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BTC: 加载中...

ETH: 加载中...

USDT: 加载中...

BNB: 加载中...

XRP: 加载中...

ADA: 加载中...

SOL: 加载中...

DOGE: 加载中...

DOT: 加载中...

SHIB: 加载中...

TRX: 加载中...

描述图片
搜索
查看: 1029|回复: 0

【记忆】“故土”里的乡愁‖向素珍

[复制链接]

16

主题

0

回帖

48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48
发表于 2024-11-5 07:3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1.webp

2.webp


“故土”里的乡愁

向素珍

3.webp

这是一包来自重庆的泥土。这包抽真空包装看似普通的泥土,对于出生在上海、成长在重庆、远在万里之外的加拿大的维维安(Vivian Anderson Wilson)来说,却承载着一份浓浓的乡愁,是一捧饱含着她深深惦记和牵挂的“故土”。那份眷念坚如磐石,已深深地烙印在心底,永远挥之不去,只管她在中国只生活了10年。
维维安的父亲安德森(Dr.Roy Anderson),1891年1月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布雷斯布里奇(Bracebridge),1916年结业于多伦多大学牙学院,1919年6月与詹尼.梅(Jennie May Anderson)结婚。他崇尚一句名言:“世界就像一本书,如果你就只呆在家里,那你最多也只能读到这本书中的一页。”正是在这种精力鼓励下,安德森大夫申请作为牙医志愿者前去中国西部地区。
1920年10月10日,安德森和他的老婆乘坐俄罗斯“皇后号”汽船到达中国上海,随后被派往重庆仁济医院牙科继承主管。
1934年,安德森被调任华西协合大学医牙学院的牙科学讲师,百口搬到成都,此间正值华大牙学院院长林则(Ashley Woodward Lindsay)博士回加拿大休假,安德森便继承起了医院牙科和牙学院方面的管理工作。
1935年安德森一家回到了加拿大。
4.gif
5.webp

6.webp
7.webp

在重庆时的安德森夫妇1925年6月,由于时局动荡,排外感情日益高涨,已在妈妈的子宫里静静地躺了8个月的维维安(Vivian Anderson Wilson),随着父母和哥哥姐姐撤离重庆前去上海。两个月后,即1925年8月维维安安全诞生在上海,待时局稍稳固后百口又回到重庆。1934年,由于父母工作调动,维维安与兄弟姐妹随父母迁到成都,成为华西加拿大学校的学生,1935年,10岁的维维安随父母和均出生在重庆的四个兄弟姐妹离开中国回到加拿大。
8.webp


安德森大夫将刚出生的维维安(Vivian Anderson Wilson)捧在手心,慈爱的眼神里充满了对可爱的宝物女儿的爱(1925年上海)
9.webp


维维安与家人在重庆

10.webp

维维安与弟弟乔治合影

在人生的长河中,10年只是短暂的一瞬。然而,对于维维安来说,在中国西部度过的童年生活犹如一只美丽的小鸟,长大后,小鸟飞走了,但鸟儿带给她的温馨记忆却永远留在了心底。她永远忘不了在重庆和成都的加拿大学校(以下简称CS学校)宽阔的校园里,与同砚一起捉迷藏、抓俘虏、踢足球、爬树、荡秋千以及做各种游戏的日子。还有大家一起唱四川儿歌、春天比赛采集各种花儿、观察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勤奋的蜜蜂采集花粉的场景以及各种趣事,还有那教给她知识和伴随她成长的讲堂……
11.webp

1930年,5岁的维维安在CS学校的幼儿园。前排坐者: Joan Smalley, Margaret Simkin中间一排: Frances Kilborn, Edith Walker, Bruce Dickinson, Margaret Phelps, Margaret Smalley, Bobby Moncrieff。末了一排: Mary Kilborn, Dorothy Simkin, Bob Hibbard, Ms. Plowman, Vivian Anderson,Bill Hibbard, Omar Walmsley。
12.webp


10岁的维维安(Vivian Anderson)成为华西CS学校低年级的女童子军(1935年,成都华西坝)。童子军是当时一个世界性的青少年组织,1907年创建于英国,其宗旨是为成长过程中的青少年提供生理、心理和精力上的准备,作育其独立自主、勇于继承、坚韧自负的优秀品格,使之成为顺应未来发展的合格公民。练习内容包括:野外生存练习、绘制森林图案、学习旗语、信号利用、森林挖坑、帐篷露营等。
13.webp


在重庆CS学校的孩子们。学校的孩子和老师一起坐在空地上,家长站在他们死后。维维安(Vivian Anderson)和她的4位兄弟姐妹均在这张照片里(1934年)
 回到加拿大的维维安(Vivian Anderson Wilson),始终忘不了在中国的日子,常常与姐姐一起在家唱四川儿歌,常常拿出在四川生活的老照片看了又看、翻了又翻。随着年事的老去,这种乡愁越发浓厚,她几乎每天都在念叨中国、念叨重庆。她的女儿帕特(Pat Brown)非常理解妈妈的心愿,萌生了想为妈妈收集一些重庆泥土的想法。2013年6月11日,和平世界字画院加拿大老照片项目小组与成都大邑县人民政府合作,在大邑新场镇创建的《百年历史影像馆》正式开馆。应大邑县人民政府邀请,来自14个家庭的26名加拿大朋侪来到新场参加开馆仪式。他们是一百多年前来中国西部兴学行医的加拿大人的子女,800多平米的影像馆里陈列着2000多幅由他们提供的老照片,呈现了100多年前他们的祖、父辈在这里居住、生活、工作的景象,讲述了为中国西部医学与现代文明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故事。维维安的父亲安德森大夫的故事也在里面。
14.webp

百年历史影像馆开幕式后留影

肯·约翰斯(Ken Johns)和她的夫人也在这个访问团里,他的爷爷和奶奶詹尚华教授夫妇(Alfred and Myrtle Johns)于1910年来到成都,爷爷在华西协合大学教授数学,奶奶也在华大任教过一段时间。
临行前,肯·约翰斯受维维安女儿帕特的委托,希望他帮忙设法弄一袋重庆的泥土回去,以解她妈妈的满腔乡愁。此前,我们也得到了这个信息,但是时间紧急,找谁去重庆挖泥土呢?就在我们一筹莫展时,老照片项目构成员、路透社驻上海分社记者李爽(她负担了《成都,我的家》一书重要内容的汉译英和新场影像馆部门汉译英的翻译工作)可巧去重庆出差,我在电话里告诉了她维维安的故事,并委托她挖点重庆泥巴回来。她说她只在重庆停留一天,第二天一早就将返回上海,然后告假到大邑县新场镇参加《百年历史影像馆》开馆仪式。她说她住的旅馆比较偏,四周都是水泥地,也不知在哪儿去挖泥巴,后来她发现在旅馆门口的小绿化带有泥巴。当时没有工具,又担心有人来干涉,看看四周没人,赶紧用手扒拉了一口袋泥巴装好后回到房间,并赶在2013年6月11日影像馆开幕式前送到了新场。看到这袋来之不易而又意义非凡的泥土,想到万里之外的维维安很快就可以触摸到她心心念念、犹如磁铁般吸引着她、连接着她心灵归宿的故土,我们感到非常欣慰。本来装在塑料口袋里的泥巴是不怕长霉的,把它包装好就可以了。但是,项目组的田亚西和王晓梅两位老师深感这包泥土所蕴含的意义及价值,她们把泥巴拿到一家卖卤肉的小店,请老板帮忙用抽真空的机器为泥巴抽真空包装。老板对此非常不解,说别人都是为食品抽真空,你们怎么为泥巴抽真空?当老板相识到事情的原形后也被感动了,免费为她俩的泥巴抽了真空(见文首照片)。接下来,她俩非常慎重地将这袋珍贵的泥土交给了肯·约翰斯。
回到加拿大的肯·约翰斯立刻将泥土交给了帕特,很快帕特就给项目组写了一封感谢信。她在信中这样写道:
亲爱的朋侪:
不知该如何感谢,感谢你们资助我收集泥土,并将它带回了加拿大。听肯·约翰斯老师说,是加拿大老照片项目组的李爽去重庆资助挖取的泥土。当我捧着这些泥土,克制不住心田的感动。因为不曾相识的中国朋侪的资助,我才有机会将寄托着母亲恒久思恋的“故土”交予了她,泪水湿润了我的眼眶。中国重庆是我母亲的生长地,是她心中的第一个家。能让年迈的母亲有生之年捧着来自中国——她生命起源的“故土”,我非常高兴也非常冲动。我想,当母亲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她将带着中国与加拿大的泥土竣事生命的循环,得到永生。我们还会将部门泥土分予母亲的姐姐,也将带一份到祖父母的坟场,以纪念他们满怀彼苍之爱,以及与华西人民一起分享他们的爱与慷慨的一生。
帕特

2013年10月,我们去加拿大多伦多参加一年一度的“CS”聚会会议。席间,一位密斯拿着手机向我和李爽走来,自我先容她是帕特(此前我与她没有见过面),接着她打开手机放了一段视频,是两位老人在一起唱“小白兔乖乖,把门儿开开,快点开开,我要进来……”。她说,她的妈妈维维安和姨妈经常在一起唱这首中国儿歌,但她听不懂歌词的意思。李爽为她翻译了歌词大意,她又邀请我和李爽唱了一遍并录制下来,说要回去放给妈妈听。后来她写信告诉我们说,她与妈妈分享了聚会会议盛况和视频后,妈妈非常冲动。
2015年1月初,维维安密斯在加拿大去世,享年89岁。她的女儿帕特将带到大洋彼岸的重庆泥土分成3份,一份伴随着维维安入葬,了结了她心中末了的愿望,带着心中“故乡”的泥土、带着微笑去了天国另一个世界;一份被放进一个杯状型的小花盆里,插上一支红玫瑰,安放在祖父母的坟场上。帕特说:这样,当下雨的时候,来自祖父母挚爱的中国的泥土就会被冲刷到他们安息的坟场里,再次把他们包围在祝福中!还有一份留给与维维安在重庆一起度过童年光阴的姐姐,当姐姐离开这个世界时,也能够有故乡的泥土陪伴……
15.webp

去世前的维维安

16.webp


这是留给维维安姐姐的三分之一泥土
17.webp

帕特与丈夫在母亲的墓前

然而令人悲伤的是,帕特因患癌症于2021年3月在加拿大不幸去世,她的家人将她的骨灰安葬在她的祖父母与父母以及再上一辈祖先的坟场旁边。
让我一直觉得遗憾的是,当2013年帕特与我分享她妈妈和姨妈唱中国儿歌的视频时,我刚玩微信不久,对许多功能还不熟悉,没有及时将这些视频录下来。后来帕特又在信中告诉我,她还有她祖父母的日记、当年祖父母申请来中国的资料和信件、她妈妈唱中文歌的短视频,以及她和妈妈教她的孙女用中文背诵诗歌的视频等,并称如果我喜欢她可以发给我,但都因我没有及时回应而错过了。2015年10月,四川电视台一个摄制组去加拿大采访,我和项目组的申再望老师随同前去。导演高松听我讲了维维安的故事,他希望能采访维维安和她的姐姐,并将其列入了采访筹划。在去加拿大前,我给帕特去了一封信,告诉她四川电视台将采访她的妈妈和姨妈,她很遗憾地告诉我,她的妈妈已于年初去世了,92岁的姨妈因患老年痴呆也无法接受采访,末了由帕特替代她妈妈和姨妈接受了采访,高松专程邀请帕特唱了一段她妈妈和姨妈经常唱的“小白兔乖乖……”,纪录下了这珍贵而永恒的一幕,并在纪录片《故乡几万里》里与观众见了面,总算弥补了一点遗憾。


让我们祝福他们百口在天国伴随着故乡的泥土得到永生吧!
2024年10月22日于成都
18.webp



作者简介

 向素珍,四川省外办退休干部,结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一次偶然机会认识了100多年前来华兴学行医的加拿大传教士子女,今后与这段历史结缘。感动于这些传教士对中国西部的无私奉献,与一群志同道合的志愿者成立了老照片项目小组。十多年来,项目组在有关部门和企业家支持下,于北京和成都举行了7次老照片展览和1次“中加友谊世纪情书法笔会”。2016年10月起,《加拿大人在中国》老照片在多伦多等地巡展。与大邑县和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合作,分别组建了《百年历史影像馆》和《华西加拿大学校陈列馆》。编辑出书了《成都,我的家》大型图册,还有两本书即将出书。帮忙四川电视台拍摄《相遇百年》大型历史纪录片。为表彰项目组为中加友谊所做的贡献,2013年,加拿大总督为项目组颁发了总督勋章。
来源:永远的华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