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68|回复: 0

赫赫无名的人

[复制链接]

11

主题

0

回帖

3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3
发表于 2025-2-8 20: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webp





2025年2月7日上午,一则令人悲痛的消息传遍全网。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全国道德模范,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原所长、党委书记(代理)、名誉所长黄旭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2月6日20时30分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9岁。


作为共和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从青年时代就远离家乡、隐姓埋名,踏上艰辛求索路。
“誓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那座荒岛和那群隐姓埋名的人彻底改写了世界核潜艇的历史——中国核潜艇上马三年后开工、开工两年后下水、下水四年后正式编入海军进入战斗序列。
“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这是我们自己干出来的。”多年之后,黄旭华的云淡风轻,浓缩了所有。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辽阔海疆从此有了护卫国土的“水下移动长城”。
岁月见证。离家投身核潜艇事业时,黄旭华才三十出头,再见亲人,他已满头白发。
2016年10月26日,黄旭华院士在央视《开讲啦》栏目中曾这样说:

1958年,我从上海上调北京,走前领导只告诉我:你出差北京,帮助工作。我行李也没有带,一到北京,就被留住了。



我的父母多次写信问我:你在北京哪一个单位?你到北京去干什么工作?我一直闭口不答复。



1987年,上海《文汇月刊》有一篇题目为《赫赫而无名的人生》长篇报告文学,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的人生经历。



2.webp


我把这份报告文学寄给我的母亲,这篇文章永远只提黄总设计师,没有具体的名字。但是他提了一个,他提了黄总设计师的夫人李世英的名字。我母亲一看,报告文学里面所写的黄总设计师,就是30年没有回过老家,而被弟妹们误解为不要家、忘记了养育他的父母、不孝的三儿子,我是老三。
虽然我母亲,她一直深信她的儿子不可能忘了养育他的父母,但是30年一直没有回家,她难免也有怨言。我听我的妹妹讲,我母亲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阅读这篇文章,是满脸泪水呀,我母亲终于自豪不已了。
她在痛心之余也自豪,她把我的弟弟妹妹们,还有她的子孙们召集过来,只说了一句话:“三哥的事情,大家要理解,要谅解。”知儿莫若母,母亲这句话传到我的耳朵,我哭了。
有人问我忠孝不能双全,你是怎样理解的?我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赫赫无名的人

来源 | 央视新闻



3.gif



因为他的努力

中国有了核潜艇


1970年,中国第一艘

鱼雷攻击型核潜艇下水。

1974年8月1日,

中国第一艘核潜艇,

被命名为"长征一号",

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

至此,中国成为世界上

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4.webp

∆ 中国第一艘核潜艇


从1958年组建团队,

到1970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试航,

短短不到13年的时间,

对于经验全无的中国,

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5.png

∆ 黄旭华和为中国核潜艇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们

而直到今天,全世界公开宣称

拥有核潜艇的国家也只有6个!

在这一系列荣誉的后面,

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名字

——黄旭华

他是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2019年9月17日,93岁的黄旭华等8人,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隐姓埋名、居于荒岛30年

你可能体会背后的寂寞?


“1958年春的一天,

研究所通知我到北京开会,

我什么都没带就去了。

到了北京才知道,

我们不回原单位了。”


黄旭华甚至没有来得及跟父母家人告别,就孤身一人来到了北京。
和黄旭华一样被通知到北京

"开会"的共有29人,

都是舰船方面的专门人才。

他们成立了代号为"19"的研究所,

年轻的黄旭华被任命为

核潜艇研制总工程师。



6.webp



研究核潜艇得去海上,

因为机密和危险,

必须远离人烟。

从此,

他与父母联系的唯一方法,

就只有一个,

编号为145的内部信箱。在海上奔波了几个月后,我们在黄海和东海的中国海域分别选择了一个荒凉的小岛,小岛都没有名字,只有编号,在地图上也查不到。为了保密,不通邮,不通电话,偶尔只有经过伪装的民船靠岸送给养和信件。我告别了新婚的妻子,带着团队到岛上扎下了根。
——黄旭华
7.webp



∆ 黄旭华早年工作时的照片
他们常年生活在荒岛上,“条件非常艰苦,整年都是风沙弥漫。”而比环境更艰难的是,核潜艇的研发举步维艰,究竟有多难?难到所有人根本就没见过核潜艇。
从无到有,

你可知背后的艰辛?


更大的困难是没有人才,

一个也没有。

缺乏专业知识,

手上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技术资料。

直到有人从国外带回两只儿童核潜艇玩具模型,团队才总算有了实物参数。
通过计算、对比,‍‍‍‍‍玩具模型与‍他们搜集到的媒体资料数据吻合,这让所有人都信心大增。正是靠着拆解这两个核潜艇模型,科研队伍坐实了资料内容‍。‍‍‍‍‍
8.webp

△ 黄旭华在建造现场


‍‍‍‍‍‍‍研制的每一个环节,

几乎都是一次挑战。当时没有电脑,所有数据只能靠算盘和计算尺。常常为了一个数据,他们会日夜不停地计算,争分夺秒。黄老笑言:“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关键数据,大部分都出自那把算盘。”

9.png

‍‍‍‍‍
10.png

11.webp

△ 研发核潜艇时用的算盘


核潜艇是在深水中运动的

武器库和战斗堡垒,

一个3000多吨重的钢铁圆筒,

要像鲸鱼一样在几百米深的海底遨游,

必须集成航海、导弹、计算机、

核反应堆等几十个专业学科

才能制造出来。



核潜艇牵涉到五万多个台件、几千米长度的管道电缆、一千多吨的钢材,这么多东西组合在一艘潜艇上,要保证重量重心在最好的位置上非常困难。
然而令人骄傲的是,

中国第一代核潜艇上

所有的材料和设备,

全部都是自己制造。

‍‍‍‍‍
12.png


13.png


远离家人骨肉,

你能感受背后的痛苦?


14.png


对于父母,他满怀一辈子的内疚。1957年,黄旭华回老家过春节。母亲拉着他的手说:“我和你爸也老了,你们要经常回来看看……”他点头答应。可从1957年到1986年,整整三十年,他再也没回过家。父母多次写信问他,在北京哪一个单位?到北京去干什么工作?他只能选择一直闭口不答。
15.webp

16.webp



由于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孝,
黄旭华每逢年节,

都会给老人寄去十元钱,

以此表达孝心。

可父亲生气地把钱退了回去,

姐姐也写信骂他,

“越大越不懂事”。

黄旭华心中五味杂陈,

只能独自一人承受着误解,

心中的痛苦无以言说,

欲哭无泪。

后来,父亲因为脑梗到北京看病,

可父母和兄弟姐妹,

除了一个145号信箱外,

完全没有黄旭华

其他任何联系方式。
等半年后他收到信时,父亲已经去世多日……
17.webp



1987年,一篇题目为
《赫赫而无名的人生》长篇报告文学,

介绍了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的人生经历。

黄旭华的母亲一而再,

再而三地阅读这篇文章,

看完满脸泪水,自豪不已。



2014年,已经87岁高龄的黄旭华,

当选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在颁奖现场,黄老动情地说:

“若干年之后,

我的工作可以公开了。

我在父亲的坟前说:

‘爸爸,我来看你了,

我相信你也像妈妈一样地谅解我。’”

白岩松问:“您哭了吗?”黄老哽咽着回答:“我的眼泪,控制不住!”自古忠孝不能两全,黄旭华说:
“对国家的忠,
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18.webp



对于妻子孩子,他充满了感激与亏欠。

他和妻子李世英1956年结婚,先后有了3个女儿。他离开家后,妻子用瘦弱的肩膀,默默支撑起整个家。老伴儿将他称作“客家人”,每次黄老从单位回家小住,李世英就打趣他说:“又回家做客了?”连孩子们也跟着起哄:
“爸爸又回家出差了?



19.webp


△ 黄旭华全家福

正是因为妻子默默地照顾好一个家,

黄旭华才能专心致志于核潜艇事业。

黄旭华从未当着夫人的面,

说过一句感谢的话,

可是当着其他人时,

他总是噙满泪水地说欠了她一辈子,

感谢她一辈子无怨无悔的付出。



20.webp



深潜300米,

你能想象向死而生的勇气?


1988年,

新型号的潜水艇在研制最后阶段

——交付海军使用之前,

必须进行极限深度的深潜试验。

深潜试验,风险很大,

任何一条焊缝,一条管道,一个阀门,

若承受不起海水压力,

都会造成艇废人亡。



试验之前,艇员心理包袱很重,

有人给家里留了遗书,

有人唱起了《血染的风采》。


时年62岁的黄旭华拿出了科技人员的自信与勇气:“我跟你们一道下去!我是总师,不仅仅要为这条艇负责,更要为艇上170个
乘试人员的生命安全负责。”



21.webp


△ 中国091型核潜艇准备下水

核潜艇开始以50米、10米下潜,

后来陆续5米、1米慢慢越潜越深,

快到300米时,

潜艇顶壳承受着巨大的水压,

多个位置咔咔作响。

这样的声音,

在水下300米深处,听起来令人毛骨悚然。

而黄旭华镇定自若,

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有关数据,

直至最后胜利。
22.webp


△ 黄旭华(后排左一)同参与深潜试验的科研人员合影


试潜成功!

不会作诗的黄旭华,

激动地写下:

花甲痴翁,志探龙宫。

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

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

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这次深潜试验,

黄旭华的眼底、耳朵和牙龈

都因承受压力过大而渗出了血……
23.webp


△ 深潜归来


从此,中国核潜艇劈波斩浪,

遨游在深蓝的大洋之中,

为保卫祖国和世界和平,

释放出巨大的震慑力。

在黄旭华的带领下,

我国仅用了13年时间

就走完了美苏至少要用30年

才能走完的核潜艇研发之路。



24.webp

研制第一代核潜艇的四位总师在中国092战略核潜艇前的合影。左起:赵仁恺、彭士禄、黄纬禄、黄旭华。
这一切的一切,都只为了

——中国


25.webp


1954年,美国"鹦鹉螺号"核潜艇首次试航,
这种新武器的巨大能量,

一度超出了当时人们的想象。

1958年,

为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潜艇技术的垄断,

中央批准研制导弹核潜艇。

1959年国庆10周年,赫鲁晓夫,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来到中国,我们国家政府再一次地向他提出研制核潜艇的技术问题。赫鲁晓夫在他的回忆录上有这样几句话:中国要研制核潜艇简直是异想天开。他傲慢地拒绝了中国的要求,说核潜艇技术复杂、要求高、花钱多,你们中国没有水平,也没有能力来研制核潜艇。毛主席一听非常气愤,愤怒地站了起来,挥动他巨大的手掌,说:"你们不援助算了,我们自己干!"
——黄旭华寄希望于苏联老大哥援助的梦想完全破灭后,毛主席发出了誓言:“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正是这句话,黄旭华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核潜艇事业。
26.webp



1926年,

黄旭华生于广东海丰县。从小的志愿是学医,继承父母的意愿——治病救人。可时代洪流将他人生计划全盘打乱。小学时,七七事变爆发,年少的黄旭华开始思考:为什么日本鬼子敢这么猖狂,想登陆就登陆,想轰炸就轰炸?为什么我们中国老百姓不能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却要四处逃难、妻离子散?这正是因为中国太弱了,弱国就要受人家的欺凌,受人家的宰割。我要学航空,学造船,将来我要制造飞机保卫我们国家的蓝天;或者我要制造军舰,抵御外国从海上进来的侵略。
——黄旭华
27.webp



而直90岁以后,

黄旭华每周仍在719研究所,

带上眼镜和放大镜工作5个半天。
他说,自己要做年轻人的"啦啦队",为他们加油鼓劲,必要时出个点子。什么时候退休不知道,身体还可以干几年。
28.png



在上海交通大学120周年校庆时,

90多岁的他,演讲时,推开了为他准备的椅子,全程站着完成演讲,
这让在场的所有人润湿双眼。



29.webp



有人曾问他,祖国是什么?
他这样回答:

“列宁说过的,

要他一次把血流光,

他就一次把血流光;

要他把血一滴一滴慢慢流,

他愿意一滴一滴慢慢流。

一次流光,很伟大的举动,

多少英雄豪杰都是这样。

更关键的是,

要你一滴一滴慢慢流,

你能承受下去吗?

国家需要我一天一天慢慢流,

那么好,我就一天一天慢慢流。”
30.png

我们核潜艇阵线广大员工,他们呕心沥血、淡薄名利、隐姓埋名,奉献了一生最宝贵的年华,还奉献了终生。如果你们要问他们这一生有何感想,他们会自豪地说:这一生没有虚度。再问他们你们对此生有何评述,那他们会说:自己是中华民族的儿女,此生属于祖国,此生属于事业,此生属于核潜艇,此生无怨无悔!
——黄旭华

THE END
31.webp




32.webp

33.webp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币圈社区

GMT+8, 2025-4-7 21:23 , Processed in 0.11449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forum.gao.gs

© 2021-2024 币圈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