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62|回复: 0

台风来袭:朝莫斯科突进(连载系列)

[复制链接]

21

主题

0

回帖

63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63
发表于 2025-2-6 01:00: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webp

序言:通往维亚济马之路

巴巴罗萨的攻势到19419月份的时候看起来无疑是相当成功的,德国军队在苏联漫长的土地上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大的胜利像基辅、斯摩棱斯克等待,仅俘虏的苏军数量就已有百万之多,更不用说在整场行动中消灭的苏军数量。在资源上,德军则掌握了苏联重要的工业地区和农业地区,例如乌克兰地区和白俄罗斯地区。
对于冯·博克元帅和他的中央集团军群而言,基辅战役的胜利结束意味着元首终于会下达进攻莫斯科的命令。96日,希特勒下达了第35号元首令,即:进攻莫斯科。但是我们也必须指出,在经历了自622日巴巴罗萨开启以来的一系列作战之后,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力量也在各种各样的作战中遭到了损失。例如在8月底9月初的时候,中央集团军群阵亡的士兵数量达5万人,这其中还不包括受伤、失踪的人数,同样还有坦克方面的损失,截止到94日,中央集团军群只有34%的坦克处于战备状态。尽管相对于苏军那惊人的损失来说,德军的损失似乎确实没有到伤筋动骨的地步,但是如果要维持一场新的攻势,那么中央集团军群还需要时间来积攒部队,从他两个友邻的集团军群中抽调一部分部队,补充中央集团军群的武装力量。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元首在96日下达了进军莫斯科的元首令,但是中央集团军群除去等待参与基辅会战的古德里安集群返回部队以外,他们同样需要时间去制定作战计划、等待援助部队到来。
2.webp

(基辅会战后的东线形势图)

关于开展接下来攻势,博克元帅的计划是如此安排的:以斯摩棱斯克——莫斯科一线实施钳形作战,进攻的两支钳子将在苏军包围圈后方会师,但是在选择具体的会师地点上,博克元帅与陆军司令部又产生了分歧。博克的想法是让他麾下的两支装甲集群在维亚济马往东的格扎茨克会师,而陆军总司令部则不大同意博克的意见,为此总参谋长哈尔德同博克大吵一架,最终是哈尔德做了稍微的让步,同意博克将包围圈稍稍的往东扩大一点,但是总体上仍然没有同意博克的计划。924日,这份名为“台风”的计划最终出炉。而随着基辅会战的结束,中央集团军群手中的两支利剑终于可以牢牢地握在自己的手中了。在博克的部署中,3装甲集群将部署在集团军群的左翼,第4装甲集群部署在集团军群的右翼,而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则部署在最南端,这三支装甲部队是接下来德军推动突破的先头军。
先前我们提到中央集团军群的损失程度虽不及苏联那般令人惊讶,但是对于这样一支从6月鏖战到9月的常胜军团来说,这样的损失也确实是可能会影响部队的作战续航能力。所以除了一方面等到从工厂补充新的装备和人力以外,中央集团军群也从另外两支德军集团军群抽调了一部分部队来补充自己的损失,例如从龙德施泰特的南方集团军群中抽调了9个师(包括两个装甲师和两个摩托化师)、从冯·勒布的北方集团军群中抽调了5个装甲师和2个摩托化师,还有第8航空军。现在,冯·博克手上有着自巴巴罗萨行动开始以来德军最强大的武装力量,中央集团军群在开启“台风”行动前,一共有72个步兵师、22个机械化师(其中装甲师为14个、摩托化步兵师为8个),共计总兵力为192.9万人(另有数据为180万人)。坦克、突击炮的数量为1700辆,占东线德军的75%(摘自《The Viaz'ma Catastrophe, 1941: The Red Army's Disastrous Stand against Operation Typhoon》)
作为中央集团军群进攻的最南方,古德里安计划通过攻占奥廖尔,进而包围布良斯克一带的苏军来达到目的。由于古德里安在德军中享有的威望,并且他也确实通过一系列战役证明了自己,因此博克在具体的作战行动方面给予了其远超其他两个装甲集群更大的自由权。930日,古德里安的部队开始行动了。
疲惫之师:维亚济马战役前的苏联

随着巴巴罗萨行动开始以来,苏联红军几乎从未在东欧宽大的正面战场上取得胜利。苏联的军官层在德军的毁灭性打击下遭到重挫,在整个1941年下半年,苏联损失了31.6万名军官,军官层方面的损失只是苏联国防力量损失的一个缩影,大量的武器装备被摧毁或缴获、一个接一个部队被德军摧毁。尽管苏联有着庞大的人力储备池,但是武器的损失速度远远超过了军队的重组速度。这也就使得苏联不得不向其他的国家寻求帮助,其中,为首的自然就是美国和英国。
9月份随着基辅局势的恶化,斯大林开始向英国首相丘吉尔求援,93日,他在写给丘吉尔的私人信件中提出“今年务必在巴尔干或法国某处开辟第二战场.....10月初,要提供30000吨铝,每月至少提供400架飞机和500辆坦克”从斯大林急切的态度我们不难看出,苏联军事力量在此时面临的困境。913日,他再度向丘吉尔写信。建议英国派遣20-30个师在阿尔汉格尔登陆,或者从伊朗到苏联南部协助苏联作战。但是对于斯大林的这些建议,丘吉尔并没有能力回应苏联的殷殷期盼,毕竟他们同样在为北非的局势苦恼着。但是即便如此,英国方面也在尝试尽力为苏联提供他们需要的援助。例如援助苏联的英国皇家空军第151联队,他们曾在苏联北部的科拉半岛与苏军共同作战。
但是,要想稳定住前线的局势还是得依靠自己的努力。毕竟英国和美国的援助还需要一段时间,要想在短时间内阻击德国的入侵部队最终还是应当凭借苏联红军自己的努力。例如说我们熟知的工业东迁,从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工业区撤离的工业设施被安置在了乌拉尔山、中亚、远东等那些远离前线的地方。尽管在基辅会战期间,苏联损失了60多万的部队(这还仅仅只是被俘虏的),但是苏联红军的坚持让乌克兰地区的283家企业工厂顺利撤离,这其中包括了一些龙头企业,例如扎巴罗钢铁厂。当然,仅仅只是撤离工厂是不够的,苏联政府加强了征兵动员的力度,以及调集那些部署在远东防御日本的苏联军队。当9月底斯大林获悉日本短期内不会寻求北上作战之后,远东部署的部队开始急速赶往苏联的西线,例如第32步兵师。
3.webp

(工厂东迁示意图)

早在7月份的时候,苏联方面便开始着手动员人民群众修筑一系列防御工事来保卫莫斯科地区。苏联紧急抽调人力修筑了通往莫斯科的两条主要防线:维亚济马防线和莫扎伊斯克防线。维亚济马防线全长200余英里,从奥斯塔什科夫到基洛夫,莫扎伊斯克防线全长160英里,这条防线穿过了著名的博罗季诺古战场,在1812年,拿破仑的大军就是在这里奠定了其失败的命运。这些防线上部署了反坦克壕、掩体、地雷阵。而除了两条主要防线以外,苏联方面还修筑了4条部署在莫斯科外围的防线。
莫斯科以西的防御作战交给了三个方面军:西方面军(科涅夫)、布良斯克方面军(叶廖缅科)和预备队方面军(布琼尼)。这三个方面军一共有95个师,共计125万人的兵力。诚然相比于德军来说,这支部队也算是一支令人生畏的武装力量了,但是细究一下则不然,尽管这三个方面军人数庞大,但是他们缺乏武器,苏军只有897辆坦克,这远远少于德军的1700辆坦克及突击炮的数量。同时如果我们深究一下坦克质量也不难发现,例如科涅夫手中的477辆坦克,只有72辆是坦克是最新型号的KVT34坦克,剩下的全是难堪重任的轻型坦克,而相比之下,三号和四号坦克在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中的比例则不低于45%除此之外,苏联的师级单位也是羸弱不堪,从斯摩棱斯克之战之后,大量的苏联师遭受到了重创,普遍离他们理论编制相去甚远。甚至有的师,例如第98和第170两个步兵师,在先前的战斗中都遭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其中第170步兵师最终不得不接受重组后编入预备队方面军。而那些补员重组的部队,则相对来说太过年轻,新兵的训练不足且缺乏装备。
4.webp

(苏联将领伊万·科涅夫)

尽管名义上,防守莫斯科的三个方面军集结了苏军的精锐,其中科涅夫掌握了苏军精锐的45%,叶廖缅科掌握了20%,布琼尼掌握了35%。但是这三个方面军无论是从其配备的武器装备还是人员的训练素质,都无法与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相媲美。因而指望他们完全阻拦住德军的进攻几乎是天方夜谭。
920日,科涅夫得到德军正在移动的报告,但是苏联大本营的直到927日才发出警告。科涅夫只得在短暂的时间里部署他的防御,科涅夫将他的部队部署在安德烈亚波尔以东到叶利尼亚以西的地界,在这一处地区,科涅夫将手中的3个集团军部署在维亚济马一带,因为科涅夫担心担心德军会沿着斯摩棱斯克——莫斯科一线的主干道发起进攻,值得一提的是,科涅夫在此次作战中并没有留下预备队。在科涅夫部队的西南方向,部署的是布琼尼的预备队方面军,在更南方,叶廖缅科的布良斯克方面军主要集中在布良斯克附近。
总之,因为时间紧迫、情报复杂(德方有意泄露假情报)、苏军自身兵力不及德军等等一系列问题。尽管苏军享有防线的优势,但是科涅夫的部队却缺乏时间去巩固防线的纵深,苏军无法为自己预留预备队力量。这也就导致看似坚固的防线很有可能最终会被一场冲击轻而易举的冲破。
突袭:古德里安的首轮行动

929日,古德里安的部队开始出发抵达进攻位置格卢霍夫,29日这一天雨下的很大,苏联的原始公路在大雨的洗涤下变得更加泥泞。基层的士兵的靴子被大雨打得湿透,但是尽管困难重重,德军部队还是在成功抵达他们的进攻位置。930日凌晨4点,在德军炮兵的火炮打击下,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开始朝着苏军防线发起进攻。
5.webp

(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群的行动图)

古德里安以他手下三个摩托化军(第47、第24、第48)为先头力量,朝苏军第13集团军的防区扑去,其中第24和第47装甲军并排向北突破,而第48装甲军则被部署在南部,向南突破。第13集团军的指挥官戈罗德尼扬斯基将军此时也恰好正在准备进攻古德里安的防区,结果正在备军准备出发的苏军部队迎头撞上进攻状态下的德军部队,连抵抗都没来得及组织就被轻松突破了(苏军准备出发进攻德军的是叶尔马科夫作战集群,有该部有3万人,100辆坦克)。这期间,苏军第132步兵师曾计划进行小规模的反击,但是并没有奏效。在反击过程中,苏军投入了被德军称为“地雷犬”的武器,但是这种武器并没有阻挡住德军进攻的脚步,相反,德军部队对苏军驱使狗来当作反坦克武器的这一行径感到惊奇。
在古德里安部进攻的头一天,叶廖缅科也得知了这一消息,他打电话询问第13集团军指挥官戈罗德尼扬斯基将军。叶廖缅科询问他“这应该是意料之中的!你应该尽力阻止敌人向东北部突破!”戈罗德尼扬斯基“我没有能力阻止住敌人,我没办法投入装甲部队。”叶廖缅科“空中部队将会为你提供支持。”但是实际上,叶廖缅科完全不清楚戈罗德尼扬斯基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实际上在战争结束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叶廖缅科都拒绝承认德军是在930日发起进攻这一基本事实的。
让我们把目光继续看回德军的行动。在突破第13集团军的防线之后,德军部队开始朝他们的目标地点奥廖尔狂飙突进,这其中进攻速度最快的当属第4装甲师,得益于空军侦察机的帮助,他们在一天之内推进了80英里,30日当晚,第4装甲师已经进至布良斯克州的圆形空地村了。第4装甲师的突破象征着德军已经彻底撕开了第13集团军的防线。在30日当天,古德里安曾到访了第4装甲师,起初他对于第4装甲可能会因为出现燃料短缺的问题暂缓进攻忧心忡忡,但是该师装甲旅旅长海因里茨·埃贝巴赫却向古德里安表示到“我们进展顺利.....营里没报告过汽油短缺,我们还有油!”在第4装甲师南部,同属第24装甲军的第3装甲师也取得了突破,可以说大体上第24装甲军在30日当天的行动基本上是畅通无阻的。当然相比之下,第47装甲军的行动或许并没有那么顺利,这或许是因为他们遭遇到了苏军一定规模的抵抗,但是正如上段中我们所说的,30日当天苏军的抵抗大多是轻微且缺少震慑能力的。因此第4748装甲军也基本上同样在行动的当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6.webp

(第4装甲师的装甲旅旅长海因里茨·埃贝巴赫)

布良斯克遭遇袭击的消息很快便被斯大林所知,101日凌晨210分,斯大林亲自打电话询问叶廖缅科布良斯克地区的情况。斯大林询问叶廖缅科布良斯克所遇之敌情况如何?是否已经取得对敌军的歼灭,叶廖缅科或许是出于紧张,更多的则可能是出于自己的判断,他向斯大林报告“我们击毁了敌方1820辆坦克”“喀秋莎火箭炮的效果非常好”“我们的飞机数量仍然够用,只是我们缺少一些强击机”总之,叶廖缅科竭尽所能的安抚斯大林,他想斯大林表现出来的是一切都在他和他的布良斯克方面军掌控之中。但是苏军大本营获取的情报却并不能让斯大林对叶廖缅科的保证放心,在结束与叶廖缅科的通话之后,斯大林决定派出第49集团军前往支援叶廖缅科部。
而在德军方面。101日的德军延续了他们在30日胜利的势头,作为第24装甲军进攻矛头的第4装甲师在这一天的11点抵达谢夫斯克,这一天德国空军也为古德里安部队的地面进攻提供了空中支持,第4装甲师在德军空军的帮助下于101日当晚945抵达了季米特洛夫斯克——奥尔洛夫斯基一线。但是第48装甲军对南线的进攻却并没有如预期那样奏效,在第一天取得进展后,第48装甲军下属的第25摩托化师仍然被苏军部队压制着,为此不得不调动第9装甲师前去支援该部的行动。当然如果总体评价的话,那么101日的德军部队延续了他们在30日的优良表现,第4装甲师在一天之内前进了120公里,这一壮举为德军包围第13集团军提供了可能。同时,第47装甲军下属的第18和第17装甲师一路向北推进进入卡拉切夫地界,这里是苏军13集团军的后方,尽管还没有正式夺取卡拉切夫,但是德军突进速度之快震撼了叶廖缅科和苏军部队。
叶廖缅科也曾试图在101日当天组织部队进行反击,他命令第13集团军阻止德军北上的势头,第13集团军在当天也确实试图以第108坦克师和第287步兵师作为反击的矛头对德军展开反击,但是毫不意外的这两个师的反击失败了,这主要还是苏军方面对德军进攻判断的一个失误,因为即便是叶廖缅科也仍然认为投入进攻的德军部队最多只有200辆坦克和装甲车。同属第13集团军的第6和第298步兵师同样也遭遇了反击的失败。这一天由于德国空军的轰炸,苏军的通信设备遭受到了打击,叶尔马科夫不得不多次更换指挥所。同样的困难也发生在叶廖缅科身上,101日的大部分时间里他都在试图躲避德国空军的骇人轰炸,当他在当天德军停止轰炸的间隙找回部分通信设施后,叶廖缅科开始对他的部队做出一些调整,试图将前线的一部分部队回调阻止敌人北进和包围前线,但是这些命令和行动也同样失败了。因为德军在短短两天的攻势实在是过于迅速,以至于现如今叶廖缅科的布良斯克方面军已经很难进行大的调整和部署。
7.webp

(布良斯克战役中的德军行军)

由于通信设施在这一天被德军破坏严重,叶廖缅科不得不亲自去一趟第13集团军的驻地,而莫斯科方面通过传回的情报也发觉前线的局势似乎并不是叶廖缅科所说的那么好,102日早上5点,斯大林向布良斯克方面军指挥部打去电话询问情况,接电话的是叶廖缅科的参谋长格奥尔基·扎哈罗夫少将。斯大林询问他“那里发生了什么事?”“你们的情况怎么样?”而扎哈罗夫的回答,根据在场的副参谋长列昂尼达·桑达洛夫上校的回忆,扎哈罗夫在这一天的报告中淡化了布良斯克前线的局势。斯大林在听取了扎哈罗夫的报告之后,提出他将会下令从奥廖尔增派两个装甲旅和两个步兵师给他。
8.webp

(构筑阵地中的德军部队)

其实光是写完两天的情况,笔者相信绝大部分读者可能同笔者一样对于930-101日的德军行动感到头晕眼花,笔者将再次为各位读者简单捋一下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的进攻情况:929日,第2装甲集群大部抵达格卢霍夫,同时期苏军也在准备派出叶尔马科夫部准备进行一次反突击;930日,第2装甲集群发起进攻,以第2447(向北),第48(向南)三支装甲军发起进攻,并且一举突破苏军第13集团军的防御阵地;101日,第47装甲军下属第17和第18装甲师进抵卡拉切夫地界(尚未占领卡拉切夫),第24装甲军下属第4装甲师则抵达季米特洛夫斯克—奥尔洛夫斯基一线,对苏军第13集团军的包围圈已经开始形成萌芽。
930-101日连续两天的进攻打得叶廖缅科晕头转向,但是事实证明这绝不是叶廖缅科所独自遭遇的一个灾难,此时博克的中央集团军群大部也在101日当天做好了准备,开始向他们一直以来心目中的圣地进发。
(由于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分成维亚济马和布良斯克两个地方,为保证读者阅读效果,本文将会以自南向北的方式和时间顺序来进行逐一讲解。)
台风启动:冲向布良斯克

从奥廖尔到布良斯克陷落

102日,希特勒颁布命令,正式启动“台风”行动,前线的军官们向他的士兵们阅读了元首的命令。收到消息的士兵们群情激愤,而在战场的最南线,魏克斯将军指挥的第2集团军也开始行动,他们开始利用起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群在此前三天对苏军防线造成的混乱,朝着日兹德拉地区进攻。
我们先从古德里安部队的情况开始讲起,102日,古德里安麾下第24装甲军的精锐部队第4装甲师继续发起进攻,在此期间,苏联空军曾试图对这项狂飙突进的德军装甲部队进行拦截,苏联红空军展开了不少于37次空袭,但是仍然没有减缓第4装甲师突破的步伐。第4装甲师在当天就抵达了克罗梅,德军的进展如此之快给了叶廖缅科极大的震撼,在102日结束的时候,他向时任苏军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提出了一个让沙波什尼科夫感到吃惊的想法:允许方面军后撤,自然,这样的想法被沙波什尼科夫拒绝了。布良斯克方面军只得继续想办法阻击德军的前进。
此时局势坏到让沙波什尼科夫感到担忧,他感觉叶廖缅科和整个布良斯克方面军并不能很好的掌握前线的情况。因此这也加重了这位总参谋长的负担,他开始研究苏军前线还有哪些师级和团级部队处于稳定或者不太可能遭到德军打击的位置,好让慌乱的叶廖缅科将军有能力去指挥这些地方的援军。而在前线,局势还在进一步的恶化,103日,德军第4装甲师再度出发,在空军的帮助下,这支部队于103日下午4点成功进入奥廖尔,当第4装甲师的先头部队进入奥廖尔的时候,当地的有轨电车还在有条不紊的运行着,工人们还在稳定的进行工厂拆卸和转运工作,据战后的相关资料,由于德军进攻速度太快,以至于入城之后,有轨电车上的苏联工人将德军部队看成了己方部队。当第4装甲师夺取奥廖尔的时候,当地军区的司令员秋林少将还在他办公室安静的办公,突然一位传令兵慌慌张张的向他报告奥廖尔街头出现德军的事情。
与战后以保罗·卡雷尔为首的一些轴心国史学家描述的不同的是(卡雷尔在其著作《东进》一书中声称奥廖尔城内的苏军并没有抵抗),尽管奥廖尔只有区区4个炮兵团和少量步兵,但是这些苏军士兵还是顽强的奋战在自己的岗位上,在短时间内尽可能的拖延了一下第4装甲师前进的速度。正是这些炮兵团和步兵团舍身忘我的投入作战,为奥廖尔在短时间内撤出更多的有价值的资源提供了可能。当然,苏军的防备力量实在是太弱,奥廖尔最终还是在下午6点的时候沦陷了。
9.webp

(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地图)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正是这些苏军士兵看似以卵击石的行动,为之后苏军在姆岑斯克地区阻拦住德军提供了可能。而第4装甲师自930-103日的进攻过程中已经损失了155人(包括阵亡和受伤)和6辆坦克,但是这些损失对于第4装甲师所取得成就来看实在是微不足道。在夺取完奥廖尔后,第4装甲师继续北进,朝着苏军后方继续挺进。
而在第24装甲军的左翼,先前已经攻入卡拉切夫附近的第47装甲军,在第24装甲军取得胜利的同时也加紧了进攻,104日,以第17和第18装甲师为先导的德军第47装甲军夺取了第13集团军背后的洛克特,德军突然出现在苏军第13集团军的背后,对于第13集团军是一个极大的打击。奥廖尔的陷落和洛克特的陷落让叶廖缅科和他的参谋长扎哈罗夫第一次这么清晰的感受到前线的危机。在夺取了洛克特后,第47装甲军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基于此向卡拉切夫城镇和布良斯克这两个目标挺进,在104日晚,第47装甲军已经抵达距离卡拉切夫以南20公里的距离了,对于古德里安来说,接下来只需要让他的部队继续猛冲,随后与第2集团军会师就可以了。
此时,魏克斯将军指挥下的德军第2集团军也开始取得突破。第2集团军对面是苏军第50集团军和第3集团军,第2集团军的攻势相比于南线的装甲部队来说也并没有与之减弱多少,第2集团军在102日当天突破了苏军第3集团军的防线,随后开始试图与南部的第2装甲集群会合。另一边,第50集团军的防线也没有好过,103日,第50集团军右翼的第217步兵师在第2集团军的两个步兵师打击下不得不于当天下午5点回撤到布奇诺-维特马河一线,第50集团军方面紧急派出了第299步兵师前去增援加强第279步兵师的防线。但是第50集团军的做法不过是徒劳,104日,由于担心德军从布良斯克的东北部杀下来与南部的第2装甲集群会合,布良斯克前线的苏军部队开始重组防御,而叶廖缅科则提出命令其麾下的集团军摧毁从日霍夫到奥廖尔一线的德军部队。这对于此时饱受德军进攻困扰的苏军部队来说是很难做到的事情,104日下午9点,第50集团军的坏消息再度发来,第217步兵师在德军的打击下不得不再度撤退,尽管第50集团军仍然有部分部队坚守着原先的阵地,但是他们在德军的打击下也很难继续坚守住防线。
10.webp

(布良斯克战役期间抵抗的苏军部队)

奥廖尔的陷落对莫斯科恰如晴天霹雳,一个重要的物资中转城市就这么丢了,事实证明德军的进展也确实超过了斯大林的想象。随后他决定将一批增援力量派往姆岑斯克,这股力量就是由列柳申科领导的第1近卫特战军,其先头部队是由卡图科夫领导的第4装甲旅,装备了最新的T34坦克。
其实德军可以取得如此迅速的突破不是没有原因,苏联方面没有预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来说,空中力量为德军地面部队的进攻神速提供了帮助,单单是104日这一天,德军的俯冲轰炸机和战斗机就出动了202次和188次,相比之下布良斯克地区的红空军只出动了57次,并且这57次的袭击,还因为飞行员飞行技术不熟练和投弹能力差等各种原因,导致其对德军的影响极差。
让我们将目光继续看向突进中的第2集团军和第2装甲集群。105日,第47装甲军再度发力,一举夺取了卡拉切夫,此时已被改名为第2装甲集团军的古德里安部再度迎来了另一个利好消息,这意味着对苏军的包围战已经完成一半了。而第47装甲军下属的另一支部队,第17装甲师则马不停蹄的朝着布良斯克赶去。苏军的情况依然坏到了极点,叶廖缅科意识到他无法继续维持住战线了,于是在105日当天再度联系斯大林,请求允许布良斯克方面军后撤。而对于前线的部队来说,德军四处突破苏军防线并且已经基本上对苏军形成半包围的态势让许多苏军指战员和士兵都感到消沉,例如第50集团军指挥官彼得罗夫在105日这一天就苏军前线的悲观态势发表了感叹,认为基本上已经无力回天了。
然而德军并不会给苏联人自我感叹的时间和机会,105日,德军第47装甲军以第17装甲师为先导部队,开始了对布良斯克的夺取攻防战。德军部队以第39装甲团和第63摩步团为先锋,开始对布良斯克这座8万人口的城镇发起进攻,此时的布良斯克城内还有一条大鱼等着德国人去抓住,那就是105日离开第13集团军返回布良斯克的叶廖缅科将军。德军的进攻起初是相当顺利的,但是很快他们因为苏军在布良斯克设置的反坦克壕沟以及苏军火炮的反击导致进攻有一些不顺。第17装甲师的师长冯·阿尼姆少将遂决定让第17装甲师放弃传统的迂回机动,而是让该师先去占领东边的杰斯纳河。106日,第17装甲师夺取了杰斯纳河上的桥梁,从东边接近了布良斯克,下午2点,德军部队已经开始进入布良斯克城内了。三十分钟后,德军进入布良斯克的消息传到了此时尚在城内的叶廖缅科等众人的耳中,叶廖缅科和他的参谋长于是不得不在3辆坦克的掩护下快速从布良斯克城撤离。在当天结束的时候,布良斯克,这座8万人口的交通枢纽,苏军前线的一个重要补给站,就这样被德军以包抄的形式攻占了。
11.webp

(布良斯克战役期间的德军)

坏消息不只是在卡拉切夫和布良斯克这一边,第50集团军方向的德军第2集团军也在这段时间内加紧了对第50集团军的突破。在先前突破了第50集团军右翼阵地的防线后,第2集团军也在尽全力向第50集团军的后方突破,在106日,第2集团军攻占了日兹德拉,随后该部继续寻求突破以期于南部的第2装甲集团军会合。第47装甲军下属的第18装甲师也在夺取卡拉切夫之后迅速北上,德国人非常精明,他们没有寻求正面突破布良斯克方面军的防线,尽管第47装甲军的当面之敌,苏军第13集团军已经是相当衰弱了。第18装甲师最终在108日也抵达日兹德拉,这意味着第2集团军终于同第2装甲集团军完成了会师,而布良斯克方面军下属的三个集团军已经完全被包围在从日兹德拉到奥廖尔一带的包围圈内了。
布良斯克前线混乱的局势迫使斯大林最终决定同意叶廖缅科的请求,在106日批示布良斯克方面军可以后撤,但是命令下的太迟了,前线的苏军已经失去后撤的可能性了。当布良斯克失陷的消息传到前线苏军的各个集团军时,这些苏军的高级指战员并没有感到多么悲伤,反倒是很平静,仿佛他们已经知道自己的结局了一样。107日,从布良斯克成功出逃的叶廖缅科将军向布良斯克方面军旗下的三个集团军发布了命令,要求击退敌军包围的同时实现撤退,但是这对于已经身处包围圈中的苏军部队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了。107日,第50集团军率先开始尝试突围,他们的突围方向是东北方,德军的包围圈还很弱,他们依然有能力撤出,并且其麾下的一个步兵师仍然占据着布良斯克的一角。
但是在7日晚,随着第50集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指挥部重新恢复联系之后,方面军高层很快向其传达了最高统帅部的要求,即向西进攻敌军后方,并且还要尽可能的摧毁奥廖尔地区的敌军。这一道命令对于苏军部队来说宛如晴天霹雳,这样一来也就可以解释当布良斯克方面军下属部队听说布良斯克陷落之后,为什么会感到平平无奇了。
唯一的好消息:防守姆岑斯克

当然如果说在一段时间内苏军有没有好消息?答案自然是有的。先前我们曾说过随着奥廖尔的陷落,斯大林遂下令要求列柳申科的第1近卫特战军驻守姆岑斯克地区,以防卫德军的进攻。104日,第1近卫特战军下属的第4坦克旅在转乘了多列火车之后终于抵达了姆岑斯克,第4坦克旅有着良好的坦克,其装备的主要是KV重型坦克和T34中型坦克。除此之外在人员方面,该旅的大部分士兵都是属于曾经的第15坦克师,而在正式上战场前,该旅旅长卡图科夫利用自身的装甲战经验,为该旅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特训。
抵达姆岑斯克后,卡图科夫并不清楚德军具体会从哪个方向发起进攻,因此卡图科夫决定将他的部队沿奥图哈河进行防御。此时他所面临的对手,德军第24装甲军下属第4装甲师此时也为前几日的猛攻付出了代价,这个代价就是他们现在缺乏燃料,进攻速度和势头不得不大打折扣。106日,卡图科夫和列柳申科再度得到加强,这个加强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丘马克上尉指挥的火箭炮营抵达姆岑斯克,另一方面则是苏军第5空降军的加入,该部原本是计划派往奥廖尔的,但是奥廖尔陷落之后该部便调整政策,该部下属的第201旅和第10旅的约5500名士兵降落到姆岑斯克附近的奥图哈机场,现在随着新的有生力量加入,列柳申科手中的剑更加锐利了。
12.webp

(第1近卫特战军列柳申科将军)

13.webp

(第4坦克旅卡图科夫上校)

此时,德军第4装甲师因为燃料短缺的问题仍然无法发起大规模的攻势,第4装甲师不得不修改他们的作战方案,组成小型战斗群的方式继续发起进攻。106日上午9点,这支战斗群开始朝姆岑斯克发起进攻了。姆岑斯克地区有一条叫做里希特撒的小河,德军部队夺取了河上的桥梁,并且依靠其一如既往的勇敢开始朝着河对岸一个小高地上的苏军守备部队进攻。在德军进攻的过程中,苏军的KVT34坦克趁机杀出,德国人惊恐的发现他们的坦克难以对苏军部队产生实际上的伤害,很快碍于火力的微弱,德军调动了两门88mm高射炮和一门100mm的加农炮。德军的高射炮和加农炮火力相对来说比较强,但是火炮自身却又是脆弱的。
在苏军T34坦克和KV坦克的打击下,德军的高射炮被完全摧毁,在损失了9辆坦克后,德军部队不得不宣布撤退。苏军成功的守卫了姆岑斯克。
而关于姆岑斯克战役的报告,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古德里安的报告。这位装甲兵将领对苏军的T34KV坦克感到了新奇,并且诚然因为这场进攻的失败,短时间内轻取姆岑斯克继而夺取图拉的计划看上去是不太可能了。而苏军的战术很明显改善了,并且原来那种只会固守阵地的做法,在姆岑斯克的进攻过程中,苏军出人意料的使用了坦克侧翼伏击的战术,这同样给了德国人一个比较新奇的感观。
从苏军的角度出发,姆岑斯克的这场小规模冲突为惨败中的苏联红军送来了一个好消息,这表明德军并不是不可战胜的。但是相比于整个布良斯克前线所经历的溃败来说,姆岑斯克的胜利还是太小了。
崩溃:布良斯克战线的毁灭

上文中我们说到,108日,德军第2集团军和第2装甲集团军成功在日兹德拉地区会师,完成了对苏军部队的合围。此时东线的天气也开始变得严峻起来了,在后世人口中的冬将军发挥了他的威力,让被围苏军和德军部队都开始不约而同的遭受到了影响。
随着维亚济马(后文会提到)和布良斯克的局势变得对德极为有利,107日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拜访了中央集团军群总部,并提出接下来的希望是德军可以一方面朝莫斯科挺进,一方面继续收割他们的包围圈。因此在南线的德军部队中,将有第2集团军负责接下来的收割包围圈,而第2装甲集团军则要抓住时机朝图拉挺进。但是因为苏联恶劣的冬季环境,第2装甲集团军并没有办法越过姆岑斯克向图拉进攻,再加上缺乏燃料,因此古德里安部的进攻速度被大打折扣了,
此时包围圈内的三个苏联集团军,尽管他们已经被分割包围,但是他们的防线大体上还维持着一个比较完整的情况,三个苏联集团军自北向南被均匀的分割成两个包围圈,第50集团军一个,而第3和第13集团军是另一个。从10月的第二个周开始,这些被围困的苏军开始进一步的尝试从包围圈中冲出去,当然,也有一批又一批的士兵开始向德军投降。尝试突围的苏军部队中,第242步兵师就是其中之一,这些死里逃生的苏军部队并没有受到当地人的欢迎。
1011日,德军继续加紧了对包围圈内部队的围剿,德军炮兵和空军对包围圈内苏军造成了极大的杀伤,例如第50集团军下属的第217步兵师,损失人数已经达到75%了。1013日,国防军发布了公告,声称俘虏了35万名苏军战俘,德军的公告显示了德国人进行了一场多么伟大的胜利。但是一些德军将领却并不高兴,例如博克元帅,博克认为包围圈内的苏军部队拖延了德军胜利的步伐,再结合苏联日益恶化的天气,更是对德军进军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而对于包围圈内的苏军来说,失败已经成定居了。
苏军将部队拆成小股部队撤离包围圈,但是大多数部队还是没来得及撤出去。1012日开始,包围圈内的三个苏军集团军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13日,布良斯克方面军的指挥官叶廖缅科因为德军炮击受伤,斯大林派出飞机将他接了回来。但是剩下的苏军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他们不得不接受缺少食物和弹药,还要在冰天雪地中尝试突破德军的包围圈。
14.webp

(布良斯克战役期间的德军坦克)

终于,随着第50集团军指挥官彼得罗夫于1020日战死,德军在布良斯克的战役宣告结束,当然苏军还是有一部分部队逃出来,第13集团军逃出来1万人、第3集团军逃出来1.3万人,第50集团军逃出来1.2万人,布良斯克方面军约逃出来了3.5万人,除了彼得罗夫战死以外,绝大部分集团军的指战员都逃出来了。这对于苏军的保存火种仍然有重要意义。
但布良斯克战役对布良斯克方面军仍然是毁灭性的,该方面军80%的力量被摧毁,方面军指挥官叶廖缅科受伤。不过,布良斯克绝对不是苏军损失最惨重的战役之一,因为接下来将要介绍的另一场平行战役,更是打击了苏军的信心和战力。
西方面军的末日:维亚济马战役

台风过境:冲向维亚济马

比起南线布良斯克方面军,西方面军并没有陷入不清楚情报的境地,西方面军下属第30集团军的指挥官霍缅科将军其部所面临的问题:“第162242250步兵师损失惨重,第251步兵师实力也很弱。”同时他还估计“敌方军队由八个步兵师组成,这不包括装甲师。德军将有可能从沃普河发起进攻。”但是第30集团军的报告并没有引起苏军高层的注意,苏军高层认为德军的进攻会沿着维亚济马轴线展开,这样一来在这条轴线上,苏军至少拥有可以对等德军的炮火进行阻拦。
在德军一侧,从101日—102日凌晨,德军都在马不停蹄的移动他们的部队。此时德军进攻矛头是这样部署的:左翼,是霍特的第3装甲集群和施特劳斯的第9集团军,右翼,是霍普纳的第4装甲集群和克鲁格第4集团军。102530分,德军的进攻开始了。
15.webp

(苏军第30集团军指挥官瓦西里·霍缅科将军)

我们先从霍特的情况开始说起。102日凌晨530分,经过了45分钟的炮火打击之后,德军部队朝着苏军第30集团军下属第242、第162步兵师和第19集团军下属第2449189步兵师的防线发起进攻,德军在初期突破了苏军防线后迅速投入了第56装甲军下属的第6和第7装甲师,用于增援前线的步兵力量。苏军第162步兵师发觉德军投入坦克之多,一时间无法有效反击,而苏军的坦克部队也被德军突如其来的袭击打破了准备,陷入了混乱的状态。在第242步兵师防区以北,第41装甲军下属的第1装甲师和第36摩托化师也发起了进攻。德军第56装甲军以南,德军第9集团军下属的各支部队同样也发起了进攻,第5军下属的第35和第5步兵师开始加强进攻苏军第161步兵师的防线,更往南,第8军下属的第28887步兵师也开始在进攻当天尝试强行穿越沃普河。总之可以说在102日当天,苏军第30集团军和第19集团军遭遇了远比他们强大的多的德军部队的进攻。
德军部队成功突破了苏军防御设施的薄弱点,随后开始逐步分割包围前线的苏军部队。战斗的前三个小时中,已经有一部分苏军部队被包围消灭了,例如第242步兵师下属第897步兵团第1营的士兵,该营士兵在德军的打击下全军覆没。先前霍缅科将军所报道的情况最终演化成苏军自身的顽疾,德军部队仅用两个步兵团和10辆坦克就突破了苏军第242步兵师与第91步兵师防御的交界处,并且成功抵达沃普河,经过了短暂的战斗后,第9集团军下属第8军已经突破了苏军部队的防御,并且成功在傍晚时分在沃普河的东岸构建起桥头堡。但是一些不经意间的消息却昭示了一副令人不安的情况:第56装甲军的先头部队在突破苏军防御后发现苏军已经在防御设施内安装火炉和取暖设备,当然,102日的天气非常好,德军士兵并没有对苏军这一小小的举动产生什么疑心。
面对德军的攻势,第19集团军指挥官卢金将军将他的右翼转向北方,试图远离德军毁灭性的进攻。就像南部布良斯克方面军所做的那样,在遭遇德军的进攻后,科涅夫同样也命令第30集团军进行反击,霍缅科遂决定派出第162步兵师和第107坦克师进行反击,1033点,第107坦克师和第162在别雷以南20公里处撞上了德军部队,事实证明他们遇到并不是德军的一个战术集群,而是一整只德军大部队,仅凭第107坦克师手中的127辆坦克是没办法在没有空中优势和步兵协调配合下击溃德军大部队的,这场短暂发生于别雷地区的遭遇战很快以苏军惨败而告终,由于反击失败,第30集团军的左翼也开始后撤。
16.webp

(德军第3装甲集群和第9集团军的行动)

在第3装甲集群以南,第4装甲集群和第4集团军也做好了进攻的准备,他们的当面之敌是预备队方面军的第43集团军。102530,霍普纳的第4装甲集群开始进攻了,然而,苏军第43集团军指挥官索本尼科夫认为德军进攻的重心会在他的左翼,因此他把绝大部分部队都放到了左翼,而杰斯纳河前线只有一个53步兵师防御。当然,在53步兵师的后方还有149113两个步兵师,只不过只依靠三个步兵师是绝对不够的。而102日进攻当天,德军迅速投入17个师的兵力,其中包括了4个装甲师(主要是第4装甲集群)。如此庞大的兵力,苏军的压力可想而知。在德军庞大兵力的打击下,第53步兵师无法承担如此规模的打击,开始后撤,而德军的装甲部队也开始过河,930分,第2装甲师开始渡过杰斯纳河,两个小时后,第10装甲师同样开始过河。
鉴于前线局势开始恶化,索本尼科夫决定将第149步兵师与第149坦克旅结合,尝试对德军进攻进行反冲击。抱有这样想法的不只有索本尼科夫,预备队方面军布琼尼同样有这样的想法,102日,他在向大本营的报告中提议“派出第32集团军的第2、第8和第29步兵师与第24集团军的部队一起反击敌军。”这显然是不可能的,首先第32集团军的这三个师基本上都是民兵师,只是前不久才因为苏军损失惨重被补员进来的,从这样的想法中我们可以发现,布琼尼完全对前线所遭遇的灾难一无所知。到102日底,霍普纳的第4装甲集群已经前进了40公里,索本尼科夫本指望第149步兵师可以进行一次反击,但是也毫不意外的失败了。该师的在102日两点到五点,遭遇了德国空军多次轰炸袭击。
102日这一天,德军的空军多次出动,轰炸机和对地支援机出动了977架次、战斗机出动了376架次。德国空军的骇人轰炸,炸坏了苏军所构思的全部反攻计划,德国空军在102日这一天以击落苏军42架飞机,自身损失11架飞机的优异战果,辅助了地面部队的行动。
17.webp

(维亚济马战役地图)

102日德军攻势的速度之快,成功之丰令德军各级指战员都感到高兴,第9集团军在当天收到来自第6军的报告“敌军正在进行轻度抵抗”。第3装甲集群的通讯同样是令人鼓舞的“敌人的抵抗能力已经比原来弱了,炮兵拦截特别弱。”这些利好消息让第9集团军在当天的日志中总结道“第一批阵地到处都被攻破了,成功是令人惊喜的。”当然,德国空军传回来的侦察报告也显示,苏军似乎也在有意识地调派部队,从罗科索夫斯基的第16集团军调至第19集团军的防线。
102日这一天里,由于德国空军的轰炸,科涅夫并不能及时的联系上前线的苏军部队,这也就使得反击断断续续,且缺乏威胁。103日,通信设施部分恢复之后,科涅夫遂决定调动一支预备队进行反击,这支预备队即博尔金集群。博尔金集群其麾下包含了第101摩托化步兵师、第152步兵师、第126和第128坦克旅,拥有坦克200辆,不过其中只有21T34KV坦克。博尔金集群兵分三路:第101师和第128坦克旅向霍尔姆—茹科夫斯基进攻;第152师向达洛夫卡塔进攻,126坦克旅向伊戈尔斯耶夫卡亚进攻。但是博尔金集群的问题在于,他远离前线,位于莫斯科高速公路的附近,因此103日,第30集团军在别雷地区发起一场失败的反击的同时,博尔金集群正按照科涅夫所下达的命令向北突袭,并且,因为博尔金集群与目标地点存在50公里的距离,再加上该部缺乏防空部队,这也就使得该部在行军的过程中极易遭遇到德国空军的打击。
然而事实也是如此,德国空军很快就发现了移动中的博尔金集群,并在他们北上的过程中对该部进行了猛烈的空袭。同时德军方面也及时派出第6装甲师前去阻拦这支苏军部队。随后的结局就是这支被科涅夫寄予厚望的博尔金集群,在104日、105日的作战中,被德军痛扁了一顿,尽管在具体的作战过程中,例如第128坦克旅等苏军部队表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和英雄主义,但是当他们面对早有防备的德军第6装甲师时,仍然无法击穿德军的防线。到107日,博尔金集群的伤亡率已经达到70%。无论是将失败归咎于德军的空袭,还是归咎于距离过远导致行动被发现都已经没有意义了,因为事实就是这支预备队在德军的防御前被打得大败。
而在正面的作战方向,第19集团军也没有阻拦住德军部队继续进攻的脚步,103日,德军已经拿下佩切尼切诺—诺沃斯基一线,损失惨重的第19集团军仍然幻想着在第二天发起进攻,由第8991166步兵师和第127坦克旅一起发起反击,但是残酷的现实让卢金将军意识到了反击是不可能的。104日,德军第9集团军下属第8军的部队开始朝尼洛沃挺进,期间他们曾与苏军的一支装甲部队偶遇,随后击溃了这股装甲部队。到105日,德军已经夺取了斯拉什切沃,预示着第19集团军的右翼已经被包围,如果说第19集团军还有什么可以聊以慰籍的,那就是他们还勉强维持着战线的连贯性,没有因为德军的快速冲击导致战线被完全突破。当然,这也和卢金本人及时下达撤退命令有关。在另一侧,第30集团军的情况却不怎么样,103日第30集团军的反击被击溃之后,德军乘胜追击迅速夺取了巴图利诺、马利什金诺等地,随后开始朝着别雷挺进。第30集团军并没有能力阻滞住,这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反击消耗了太多的有生力量,根据霍缅科的报告,第242280步兵师已经打光了所有的弹药。总之,第30集团军已经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拦截德军进攻的步伐。104日,德军第41摩托化军已经进入别雷,,此时第30集团军的绝大部分已经被德军包围了。
18.webp

预备队方面军的方向,局势同样没有好到哪里去。随着第43集团军被击溃,预备队方面军的右翼的第24集团军也遭到了进攻。德军开始进攻埃尔尼亚,103日下午6点,克鲁格的第4集团军下属第9军已经突破了苏军第19步兵师在彼得罗沃-谢普勒沃地区的防线,并且同一天已经逼近埃尔尼亚。终于,布琼尼在103日搞明白了前线的局势,为了防止敌人突破,他主动将第43集团军后撤至舒伊察—斯诺波季河一线,同时他还将第43集团军和第32集团军下属的几个师交付第24集团军指挥。这似乎很难理解,布琼尼的举动无疑是增加他南部布良斯克方面军的压力。由于通信线路被破坏,布琼尼便派出他的副手博格达诺夫直接去第43集团军和第24集团军的前线进行通知。
对于第4集团军来说,苏军的混乱提供了进攻的良机,这也就使得他们可以加速进攻。103日,第4集团军已经利用第43集团军的混乱,抵达斯诺波季河并且成功在这里构筑起了防御。而霍普纳的第4装甲集群进攻更快,第10装甲师在104日抵达莫萨里斯克,第10装甲师左翼的三个装甲师:第25和第11装甲师则调转北上,开始朝维亚济马前进。
总之到104日,无论是北部的第3装甲集群和第9集团军,还是中央的第4装甲集群和第4集团军,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胜利。此时霍特的部队距离维亚济马只剩下50公里,而霍普纳的部队距离维亚济马则只剩下75公里了。
苏军一侧则是很难从前线混乱的局势抽出身来,西方面军此时已经有一个集团军被切割包围(第30集团军),剩余的部队虽然勉强维持着防线,但是距离崩溃似乎也只是时间问题。预备队方面军则是完全陷入了通信受阻的困难中,根据第4集团军的报告“这群俄国人完全不是有计划的撤退”,似乎也已经没有能力去阻止德军继续进攻了。
统治者的想法:希特勒与斯大林

当德国军队在102日接连在多条战线突破的时候,希特勒,这位第三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正乘专列返回柏林。当消息传来之后,希特勒感到了异常的兴奋,他随后动身,前往柏林的体育场,在那里就一年一度的冬季援助运动发表了一篇即兴演讲。他在演讲中惊叹德国陆军的伟大成就“要是人们现在讨论起‘闪电战’,那么就是这些将士所实现的。他们的成就犹如闪电,因为历史上还未曾有这样的进军。”演讲结束的一个小时之后,希特勒乘坐专利再度返回东普鲁士的大本营中。108日,随着布良斯克方向德军所夺取的几个重镇已经趋于稳定,希特勒派他的新闻发布官奥托·狄特里希乘专机返回柏林,在第二天于全世界记者面前高调宣布“从各种军事意义上来看,俄国已经被打垮了,英国两线作战的美梦已经破灭了。”
持有这种乐观情绪,同样还有德军的一批高级军官。在威廉·夏伊勒所著的《第三帝国的兴亡》的描述中,展现了德军将领对于维亚济马前途的一种迷茫。但实际上德军并没有感到忧郁,例如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将军在108日日记中有关前景展望的部分,是这样描述的“敌人企图调集更多的军队来保卫莫斯科,尤其是来自北面。不过这些军队都是临时仓促从这里或者那里抽调而来的,很难挡住我军的猛烈进攻。”除去日记,哈尔德本人也在4日听说了维亚济马和布良斯克前线的情形,对此他非常满意并表示“攻势正在以一场堪称经典的模式发展。”
总之,此时德国上下弥漫着一股极其乐观的氛围,威廉·夏伊勒所描述的那种担忧情绪或许有,但是即便是在姆岑斯克遭遇苏军T34坦克的古德里安,他的担忧与其说是担忧,倒不如说是对苏联新式坦克的一种惊奇罢了。这种担忧的情绪可以说是无从谈起。
19.webp

(维亚济马战役的地图)

但是在苏联,悲观、担忧和互相甩锅则充斥着整个苏联。从叶廖缅科被突破开始,斯大林就已经意识到德军可能正在发起一场大规模的进攻,但是当时他询问布良斯克方面军的时候,扎哈罗夫的回答是一切都很好。结果随着科涅夫和布琼尼都分别遭到突破之后,情况果真如斯大林所想的那样,开始恶化起来。当叶廖缅科第一次提出需要撤退的时候,沙波什尼科夫批评了他,要求他坚守岗位,但是在105日,叶廖缅科第二次提出撤退的时候,情况就开始恶化起来了。
情况就是在105日,不管是叶廖缅科的布良斯克方面军、科涅夫的西方面军还是布琼尼的预备队方面军,局势都变得不受控制。三个方面军长官都开始或多或少的无法同前线部队进行联系,这说明前线部队已经有被包围的情况了。斯大林对于他的方面军长官们欺上行为感到非常愤怒。而随后的日子里一直持续到战后,斯大林、科涅夫、布琼尼等人都对维亚济马和布良斯克的失误耿耿于怀,各方都在互相指责是彼此失职。现如今,斯大林想到了一个人,一个可以扭转局势至少有可能保证莫斯科接下来不会遭到基辅和斯摩棱斯克之苦的人,此人便是此时在列宁格勒指挥苏军,曾击溃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对列宁格勒进攻的将领:格奥尔基·朱可夫。106日,斯大林给这位将军打去电话,要他迅速赶回莫斯科。
20.webp

(维亚济马战役期间的苏联士兵)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从统治者身上转移出来,回到此时混乱的前线。当第4集团军成功越过斯诺波季河后,第43集团军前线已经开始出现逃兵了。105日预备队方面军的报告中显示,第43集团军那些杂乱无章的部队开始向北部和东北部撤退,同时布琼尼坦陈道,他已经无力阻止德军进攻,预备队方面军的左翼已经随着第43集团军的崩溃一道崩溃了。而西方面军的科涅夫同样在这一天也提议希望将部队撤到格扎茨克,然而格扎茨克距离首都太近,如果贸然撤退,造成的崩溃由谁来负责?
此时西方面军的部队仍然进行着顽强的抵抗,这一点与预备队方面军的部队不同。德军从第6和第7装甲师夺取的桥头堡出发,朝第19集团军的防线发起进攻,第7装甲师的目标是卡缅涅茨,尽管第19集团军如今已经是一个残缺的集团军了,但是他们打得依然很顽强,一直坚持到下午5点才让德国人夺取了阵地。只不过自这场作战之后,第19集团军在向西方面军的报告中说明他们前线的仓库已经没有弹药了。此时为了改善局势,苏联方面做出决定将预备队方面军右翼的第3132集团军交付西方面军指挥,同时,第16集团军的长官罗科索夫斯基则被调离第16集团军,被安排到维亚济马地区,准备在尤赫诺夫地区发起一场反攻。或许是上天的机缘巧合,罗科索夫斯基本人对于这份调任命令感到颇为不满,但是这个调任却让他有机会离开被包围的威胁。
至于第30集团军,这支部队随着前文中别雷的沦陷也陷入了混乱,苏军方面已经很难与该部取得联系了。
而在德军第4装甲集群和第4集团军的战线上,突破也在继续。105日,第4装甲集群的先锋部队,即第10装甲师已经抵达尤赫诺夫外围,这意味着第4装甲集群已经抵达预备队方面军的身后了。随后,克鲁格的第4集团军和霍普纳的第4装甲集群开始调转枪头,向北进发,朝着最初的目标维亚济马前进。随着德军的三个战线都取得了不俗的战果,博克的中央集团军群估计,最少会有70个苏联的师和旅在维亚济马—布良斯克一线被包围。苏军的前线也在阴差阳错之下成为德军包围的帮助者,预备队方面军的第24集团军依然牢牢控制着埃尔尼亚,尽管敌人正在加速朝维亚济马前进。
106日,苏军终于得到撤退的命令。西方面军、预备队方面军还有布良斯克方面军,将撤退到新的防线。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此时无论是西方面军还是预备队方面军,撤退的时间都已经很晚了。随着105日德军第4装甲集群下属第10装甲师拿下尤赫诺夫,霍普纳的装甲集群距离维亚济马已经只剩下45-50公里的距离了,在106日,第10装甲师再度出发,到107日拂晓时分,第10装甲师已经抵达维亚济马的外围,并且切断了从斯摩棱斯克-莫斯科的公路了。
值得一提的是,苏军的撤退几乎是同时进行,没有留下殿后部队,这也就导致撤退最终将会变成一场无序的向后狂奔。
在北边,霍特的第3装甲集群距离预定目标还差40多公里,这主要是因为霍特的部队目前缺少燃料。第7装甲师不得不在105日停一下,等待燃料的补充。不过随着德国空军的不懈努力,第7装甲师还是得以在106日装满燃料重新出发(空军曾在105日一天之内朝第7装甲师的领域内空投了55立方米的燃料)。第7装甲师以第25装甲团为先锋,在106日下午抵达明斯克-莫斯科高速公路,这条高速公路位于维亚济马以北。而得知第7装甲师已经抵达维亚济马外围之后,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博克元帅向第4集团军指挥官克鲁格下令要求其加速第4装甲集群的行军速度,配合第7装甲师拿下维亚济马。
此时,被安排到维亚济马附近接替指挥反击的罗科索夫斯基将军也恰好抵达维亚济马,在他抵达维亚济马之后,颇为惊奇的得知这里压根没有正规军,只有一些民兵和警察部队。更让他惊讶的是,他才抵达维亚济马不久,就听说德军开始朝维亚济马发起进攻,不相信这一切的罗科索夫斯基和他的副官爬上一座钟楼俯瞰城区之后惊讶的发现,德国人的坦克真的开始攻击维亚济马了。这位经历过大清洗差一点死在古拉格的波兰裔将军和他的副官一起急忙从维亚济马撤离。107日,第3装甲集群的第7装甲师和第4装甲集群的第10装甲师在维亚济马完成了会师,北方的包围圈扣上了,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的主力部队还没来得及撤出去,这下彻底被包围在这个名为“维亚济马”的大“监狱”中去了。
一切的终结:维亚济马战役结束

107日,朱可夫从列宁格勒动身,前往莫斯科,接受斯大林给他的新安排。而在前线,罗科索夫斯基和他的幕僚们则在想办法脱离德军的追击,这期间发生了一件让罗科索夫斯基颇受感慨的事情,当罗科索夫斯基与他的幕僚栖身于一座破败的小屋中时,他听到一个老人的声音“你现在要干什么呢?司令员同志”他回过神发现在屋里的床上躺着一个胡子花白的老人,这个老人盯着罗科索夫斯基,用极其苦闷的声音问道“司令员同志呀,接着走吧,就把我们继续丢在这儿吧。难道我们就未曾为红军付出一切吗?”这个老人的话令罗科索夫斯基如坐针毡,最后当罗科索夫斯基和他的幕僚们动身离去的时候,老人则向罗科索夫斯基表示道“要不是自己的身体不好,这回还是会上去打德国佬。”(故事摘自泽特林所著的《莫斯科战役》)
在前线,德国人也开始加紧收缩包围圈了,包围圈内绝大部分苏军已经放弃继续抵抗了,不过还是有部分苏军部队在尝试突围。107日,布劳希奇到访博克的中央集团军群,与博克商讨接下来德军部队的行动。最终博克做出的部署是由第4集团军来负责结束维亚济马包围圈内的苏军部队,其余的部队则开始朝着莫斯科挺进。不过随着107日,俄国的第一场雪降临,这也预示着接下来德军的攻势会逐渐艰难。
同样令德军攻势变得困难的,还有包围圈内苏军的抵抗。这依然牵制住了德军的进攻力量,例如在1011-12日,第7装甲师在进攻包围圈内的苏军第19集团军的时候,就出现了1000多人的损失。包围圈内的苏军也在不断尝试突破德军的封锁,例如第242步兵师,该师是第30集团军的一部分,109日,该师抵达北部奥苏佳河附近的瑟乔夫卡-勒热夫一带,之后通过不断的侦察纠正,最终撤出了德军的包围圈。像第242步兵师的部队还是有的,西方面军最终一共撤出了8.5万人。不过还有的苏军部队就没这么幸运了,他们不得不在日益缩小的包围圈内与德军搏斗。
21.webp

(维亚济马战役期间的苏军部队)

随着包围圈的缩小,德国人也感受到了苏军抵抗带来的不便和麻烦,除了第7装甲师的报告以外,1027日,第23步兵师的一位营长维尔纳·海涅曼少校也诉说着维亚济马包围圈中德军与苏军的残酷作战。总之,维亚济马包围战牵制了德军的部队,使他们不断增强投入去维护这条脆弱的包围圈,因为俄国人正在通过各种努力尝试突破。
苏军的主要抵抗最终在1020日彻底消失,剩下的散兵游勇般的抵抗还在继续,但是很难掀起更大的风浪了。1023日,南方的第2集团军也宣布布良斯克的苏军抵抗结束。以1023日为终结点,这场史诗般的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最终以德军的大胜告终。
尾声:一位记者的故事

小说家兼《红星报》新闻记者瓦西里·格罗斯曼在台风行动开始的时候正在布良斯克方面军控制下的奥廖尔呆着。当时他正过着悠哉游哉的日子,仿佛德军的进攻离他还很远,103日,当德军冲进奥廖尔的时候,这个新闻记者吓坏了,在等了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后,格罗斯曼拿到了通行证,离开了奥廖尔,他走后没多久,奥廖尔沦陷,而他不得不再一次启程离开前线。当他撤离的时候,望向密密麻麻的难民潮,格罗斯曼感慨“这已经超出了我的想象,这简直就是圣经里的《出埃及记》。”最终,记者在图拉地区稳定下来,在图拉,一位老妇人招待了他和他的同事,这位老妇人的儿子正在前线,老妇人尽自己所能款待他们,还给他们唱起了莫斯科最流行的歌曲,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格罗斯曼大受感动,在接受了老妇人的款待之后,格罗斯曼写下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们在这场可怕而残酷的战争中取得胜利,那么其中的原因必然在我们这个民族的深处,我们拥有如此宅心仁厚的人民,就像这些老妇人,这些儿子的母亲.....她们人数不多,但她们必将取得胜利。”
格罗斯曼的这句话也似乎暗示了这场战役和这场战争的最终结局,苏联或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总结

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持续了20多天,这场战役中,德军取得了骄傲的胜利:苏军损失人数超过了100万人,其中68.8万人被俘,30万人伤亡,7个集团军、64个师、11个坦克旅在这场战役中被彻底消灭。德军的损失相对来说则少很多,损失总计49221,只不过在这里面,军官的人数相对来说也比较多一些,总计1791名军官。
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过后,苏军的人数和士气都到了最低点,111日,苏军总兵力只剩下230万人,看上去很多,但是这些人要防守漫长的战线,这样一看这些兵力就少很多了。因此不管怎么说,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对于苏联来说都是一场不亚于斯摩棱斯克、基辅等战役在内的耻辱大败。
而对于德国来说,如果说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最困难的时候是什么时候,那应该说是后期清剿包围圈的时候,苏军顽强的奋战在阵地上给德军部队造成了一定的损失,除此之外,德军在整个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期间打得都是相当的顺风顺水,几乎很少遭遇威胁。当然一些眼尖的德军军官或许会对姆岑斯克战役中,卡图科夫麾下的T34坦克和苏军改良后的装甲战战术感到新奇,但是除此之外,我们很难说德国方面从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中反思到了什么。因为苏军是如此的虚弱,突破是如此的快,诚如哈尔德所言“堪称经典的模式”。
从苏联的方面来说,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至少有一点很好,那就是包围圈内的苏军奋战到了1023(后续的清剿行动更是延续到了1027日),这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德军向莫斯科挺进的步伐,为朱可夫加紧时间布置莫斯科地区的防御赢得了时间。除此之外,从包围圈内逃回来的苏军士兵也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苏军兵力短缺的现状。
总之,维亚济马-布良斯克的战事已经结束了,德军开始加快步伐,朝他们的预定目标加速冲刺了。
参考资料
1、《巴巴罗萨行动:1941绝对战争(法)让·洛佩
2、《莫斯科战役1941》(瑞典)尼克拉斯·泽特林
3、《苏德战争1941-1945》(英)艾伯特·西顿
4、《巨人的碰撞》(美)戴维·格兰茨
5、《The Viaz'ma Catastrophe, 1941: The Red Army's Disastrous Stand against Operation Typhoon》Lev Lopukhovsky
6、《通往斯大林格勒之路》(英)约翰·埃里克森
7、《东进1941-1943》(德)保罗·卡雷尔
8、《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德)蒂佩尔斯基希
9、《莫斯科1941》(英)罗德里克·布雷斯韦特
10、《第二次世界大战决定性会战:德国人的见解》(德)雅各布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币圈社区

GMT+8, 2025-4-7 21:11 , Processed in 0.20536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forum.gao.gs

© 2021-2024 币圈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