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托马斯·弗里德曼,作为《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长期以来以其对国际事务的深刻见解闻名。
然而,几个月前的一次中国之行彻底改变了他的看法。
当弗里德曼踏入中国的民营企业世界时,他发现了一个他之前未曾预见到的强大力量,这让他对美国的未来感到前所未有的担忧。
民营企业的飞速崛起
弗里德曼多次访华,积累了丰富的中国商业经验。
五年前,他在一次交流中曾告诫中国网友:“千万别唱衰美国,这是非常危险的行为。”那时,他的话语中充满了自信与警告。
然而,这次中国行后,他的态度却发生了180度大转弯。
在上海,弗里德曼参观了小米的最新工厂。
他惊讶地发现,小米不仅仅是一家手机制造商,短短三年时间,竟然跨足汽车产业,推出的SU7车型销量已超越福特的多款电动车。
福特作为百年老店,其成就不容小觑,而小米仅用三年便实现如此跨越,令人瞠目结舌。
不仅如此,弗里德曼还目睹了比亚迪、吉利、理想、蔚来等一批民营车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迅猛发展。
这些企业不仅在国内市场表现强劲,还积极布局国际市场,建立了170艘滚装船组成的舰队,每次可向海外投送数千辆高性价比的汽车。
在东南亚,这些中国车企仅用两年时间,就占据了当地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三分之一,迫使本田和日产不得不通过合并来应对这场产业风暴。
政策支持助推民企腾飞
弗里德曼的担忧不仅来自于企业自身的快速发展,更源自于背后强大的政策支持。
2024年以来,国家及各级政府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前11个月,规模以上私营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3%,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8.7%,民间投资增长5.6%。
这些数据表明,民营经济正呈现出回升向好的态势。
以江苏省为例,2023年3月,江苏成为全国首个个体工商户超过1000万户的省份。
2024年1至11月,江苏省民间投资同比增长2.4%,民营企业进出口达2.3万亿元,占全省外贸进出口的45.2%。
上海市也不甘落后,2024年上半年,新设民营经营主体约19.2万户,民营经济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666.5亿元,占全市比重的25.2%。
这些政策的背后,是政府对民营企业的高度重视和全方位支持。
浙江省推出的《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明确了产权保护、市场准入、要素保障等方面的具体措施,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安徽省更是通过一系列统领性文件,优化营商环境,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形成了“1+N”法规政策体系,极大地激发了民营企业的活力。
弗里德曼回国后,忧心忡忡地警告同胞:“在我们呼呼大睡时,中国企业在所有高科技领域实现了飞跃式发展!”他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
疫情期间,中国各银行对工业的贷款从2019年的830亿美元猛增至2023年的6700亿美元,增长了7倍有余。
这一资金的涌入,使得民营企业在研发上的投入达到了1633亿美元,比几年前高出4倍,成为我国经济创新发展的引擎。
技术创新与无人化生产
除了资金支持,民营企业的快速迭代和技术创新能力也是其崛起的重要因素。
在上海,一位生产特种材料的民企老板告诉弗里德曼:“你们美国人很擅长从‘0到1’,开创一个新产业,我们中国人则擅长从‘2到100’,把你们开创的产业做到极致。
”这种灵活且快速的迭代能力,使得我国的产品质量不断提升,成本却越来越低。
更令人震惊的是,我国已经涌现出“黑灯工厂”,即实现无人化生产的高科技工厂。
这些工厂通过AI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全自动化生产,不仅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人为错误的可能性。
弗里德曼指出:“中国的民企已经在AI技术应用到生产上,领先美国数年。
”这不仅让我国的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了有利地位,也让美国的关税政策面临巨大的挑战。
美国政策的反作用
面对我国民营企业的迅猛发展,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措施,包括加征关税、禁止中国车企在美建厂组装等。
然而,弗里德曼认为,这些措施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刺激了我国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他指出:“特朗普的关税手段大概率会失效,因为中国可以在任意一个国家复制这类无人工厂,继续向美国出口产品。
”更有甚者,弗里德曼提到,特朗普在中国的外号“川建国”,讽刺道:“特朗普是中国的建设者。
”这意味着,美国的限制政策反而为我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推动了在汽车、机器人、清洁能源、芯片等多个关键领域的自主创新和突破。
如今,我国的民营企业不仅在国内市场表现出色,在国际市场上也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
弗里德曼在回国的班机上,回忆起疫情期间我国民营企业从生产内裤鞋袜到家电手机,再到新能源汽车的跨越,感叹道:“美国人对中国制造的印象似乎停留在廉价版iPhone上,那么究竟是什么时候中国完成了弯道超车?”
弗里德曼的担忧反映了国际舆论对我国民营企业崛起的重新评估。
而我国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正是推动这一切发生的关键因素。
随着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未来我国的民营企业将在更加开放、公平的市场环境中,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然而,面对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和复杂的国际形势,我国民营企业仍需保持警惕,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信息来源:
新华网《多项数据向好 政策为民企疏堵点稳预期》2025-01-07
新华社客户端《瞭望丨民企信心从何而来》2025-01-0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