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股东减持常被视作负面信号,可能引发股价下跌,损害公司市值、市场形象和投资者信心。而且,减持后公司股权结构改变,可能进一步影响决策过程,甚至影响公司融资能力和经营稳定性,降低投资者信心,增加融资成本,使经营决策更加谨慎或延迟。为了维护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证监会近年来陆续发布了一系列减持新规,旨在严格规范大股东、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的减持行为。特别是2024年5月发布的《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股份管理暂行办法》及其配套规则,对违规减持行为加大了处罚力度,并明确了绕道减持的约束措施。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有效减少了市场的资金流出压力,还促进了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其中,严格规范大股东减持,明确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在破发、破净、分红不达标等情形下不得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或者大宗交易减持股份。也就是公司股价跌的太狠,分红不行的,实控人都不能减持。这就要求实控人一方面做好公司市值管理,另一方面提高分红,让投资者受益。此外,要求协议转让的受让方锁定六个月;明确因离婚、解散、分立等分割股票后各方持续共同遵守减持限制。简单明了,协议转让,无论是离婚还是无偿转让,想立马减持必须锁定6个月,其实是缓解了对市场的即刻冲击效应。再有,明确司法强制执行、质押融资融券违约处置等根据减持方式的不同分别适用相关减持要求,禁止大股东融券卖出或者参与以本公司股票为标的物的衍生品交易;禁止限售股转融通出借、限售股股东融券卖出等。这就意味着上市前投资者以前可以通过限售股转融通规避限售股禁售期提前套现的路给堵上了;大股东想卖就预披露,想融券做空不可能。值得注意的是,关于上市前投资者减持,针对的则正是PE/VC以及大股东等上市前投资者,无论大股东还是其他股东,通过集中竞价减持上市前股份3个月内不得减持公司总股本的1%。此外,减持浪潮并未局限于某一特定产业,而多是出现在医药、机器人等行业,也反映出投资者对各产业发展的态度在不断转变。尤其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等因素作用下,部分传统公司的经营模式与发展方式受到冲击,也是减少股权比例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违规减持行为的打击是2024年监管层的一项重要工作。年内,证监系统共开出了200多张罚单,针对违规减持行为的处罚力度明显加大。这不仅震慑了一些试图通过违规减持获取不正当利益的股东,也进一步保护了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尽管减持规模有所减少,但部分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依然选择了在合适的时机进行减持。例如,长青科技、恒铭达等公司在股价上涨期间公布了股东减持计划。这些减持行为在短期内对股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从长远来看,合理的股权流动有助于优化公司的股权结构,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从历史经验来看,大股东减持并非什么新鲜事。早在2015年的股灾之前,也曾出现过类似的大规模减持潮。当时,许多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和高管在股价高位时选择了减持,这被认为是引发股灾的重要因素之一。不过,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将历史经验套用到当前情况。每一次的市场环境都是独特的,背后的逻辑也各不相同。这次的减持潮,很可能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宏观经济环境来看,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传统行业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而新兴产业又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一些大股东选择在股价高位时套现,将资金转向其他更具潜力的领域,也是可以理解的。随着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环境的持续优化,预计未来A股市场的大股东减持行为将会更加规范透明。同时,投资者也应保持理性态度,关注公司的基本面变化以及行业发展趋势,做出科学的投资决策。# 线索爆料 # rzcj@thecapital.com.cn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