒黄金前来探望他。
一个月后,韩国国君亲自去探望张谴,问他:“如果您死了,可以让谁来接替您?”
对此,张谴并没直接给出答案,却说:“公乘无正重视法治而且敬畏大王,虽然这样,他却不如公子食我得民心。”
表面上,谁更得民心,就更有资格担任相国。然而,在韩国公室看来,谁更忠心才是至关重要之事,而不是谁更得民心。所以,张谴去世以后,韩君就让公乘无正做了宰相。[2]显然,张谴这是利用自己对国君的了解,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国君的选人——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权谋之术呢?从申不害到张谴,都喜欢用“术”以驭上,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申不害去世后数年,韩昭侯也去世了,儿子韩宣惠王继位。
韩宣惠王在位时,魏国经马陵战败后一蹶不振,齐国在徐州大败之后也陷入了低谷。西部的强秦则趁齐、魏衰落之际迅速崛起,侵占了大片魏国河西之地。同属“三晋”的魏国成了东周列强打压与遏制的重点目标,自然也就替韩国抵挡了不少的风波。
不过,韩昭侯在世时,秦军就曾攻破宜阳。如此强大的秦国,迟早都会对韩国构成巨大的威胁。“三晋”团结一致时,任谁都不敢随意侵犯;如今“三晋”早已分崩离析,韩国又该如何单独面对来自秦、楚、齐等等东周大国的巨大压力?
还没等韩人清醒地意识到这一巨大风险,韩国的政治风气就已悄然发生变化了。
曾有一次,一位外来客人前来游说韩宣惠王。韩宣惠王听了后,欢喜之余又长叹不已。他身边的侍从见了,竟然把韩宣惠王喜欢客人说辞的状况告诉了客人,以此来作为自己的恩德。[3]
君王身边的亲信侍从,为讨好外人竟然不惜出卖君王的隐秘信息——韩国政坛竟已堕落到了这种地步?
对此,韩国大臣吴章实在看不下去,慎重其事地警告韩宣惠王:“君主不可以假装爱人,因为对某人表示了爱,有朝一日要恨他,也不能恨了;君主不可以假装恨人,因为对某人表示了恨,往后就不能再爱他了。假装憎恨、假装宠爱的迹象一显露出来,那么阿谀奉承的人就会凭借它来诋毁或赞赏该人,即使是再英明的君主,也难以将它收回来了,更何况是把真实的感情表露给别人呢!”[4]
申不害的“术”,是君王来御使下臣的手段。可韩国大臣纷纷照猫画虎,以“术”来应对韩王,国君一人还怎么应付得过来?
公元前330年(韩宣惠王三年),秦军大举入侵魏国,在雕阴(今陕西富县)和焦(今河南三门峡市湖滨区古虢城东北)、曲沃(今河南三门峡市湖滨区西南)两条战线上大败魏军,迫使魏国献出了河西之地。同一年,魏国也出兵入侵韩国,却被韩朋率军击败。[5]此后,秦国进一步攻占了魏国上地,并横跨黄河,进攻到河东。
由此可见,魏国国力确实是每况愈下了。
可到了公元前325年,韩宣惠王却主动前往魏国,去朝觐魏惠王![6]韩昭侯时去魏国朝觐,是为了给韩国争取改革的稳定外部环境;几乎没有遭遇任何重挫的韩宣惠王,居然也要前往屡战屡败的魏国朝觐——唯一的解释,就是实力不如人,不得不向人低头!
也就在此时,韩国政坛越来越混乱了。
两位公族出身的大臣——韩朋与公叔——都获重用,互相争权。韩宣惠王似乎也乐意见到两位大臣互相制衡,还特意咨询大臣摎(jiū)留:“我想同时启用公仲(即韩朋)和公叔执政,可以吗?”
摎留回答:“不可以。晋国用六卿执政,国家就分裂了;齐简公用田成和监止掌权,简公就被杀了;魏国曾同时任用犀首、张仪为相,却丧失了西河以外之地。现在大王想任用他们共同执政,那么势力大的必定会在朝廷上结党营私,势力小的就会结交外国以为外援。如果大臣中有的在国内树党而擅权,有的里通外国而使国土分裂,那大王的国家必然危险了。”[7]
此前,申不害、张谴为相之时,就屡屡有借助外国势力来稳固自身地位的事件发生。如今两股势力互相争权,内外勾结之风岂不是会愈演愈烈?
摎留的这番警告,韩宣惠王并没能听进去,依然坚持并用韩朋与公叔。此后,韩朋与公叔两股势力互相争权,还经常勾结外部势力以自重,让韩国在不断的内耗中变得越来越虚弱了。
公元前318年,在苏秦倡导下,山东六国合纵,准备共同伐秦。[8]此时,除了赵国外,剩余的五国都已公然称王。[9]这也标志着战国七雄都脱离了周王室体系,完全独立了。
然而,称王的名声虽然好听,奈何韩国实力却差强人意。
公元前317年(韩宣惠王十六年),山东诸国合纵伐秦。此时,韩人竟不自量力,主动上前攻打秦军,结果在修鱼(今河南原阳西)被秦军击败。[10]魏、赵二国军队前往接应韩军,又在观泽(今河南清丰县西南)再遭大败,“三晋”大军共被秦人斩首八万![11]
公元前314年(韩宣惠王十九年),秦军在岸门(今河南长葛东北或今山西河津)再次战胜韩军,斩首万余。此战过后,韩宣惠王就被迫将太子送往秦国作人质,卑躬屈膝地向秦人求和![12]
从此,韩国就完全丧失了脊梁骨,对秦再也难求一胜。此时,距离申不害变法也仅仅是过去了一代人。所以说,韩国这么快沦落,就是因为申不害变法不彻底!
[size=0.706em][1] 《韩非子·内储说下》,原文为“暴谴”。
[size=0.706em][2] 《韩非子·说林上》
[size=0.706em][3]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size=0.706em][4] 《韩非子·内储说右下》
[size=0.706em][5] 古本《竹书纪年》
[size=0.706em][6] 《史记·韩世家·索隐》引纪年
[size=0.706em][7] 《战国策·韩策一》“宣王谓摎留”篇
[size=0.706em][8] 《史记·楚世家》
[size=0.706em][9] 《史记·赵世家》
[size=0.706em][10] 《史记·韩世家》
[size=0.706em][11] 《史记·赵世家》
[size=0.706em][12] 《史记·韩世家》
——完——
作者 |欲云:喜欢历史的理工男,现居湖南
图片 | 来自网络,
欲云谈史论今
解读不一样的历史
以古喻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