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言少叙,正文开始:
第一,教员先祖曾是江西移民。
元末,天下大乱,家住江西吉州龙城的毛太华和蔡姓同乡,为避战乱,离家向西南迁移。
一路走走停停,明初抵达云南境内的丽江路北胜府,并在此定居,1382年,大明收复云南,在北胜驻军,就地招募平民入伍。
毛太华应招从军,娶纳西族王氏为妻,生四子,升百户长。
1392,明朝为震慑西南土司,在北胜设立澜沧卫,调集当地驻军修筑澜沧卫城(今永胜县),毛百户因筑城有功,受封“武德将军”(可能是后代尊称)。
此时正值声势浩大的“江西填湖广”移民运动,江西人毛将军响应国家号召,携长子毛清一、四子毛清四迁往湖南,定居湖南湘乡县。
十几年以后,毛将军去世,其子迁到附近的韶山一带,毛氏遂在此繁衍开来。
五百多年以后,毛太华的第二十代后人中,出了一个教书匠,建立了一个新中国。
而留在澜沧卫的毛太华次子毛清二、三子毛清三在当地也繁衍生息,所以,毛太华是澜沧卫毛氏和韶山毛氏的共同始祖。
同样是在这波浩浩荡荡的移民中,另一位叫曾孟鲁的江西移民,迁移到湖南衡阳,后定居湘乡,成为晚清重臣曾国藩的先祖。
当然,我们要理解的是,宗谱是不能作为历史依据的,仅供参考。
第二,江西填湖广。
根据《简明中国移民史》统计,明初湖北军民合计约为230万左右,其中80%左右于元末明初迁入,移民数达180万人以上。
在这些移民中,70%左右为江西移民,约130万人。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湖南人口约为273万,元末明初移民占总人口的39%左右,即有105万,其中江西移民占 74%左右,约78万。
史称“江西填湖广”,所以湖南人对江西人有个特别的称呼——江西老表。
第三,消失的三千万人口。
元末,元惠宗至正元年(1341年),全国汉地在籍人口1800万户,约9000万人。
注意哦,元朝的人口统计,不包括驱口(奴隶)、贱民、佃农、奴婢、僧道、驱口、军户。
到明初洪武十四年(1381年),得益于《明太祖实录》的记载,这个数据就比较精确了:
是岁,计天下人户一千六十五万四千三百六十二,口五千九百八十七万三千三百五。
在这起改朝换代中,至少有三千万人消失不见。
鉴于这两次户籍统计都是在和平年代,基本不存在人口流动,导致户籍失载,所以这“至少三千万人”,是真的从肉体上消失了。
第四,未遂的国际战争。
根据波斯史书《帖木儿武功记》记载,1404年,帖木儿宣称要“惩罚明朝异教徒”,帖木儿帝国集结20万大军东征,并派使团赴南京探查虚实。
《明太宗实录》卷47记载:
“永乐三年(1405年)十月:“撒马尔罕回回哈非思等来朝贡马及方物。”
《明太宗实录》卷65继续补充:
永乐五年(1407年)明朝扣押一队“撒马尔罕使臣”,因发现其“非诚心朝贡,实为窥伺边情”。
被扣押帖木儿帝国“使团”负责人叫盖苏耶丁,面对明朝的指责,此人谎称是“商人”,而非刺探情报。
在被扣留了25年以后,盖苏耶丁等人被明宣宗释放回国。
盖苏耶丁归国后写了一本《中国纪行》,承认隐瞒了帖木儿的军事计划,并称明朝“虽强盛,但不知兵戈将临”。
帖木儿在出征途中病逝,此后帖木儿帝国陷入内乱,对明朝的进攻计划最终烂尾。
明朝直到灭亡也不知道这件事。
第五,明朝的“宗室囚徒”。
清有八旗铁饭碗,明有藩王不许上班。朱元璋规定宗室成员不得从事士农工商“四民之业”,仅靠朝廷俸禄生活。
明朝万历后期,各地宗室人口在二十万以上,随着地方财政崩溃,许多底层宗室陷入贫困,不能上班,又领不到足够的俸禄,甚至有人饿死或犯罪,被称为“天潢贵胄的囚徒”。
汉唐宗室可参政,清朝宗室可经商,唯明朝将皇族彻底“圈养”。
第六,朱元璋取名“新规”。
朱元璋给每个儿子定了一个辈分表,每个表20个字,从他的孙子开始依次向下取名。
其中给第十八子朱楩的辈分表是:
徽音膺彦誉,定干企禋雍,崇理原谘访,宽镕喜贲从。
第十七世孙,就是前共和国总理。
这个知识点应该不冷了。
第七,朱元璋“发动”棉花革命。
我们今天使用的棉花,主要品种为陆地棉,也叫美洲棉,清末从墨西哥传入。本地棉花主要是从印度传入的亚洲棉、以及从西亚传入的草棉。
这两者在唐宋已有种植,但面积不大。朱元璋估计是小时候没少挨冻,对此记忆犹新,因此强制推广种植棉花:
“凡民四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绵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 ”。
后又规定,农桑征税以洪武二十四年为定数,自此以后新植棉花一律免征赋税。
自此棉花从“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感谢朱老板)。
至明中后期,棉布取代丝麻成为主要衣料,引发“棉花革命”。松江府(今上海)因棉纺织业兴起,成为全国经济中心之一。
补充一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彼时的松江府,一个女纺织工的收入已经追上、甚至反超一个农夫的耕作所得,这种优势一直持续到现在,所以今天上海女性比男性家庭地位高(原因之一)。
第八,奇葩法律条款。
《大明律》规定:骂人者笞一十,骂长辈加重;
但若对方先动手,则骂人者无罪。民间纠纷常演变为“谁先动手谁理亏”的博弈。
还是挺朴实的。
第九:明朝科举“分卷考试”。
洪武三十年科举,所取进士五十二名皆南方人,朱元璋怒杀20余阅卷考官,重开考试录取北人。
此案促成明朝“南北分卷”制度(实际上是南北中三卷),按地域分配名额。
此举被清朝沿用,并被完善至今。
第十,疫苗接种术。
明代已用“人痘接种”防治天花,隆庆年间宁国府(今安徽)出现专业种痘医师。
十一,崇祯南迁之谜。
根据《明史》披露,李自成破京城前的两个月,崇祯帝曾有意南迁,授意群臣讨论:
1643年冬,李明睿首次密陈南迁,崇祯命其“慎勿泄”。
1644年,正月初三,崇祯密召李明睿,表态支持南迁但需群臣提议。
正月下旬,左都御史李邦华公开建议太子监国南京,崇祯怒斥“诸臣欲朕分国乎!”
二月,李自成逼近山西,崇祯密令天津巡抚冯元飏备船三百艘,兵千人。
实际上只凑了十几艘,原因是“津兵溃散,舟师虚设”。
三月初四,李明睿公开上疏请南迁,遭给事中光时亨弹劾:
“科臣光时亨闻之,遽疏劾明睿‘邪说误国’,声泪俱下。诸臣遂不敢议。”
南迁派至此失势。
三月十八日,李自成围京城,崇祯欲送太子南逃未果。十九日吊于煤山。
犹豫不决,优柔寡断,加上群臣道德绑架,南迁续国,最终成了历史遗憾。
十二,明朝已有“彩票”雏形。
民间流行“闱姓赌彩”,以科举考生姓氏下注,开榜以后按照押中多少,给出对应奖项,后演变为赌博活动。官府屡禁不止,甚至广东官员参与分利。
万历《广东通志》卷20《风俗》记载:
“粤俗好赌,至以闱姓为戏,聚众射利,视科举为博局。”
十三,朱元璋和元素周期表的缘分。
朱元璋除了帮后代定好20字辈分表,还给后代安排好了取名规则。
其后代按照木——火——土——金——水取名,五代一循环,同辈之人中名字里必须包含相同部首。
比如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钰、朱见深、朱佑樘。
后代为了跟上这个节奏,拼命按照五行部首造字,由此产生了很多仅限宗室成员使用的生僻字。
1871年,徐寿翻译元素周期表时,首创“取字造新名”原则,优先选用生僻字或废弃字,从明朝宗室中借用了大量生僻字使用。
根据统计,元素周期表中,共有16个字或直接借用、或受明宗室造字方式启发。
比如锡、汞、钾、钠、钯、锂、钙、铍、镭、铯等。
十四,驸马“困境”。
朱元璋借鉴前朝外戚专权教训,严格限制驸马参政。
“凡驸马仪宾,选良家子为之,不得预闻朝政。其有文武才能者,亦只令奉祭祀、主礼仪,毋得委以政务。”——《皇明祖训》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说了:
“外戚不得封侯、预九卿事。”
《明史·职官志》补充“凡尚主者,其父兄官不过四品,子孙不得任科道官(监察官)。”
除了明初几个驸马处于特殊考虑,被委以实职,明中后期的驸马地位普遍比较低。
而且因为这个原因,官宦之家普遍不愿跟皇帝接亲,有人为了避免被选中,不得不通过行贿或者自残的方式逃避。
所以明朝的驸马主要来自平民或者低级官吏子弟,其地位之地超乎想象!
比如朱元璋最小的女儿宝庆公主,下嫁给了一个叫赵辉的千户(正五品武官)。
“辉父和,以千户征安南战没,辉袭职,家甚贫。”
即便是迎娶了公主,也没有改变自身境地,以至于不得不倒卖家产:
“辉家贫,公主薨后,盗卖府中器皿度日,宪宗怜之,赐田百顷。”
嘉靖的亲妹妹叫永淳公主,被选驸马的时候,一开始选了一个叫陈钊的平民,后来被查出来,此人家族有“遗传恶疾”。这事也引起了嘉靖的直接干涉,结果陈钊被废,重新选了一个“以貌美入选”的京城平民谢诏。
虽然长得好看,但文化水平低,不仅被媳妇嘲笑,还被《明世宗实录》记载下来,五百年后还被人围观:
“诏粗通文墨,公主尝讥其‘村气’。”
直接被社死了。
永淳公主至少还是幸福的,虽然命短,至少选了一个健健康康长相不错的男人,她的侄孙女永宁公主命运就比较悲惨。
永宁公主是嘉靖的孙女,万历皇帝的胞妹,选驸马的时候,因冯宝受梁家贿赂,给他挑了一个自幼患有肺痨的富家子弟,叫梁邦瑞。
梁邦瑞跳过建康筛查这一栏,直接进入终选名单,并最终成为驸马。
大婚当日,梁邦瑞发病,咳血不止,太监们坚称见红是祥瑞,婚后不到一个月病死。
万宁公主守寡12年后去世,终身不识闺房之事。
这事背后的故事更精彩,改天我单独写一篇跟大家唠。
十五,皇后无贵族。
跟公主选驸马相似,明朝皇帝对选妃也有严格要求。
规矩还是朱元璋定的:
“明太祖鉴前代女祸,立纲陈纪,首严内教……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故妃、后多采自民间。”
明朝16位皇帝有史可查的皇后,共29位,其中13位平民皇后,12位低级官吏出身的皇后,3位失考,真正的勋贵皇后,只有朱棣的原配徐皇后——徐达之女。
其中崇祯皇帝的周皇后,居然是算命先生之女。
“周后原籍苏州,父奎贫,徙居大兴,卖卜为生。后入选时,奎惧家贫无资,贷于邻得衣履。”
不得不说,作为明朝的设计师,老朱为大明的江山真是操碎了心。
十六:南明生物战。
在抗清过程中,南明曾将感染过天花的患者衣服投放清军兵营,试图通过让对方染上天花摧毁其战斗力。
《南明史》:“弘光朝廷遣人购‘痘衣’(天花患者衣物)投清营,欲令北兵染疫。”。
《清世祖实录》:“江南有奸民暗遗痘衣于我军,上谕严防,焚其物。”
《东华录》:“豫亲王多铎奏:获奸细携痘衣,称受明余孽指使。”
看样子是没有成功。
十七,最大规模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共 22,877卷,约 3.7亿字,收录古籍7000余种,规模远超《大英百科全书》
十八,最早的农业科技百科全书。
宋应星《天工开物》(1637年)系统总结农业、手工业技术,被誉为“17世纪中国工艺百科全书”。
不过因其内容中出现“北虏”、“东北夷”等字样,乾隆时期修《四库全书》被封禁,反倒是在日本随处可见。
《天工开物》直到民国时期才被广泛知晓,现存版本是从日本引进的。
十九,最严苛的户籍管理制度。
根据《大明律》记载,明朝推行 “路引”制度,百姓跨县出行需官府批准,违者杖八十。
由此滋生了不少黑市“通行证”倒卖行为。
二十,中西合璧的“火药帝国”
明朝史火器大国,永乐年间组建 神机营,配备火铳、火炮,比欧洲火枪兵早100年。
单兵火器有射程200米的鸟铳、三管连发主要装备给骑兵的三眼铳。
重型火器方面:
大将军重炮射程500——1000米,曾于万历朝鲜战争中继承日本安宅船。
1522年仿制葡萄牙的佛郎机炮,嘉靖时期已装备4000多门。
天启年间从荷兰引进的红夷大炮,射程2公里,曾在宁远之战中,“一炮歼虏数千”(实际数百),轰毙努尔哈赤。
装备规模上:
嘉靖时期,京营 神机营 常备火器兵3万,占京军总数30%;九边重镇火器普及率达 40%。
戚家军中,车营每营 2,600人,配备鸟铳 512支、佛郎机炮 256门,火器占比 50%。
火器产量上:
嘉靖朝兵仗局、军器局年产鸟铳 1.2万支、火药 50万斤。
东佛山铁厂年产佛郎机炮 500门,福建月港仿制红夷大炮 200门
遗憾:制度缺陷,军备废弛。京营火器兵“十铳九哑”,士兵甚至不知装填步骤。
差一点,差很多。
二十一,最通俗的普法运动
汉代《九章律》、唐代《唐律疏议》仅限官员研读,朱元璋将《大诰》 强制推广至全民,要求“户户有此一本”,甚至规定罪犯持《大诰》可减刑。
根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到洪武三十年(1397年),全国印发《大诰》超 2000万册。
难怪海瑞的口头禅是“按大明律……”。
二十二,“流民帝国”。
汉唐末年,流民多为战乱所致,而明代因土地兼并和户籍固化,弘治年间流民达 600万人(占全国人口10%),形成荆襄流民集团,最终酿成荆襄流民大起义。
《明孝宗实录》:“户部奏:天下民户九百五十万,流民六百余万,半在荆襄、豫南。”
这不是最高的,至崇祯十三年(1640年),全国流民达到1500万。
所以李自成拥众“百万”并不算太离谱。
这也是农名起义军打没了还能迅速东山再起的直接原因。
更或者,这也是流民性质的起义军,打进京城以后,掠夺财务、迅速解体的内在驱动力。
有多少流民在抢到钱以后,半路消失的呢?
明《流民图》二十三,多难未必兴邦,也可能会亡国。
明代276年间共记录 自然灾害1014次,年均 3.67次,远超汉(0.8次/年)、唐(1.6次/年)、宋(2.1次/年)等前代王朝。
其中:
旱灾:423次(占41.7%),崇祯大旱(1637-1643年)持续7年,波及华北五省;
水灾:293次(28.9%),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江南大洪水,时人视为"二百年来未有之灾";
蝗灾:132次(13%),嘉靖八年(1529年)全国性蝗灾“飞蝗蔽天,禾稼尽绝”;
地震:165次(16.3%),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华县8级地震,死亡 83万人。
又其中:
1637年——1643年的崇祯大旱,为 中国历史上最长的跨区域特大旱灾,覆盖南北十三个省区,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连续5年大旱。
《河南通志·灾异》记载:“黄河断流,草木皆枯”
旱灾刚刚过去(1643年),河水暴涨,开封遭洪水灌城,“城中百万户,存者不及十一”。
万历八年(1580年)华北鼠疫,死亡 500万人;
崇祯十六年(1643年)京师大疫,“日毙万人,阖门皆殁”。
明末饥荒直接导致 2,000万人死亡,远超清代“丁戊奇荒”(死亡1000万余人)。
我们今天的每一个人,祖上都是当年的幸运儿。
从这个角度来说,明朝,或许是唯一亡于自然灾害的大一统王朝。
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多的自然灾害,是因为此时的地球,正处于地球小冰期的最后阶段,1500年后,气温骤然下降,气温最低的阶段,也就是明朝最后的阶段——1600年至1644年。
整个小冰期结束,气温回暖,是在明朝灭亡后的第六年——1650年。
很多人都在问,崇祯在位十六年,年轻力盛,大权在握,为何没能挽救明帝国,以上,或许能给出一部分答案。
二十四,职业打手,拿钱办事。
明中后期江南出现“打行”,提供讨债、护镖、械斗服务。成员多系退伍兵痞,武器从铁尺到火铳不等。
报价参考《常熟县志》:“殴人致伤,银二两;断人一臂,银五两。”
二十五,丐帮也需要“执照”。
明朝乞丐需向官府申请“丐帖”(乞丐执照),无证行乞者杖六十。北京宛平县曾设“丐头”管理丐帮,负责分配乞讨区域。
万历年间,苏州丐帮因争夺地盘械斗,官府介入后要求“各丐领帖,划地而乞”。
果然是国有国法,帮有帮规。
二十六,枪手替考。
明朝已经有人作弊替考,多系落魄秀才。收费按名次浮动收取:
中举人 300两,中进士 1000两。
《明神宗实录》记载:万历四十年(1612年)顺天乡试查获替考者 17人。
二十七,隐姓埋名的朱姓后人。
明朝灭亡后,朱氏宗室后裔为躲避清廷追剿,或隐姓埋名,或融入民间,甚至远遁海外。
朱术桂为朱元璋九世孙,明亡后随郑成功渡台,1683年清军攻台时,郑克塽(郑成功之孙)降清,朱术桂自缢殉国。
留有绝命诗:“艰辛避海外,总为几茎发。于今事毕矣,祖宗应容纳。”
其子朱俨珍幸免于难,改姓“林”,融入移民群体。
基隆七堵区“林氏宗祠”供奉宁靖王画像,族人至今秘传祖训:“逢甲必尊,遇桂则隐。”
类似的还有贵州安顺“朱改杨”土司家族、福建宁德“邾氏隐村”、云南保山“阿姓皇族”、河南南阳“诸氏守陵人”、 缅甸果敢“朱氏土司遗脉”。
二十八,5000朱元璋后裔在韩国。
韩国全州朱氏,自称朱元璋后人,《海东朱氏世谱》记录自朱元璋至现代 28代谱系。
按照族谱记载,全州海东朱氏,是朱元璋第六子朱桢(楚王)的后代,目前共有5000多人。
之所以会跑到韩国去,是因为万历朝鲜战争时期,楚王后代中,一个叫朱奉瑄的旁支参加了这场战争,在露梁海战中失散被俘,后转交给朝鲜。
朝鲜王室虑及明廷颜面,将其安置于全州,赐田宅,编入“向化人”(归化外裔)户籍。
《明神宗实录》卷347记载,“楚王奏,宗室奉瑄从征朝鲜未归,乞行查访。”
然后兵部联系朝方,确系其人在朝鲜:
“兵部咨朝鲜,查访失散官兵,内有宗室朱某。”
朝鲜史书《朝鲜宣祖实录》卷135也记载了调查结果:
“明宗室朱奉瑄,今居全州,给田宅,免徭役,勿令失所。”
不仅如此,海东朱氏还先后于2004年、2016年、2023年组团到湖北武昌龙泉山祭祖。
二十九,史上最低公务员工资。
明朝的俸禄是大一统王朝中最低的,以一品大员为例,年俸理论值只有1044石禄米,实际发放分别以纸币和布匹折算,实得远低于此数值。
以嘉靖至万历朝为例,实际得米87石,按照万历时期1两银子≈2旦米折算,一品大员年工资只有43.5两。
崇祯时期,米价暴涨,87石米可折算87两白银。
堂堂二品大员的海瑞(南京右都御史),年俸也只有61两,需养活全家12口,月均 5两。
就连张居正也不得不感叹:
“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所恃以给朝夕,惟赃赎耳。”
清官难做,好人难当,官员普遍通过灰色收入,才能养活自己。
三十,重拳打击拐卖儿童。
《大明律》规定,对拐卖儿童并致残(“采生折割”)者凌迟处死,家属流放,邻里知情不报者连坐。
根据《南京刑部志》记载,成化年间,一乞丐集团在南京诱拐儿童致残23人,主犯被剐3357刀,创明朝凌迟纪录。
暂时就聊这么多,有需要补充分享的,评论区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