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80|回复: 1

清朝九个末代总督都是什么结局?最后一个成了汉奸

[复制链接]

14

主题

0

回帖

4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42
发表于 2025-1-17 21: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末九个总督,有人投降,有人殉国,有人直接润出去。
清朝原本有八个总督区,1907年盛京将军改为东三省总督,故有直隶、湖广、两江、两广、四川、云贵、陕甘、闽浙、东三省九大总督区。
1.webp


宣统三年(1911年)全国行政区划示意图

清朝灭亡以后,这些前朝地方大员,或投降,或殉国,或直接润出国,也有能活的,撑到最后成了汉奸。
闲言少叙,直入主题。
第一位,四川总督赵尔丰。
将赵尔丰放在第一位,是有深刻的历史原因的。
赵尔丰,辽宁铁岭人,汉军正蓝旗出身,先后担任驻藏大臣、四川总督。
老赵学术不精,他爹和三个兄弟都中了进士,唯独他屡试不中,最后只能花钱捐官,从此踏上仕途。
关于这个人的评价比较分化,从民族大义上讲,他是一个功臣。
1905年5月,驻藏大臣凤全被杀,地方土司叛乱,继而引发西藏地方军队叛乱,再然后引发英国干涉,赵尔丰一边平定叛乱,一边在川藏地区进行改土归流,在担任川滇边务大臣的六年里,几乎是一边改造一边平叛。
1908年2月,赵尔丰为驻藏大臣,率兵入藏平叛,一度逼近拉萨, 迫使达赖喇嘛逃往印度。

从这一点看,他成功的粉碎了英国试图策反藏区的阴谋,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从维护 封建统治的角度来说,他又充当了刽子手的角色,而正是这个角色,不仅葬送了他自己的生命,也引爆了推翻清朝统治的辛亥革命。
一切都是巧合。

2.webp


1911年4月,原四川总督赵尔巽(赵尔丰的同胞哥哥)调任东三省总督,赵尔丰代理四川总督。
实际上他到任的时间,是1911年8月2日——四川保路运动已经进行了两个多月。
就在他到任的第三天,在同盟会会员的领导下,“保路同志会”改为“保路同志军”,这就意味着保路运动已经从请愿发展成武装起义了。
9月7日,赵尔丰诱捕保路运动领导成员,引发成都各界的请愿,继而又在总督府镇压群众,酿成三十多人死亡的“成都血案”。

各地同志军纷纷起义,几天之内,四川境内的州县纷纷独立,四川局势全面失控。
由于川军不愿意镇压,清政府只好从湖北调集新军入川,从而导致武昌兵力空虚,为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成功创造了条件。

一切都是刚刚好。
根据公开资料提供的信息,赵尔丰在四川保路运动期间,也曾上奏反对“铁路国有”,甚至还弹劾过提出“铁路国有”的盛宣怀等人,表示“四川百姓争路是极正常的事”。
清廷并没有理会他的诉求,只要求他坚决执行命令。
作为封建官僚的一份子,他最终没能背叛自己的立场,选择了血腥镇压。

武昌起义爆发以后,11月22日,四川宣布独立,此时的赵尔丰手里还握有兵权,但已经不在其位,12月初,四川驻军发生哗变,军政部长尹昌衡平定叛乱以后,诱使赵尔丰交出兵权,随即诱捕,12月22日,经过公审大会被处决。
赵尔丰不算是一个顽固派,在推动西南的改土归流、促进西南地区发展的过程中,他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只能说,他是赶上了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最终被清王朝当枪使,结果却送了命。
3.webp


严格来说,赵尔丰不算是四川最后一任总督,在“成都血案”发生的第三天,他就被清廷免职,取而代之的是端方,只是端方运气很不好,他带着湖北新军前来镇压,刚进入四川就被手下的新军砍死了。
九位总督中,有两人“殉职”,一个是赵尔丰,另一个就是下边这位:
第二位,闽浙总督松寿。
松寿是满洲正白旗人,佟佳氏。
这个姓氏在清朝地位及其尊贵,康熙的妈以及自己的两位皇后,都来自这个家族。影视剧《雍正王朝》中的佟国维和隆科多则分别是康熙的舅舅和表弟。
对于松寿来说,这个身份,意味着一张终身饭票。
4.webp


所以,赵尔丰的官是捐来的,松寿则是直接靠恩荫出道,历任山东按察使、江宁布政使、江西巡抚、江苏巡抚、工部右侍郎、热河都统、兵部尚书、工部尚书、察哈尔都统,1907年出任闽浙总督。
武昌起义爆发以后,同盟会成员彭寿松从日本回国,联合福建新军中的许崇智,计划在11月12日发动起义。
其实当时的形势已经比较公开化,大家都知道福建的革命在所难免。11月8日,福建谘议局的议员劝松寿和平交出政权,松寿拒绝接受,当晚起义就提前爆发,松寿在总督府组织了旗兵抵抗,最后大势已去,吞金自杀。

松寿是九位总督中,正儿八经殉职的一位,我不太想用“顽固不化”去评价他,对于他的出身而言,他的死,恰如其分。
松寿不是顽固派,但下边这位肯定是:
第三位,东三省总督赵尔巽。
赵尔巽是赵尔丰的哥哥,晚清进士,汉军正蓝旗人。先后任湖南巡抚、民部尚书、盛京将军、江西总督、四川总督等职。
1911年4月,他从四川去东北,当东三省总督,他弟弟赵尔丰接他的班子,成了四川总督。这个时间点卡的很准,兄弟俩一起成了清末末代总督。
5.webp


刚到任没多久,武昌起义就爆发了,赵尔巽比弟弟名号,不仅没有被杀,还在奉天杀了很多想要革命的人。
即便是时间来到了1912年的2月份,南北议和期间,赵尔巽依然在联合张作霖到处镇压革命党人。甚至还提出“东三省反对共和十二条”,外交上只承认清朝与各国所订的条约,其他“概不与闻”。
别看他蹦的很高,其实他是个汉人。

别看他杀人很凶,其实他是个搞文化的。
袁世凯在1914年设立清史馆,从青岛将退休的赵尔巽请来当总裁,开始编辑《清史稿》。
果然,屠夫和文人的转变,皆在一念之间。

由于军阀混战,政府换届太快,清史馆的经费也是断断续续,怀着对清王朝的眷恋,赵尔巽认为事关一代国史,“失今不修,后业益难著手”,再困难也“不敢诿卸”。
在难也要修!
《清史稿》于1927年北伐期间完稿出版。
由于编者主要是清朝旧臣,立场太明显,加上大家都是各自负责一个版块,相互之间很少去证伪,导致这部史料争议性很大。
赵尔巽自己也说了, 这部书属于“急就之章”,“并非视为成书”。
其实可以理解为是一部关于清史的征求意见稿,通读还是有价值的。
赵尔巽虽然是顽固派,但算不上最顽固,下边这位才是顽固到极致。
第四位,两江总督张勋。
张勋幼年父母双亡,生活贫困,1884年为了混饭在长沙当了兵,参加过中法战争、甲午战争、1895年进入北洋新军,跟随袁世凯镇压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护送慈溪太后去西安,开始受到慈溪的关注。
1901年回到北京,成为慈溪的御前侍卫。
估计正是这段经历,让张勋对清廷产生了别样的依恋和向往。
武昌起义爆发以后,张勋调任两江总督,驻守南京抵抗革命军的进攻。
失败以后退往兖州。
6.webp


南北议和以后,在袁世凯的劝说下,接受清帝退位的事实,转而被任命为江苏督军。
袁世凯能劝说他接受共和,却劝不了他剪发。
彼时南京临时政府提倡剪发,作为江苏督军,却留着象征满清统治的长辫子,确实不符合共和的潮流。
面对老袁派来的专使,张勋指着棺材回复:
我可以死,但头发不能剪。
所以张勋有个广为人知的外号“辫帅”,其部下同样留着辫子,号称“辫子军”。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和段祺瑞爆发了府院之争,张勋进京调停,随即在1916年7月1日发动政变,复辟清室。
这就是写进教科书的“张勋复辟”。
张勋复辟失败以后,躲进了日本大使馆,不过由于他在北洋系统的人脉关系,各方纷纷为其求情。
话说回来,张勋的这次复辟,本身就是被各路军阀一起导演的一处闹剧,段祺瑞达到了赶走黎元洪的目的,对于这位老同事也就没必要深究。
张勋从大使馆出来以后,弃官经商,先后投资经营了七十多家企业,包括当铺、电影公司、银行、金店、工厂等等等等,时人估计,张勋的资产在当时或许达到五六千万。
做生意是一把好手,发达的张勋也没忘记去拜访小主子,每次去看溥仪,张勋都不忘三跪九叩,后来在溥仪老师的劝阻下,才改为鞠躬礼。
此后北洋风云变幻,也曾有人先后邀请张勋出山,都被其谢绝,1923年张勋去世,清废帝溥仪赐谥号“忠武”。
这是武官的最高谥号,也是落魄的溥仪唯一能拿得出手的“赏赐”了。
对于张勋,孙中山的评价我认为是最中肯的:
"清室逊位,本因时势。张勋强求复辟,亦属愚忠,叛国之罪当诛,恋主之情自可悯。文对于真复辟者,虽以为敌,未尝不敬之也。"
跟上边的顽固派们相比,下边这几位就比较识时务了。
第五位,湖广总督瑞澂。
瑞澂全名博尔济吉特·瑞澂,博尔济吉特是清朝叫法,它原来的称呼是孛儿只斤。
没错,瑞澂是黄金家族的后代,他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元顺帝的直系后人。其祖宗恩格德尔,在明末投靠努尔哈赤,成为努尔哈赤的侄女婿,加入满洲正黄旗。瑞澂这一脉从此也成了皇亲国戚。
7.webp




需要区分的是,瑞澂的这一脉和孝庄皇后虽然都是孛儿只斤氏,却属于两个分支。
前者是成吉思汗的后代,后者是成吉思汗二弟哈撒尔的后代。
地理分布上,前者属于喀尔喀蒙古,后者则属于科尔沁蒙古。
作为大院的孩子,瑞澂年轻的时候纨绔成性,和另外两位劳子乔、岑春煊合称“京城三恶少”,名满京城。
同样的,这样的出身自然不用参加科举,玩够了以后,瑞澂靠祖上功德,直接恩荫入仕,成了大清的一名公务员,几经升迁,1910年成为湖广总督。
注意下,湖广总督是习惯称呼,它的官方正式称呼,叫湖北湖南总督或两湖总督。
武昌起义的成功有很多因素,但有两个直接性的人物,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一个是前边提到的四川总督赵尔丰,另一位就是这位瑞澂。
赵尔丰制造的“成都血案”激化了保路运动,导致四川率先进入革命状态,进而调走了湖北的新军。
8.webp




而瑞澂,由于10月9号孙武等人在手搓炸弹时不慎引发爆炸,导致起义的花名册被搜走。
当时的瑞澂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按照花名册满城抓人;另一种就是效仿当年的曹操,当众烧毁,以安定人心。
这不是事后诸葛亮,当时的湖北布政司陈树屏就给他提供了第二个建议,只需要逮捕几个首要份子。
结果瑞澂当晚封城抓人,武昌新军人人自危,原本定于10月16日发动的武昌起义,在10号夜里提前爆发!
武昌起义爆发后,瑞澂从总督府后墙逃走,躲进英租界,不久出现在上海。
瑞澂跑路以后,清军大乱,第八镇统制张彪稍作抵抗,次日退守汉阳,武昌起义成功!
孙中山对此很是感激,他在评价武昌起义的时候提到:

“按武昌之成功,乃成于意外,其主因则在瑞澂一逃;倘瑞澂不逃,则张彪断不走,而彼之统驭必不失,秩序必不乱也。”
瑞澂跑到上海以后,不久传来清廷欲治其罪的消息,瑞澂只好再度跑路,去了日本,直到清朝灭亡以后才回国,1915年病死。
第六位,云贵总督李经羲。
李经羲的身份很特殊,他是李鸿章的侄子,也是蔡锷的恩师和朋友,一手创办了云南讲武堂,将错过报考时间的朱德特批入校。
武昌起义之后,他明知蔡锷同情革命,却让蔡锷去弹压云南的起义军。云南起义成功以后,他又拒绝投降,搞出“可杀不可辱”的名场面。
好在蔡锷等人还念旧情,李经羲和家眷最后被礼遇出境,出走香港,清朝灭亡以后回到北京。
由于李鸿章和袁世凯的关系,袁世凯对其非常礼遇,称帝以后李经羲在袁世凯面前可免跪不称臣,与徐世昌、赵尔巽、张謇为一起被袁世凯封为“嵩山四友”。
9.webp




黎段府院之争中,他被黎元洪委任为国务总理,刚组阁七天,就被张勋复辟架空,成为民国史上任职时间最短的总理。
张勋复辟失败以后,李经羲彻底退出政坛,从此安心做寓公,1925年病逝于上海。
第七位,陕甘总督长庚。

长庚,伊尔根觉罗氏,满族八大姓之一,此人的履历主要在西部地区,先后出任驻藏大臣、伊犁将军等职,镇压藏民起义,回民起义,与俄国交涉,收回被俄国租借十年的巴尔鲁克山,维护国家主权。
1908出任陕甘总督。
在总督任上不到三年,武昌起义就爆发了,此时的长庚年事已高,有心无力,在溥仪宣布退位以后,也承认了共和,将官印交给是甘肃布政使赵维熙,跑到北京过起了退休生活。
1914年去世,享年71岁。
第八位,直隶总督张镇芳。

张镇芳,河南项城人,1892年进士,被安排在户部做了八年京官,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他刚服丧完回京,听说两宫西狩,赶紧追上去,中途碰到溃兵,又折返回来,然后回老家筹足了盘缠继续往西安追。
这段经历让慈溪对他刮目相看,但他真正的飞黄腾达,还是因为袁世凯。
张镇芳不仅是袁世凯的老乡,他的姐姐还是袁世凯的嫂子。
袁世凯做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时候,张镇芳开始受到重用,不过基本都是负责财政方面的工作。
他的直隶总督,可以说纯粹是捡来的。
10.webp


1911年底,直隶总督陈夔龙因病退休,此时武昌起义已经爆发,南方各省纷纷独立,大清朝人心离散,张镇芳从长芦盐运使跨岗接任直隶总督,他上任的时间是1912年2月2日,十天以后,溥仪退位,大清灭亡。,
可以说是总督史上在人世间最短的一位,没有之一。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以后,张镇芳被安排回老家,就任河南督军,开始在河南大杀四方,搞白色恐怖统治,替袁世凯清除同盟会影响。
由于杀人太多,引起众怒,在镇压白狼起义中又屡屡失利,1914年被袁世凯以“剿匪不力乱杀青年”为名免职。
我始终没法理解,一个进士出身,大半仕途都是搞财政收税、一辈子没带兵打过仗的人,一朝出任督军,对老乡居然会如此丧心病狂。
尤其自相矛盾的是,此人还极其关心河南的教育事业,早在1907年,他就捐资6万两在项城修了一座百冢铺师范学堂,是河南的第一所师范学堂。
就职河南督军以后,也是他提议,在开封设立一所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
这所学校后来叫河南大学,民国五大高校之一。
去职以后,张镇芳转行做起了生意,在袁世凯复辟的时候,鼓吹过帝制,袁世凯死后,又跟张勋混到了一起,在张勋短暂的复辟中被封为议政大臣兼度支部尚书。
张勋复辟失败以后,张镇芳被判无期徒刑,然后花了四十万,在判决第二天出狱。

从此不再过问政治,1933年病卒,时年70岁。
最后一位,两广总督张鸣岐。
在清末九位总督中,张鸣岐是最年轻的一位,34岁就任两广提督。
同时也是名声最差的一位,没有别的,就是因为他出生比较晚,然后一口气活到了抗日战争时期,然后丢了节操成了汉奸。
张鸣岐最高学历是举人,之所以能做到总督,纯粹是靠关系和金钱。
11.webp


1898年,23岁的张鸣岐碰到了37岁的广西巡抚岑春煊(上边提到的京城三恶少之一),不知道两人碰撞出了怎样的思想火花,自此以后,张鸣岐成为岑春煊的幕僚。
1903年,岑春煊就任两广总督,张鸣岐被任命为总文案,兼管两广学务处,继而又兼管练兵处。
1904年,随同岑春煊进入广西镇压民变,兼任广西巡抚李经羲幕僚,被李举荐为道员,次年被岑春煊举荐为广西布政使(省长)。
李和岑并非政治盟友,让张鸣岐做他的幕僚,纯粹是为了跟岑搞好关系,举荐张成为四品大员,也是为张鸣岐沟通两人关系的回报,也是为后来岑举荐张为布政使行避嫌之举。
1906年代理广西巡抚,1910年,通过贿赂庆亲王奕劻(岑春煊的政敌),成为两广总督。
从白身到总督,张鸣岐用了八年。

此人属于骑墙派,岑春煊一路举荐他,最后他却投靠奕劻和袁世凯,导致岑春煊跟他恩断义绝。
12.webp




武昌起义爆发以后,他眼看大清要乱,赶紧跟新军表示自己不反对革命,没过几天清廷发电让他维持秩序,他又觉得大清喘过气了,赶紧将独立大旗和灯笼毁掉,反过来张贴告示,禁止独立。
这种折腾,群众是很不满意的,于是广州城大乱,张鸣岐不知有从哪里听来的消息,说“京城失守”,于是接受广东各界要求,宣布广东独立。

独立大会上,各界推举张鸣岐为广东都督,不料当晚此人就携款跑路,先是到了香港,不久又出现在日本。

我相信他内心是害怕革命的,毕竟,他手上还沾着黄花岗烈士的鲜血。
至少在他心里,是担心自己被清算的。
13.webp


袁世凯上台以后,张鸣岐回国,为袁世凯复辟四处鼓吹,袁世凯去世以后,他隐居上海法租界,1927南京临时政府建立以后,他又跑到天津英租界隐居。(我怀疑他在躲着国民党人)
九一八以后,他又跳出来,跟另一个汉奸白坚武合作,勾结日本特务,全面抗战爆发以后,他在日战区组织汉奸组织,并参加伪华北政务委员会。
1945年3月,日军濒于战败之际,张鸣岐又与王揖唐、殷汝耕等发起乙酉法会,祈祷“大东亚战争必胜”。
由此可见,此人是没有底线没有原则的,更不要提民族气节,从岑春煊到袁世凯,再到日本人,有奶便是娘,谁给钱跟谁混。
8月15日,日本投降,9月15,张鸣岐病死。

0

主题

9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发表于 2025-1-18 10:4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清白白来,污糟糟去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