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元三年(公元91年),窦宪一举歼灭了匈奴,终结了困扰大汉长达三百年之久的麻烦。可谁又能想到,两年前,他还是罪臣之身。
一、窦宪的权势与危机
与声名显赫的卫青、霍去病相比,窦宪的名气似乎略显黯淡。然而,在解决匈奴问题的历史进程中,窦宪却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完成了卫青、霍去病一生都未能实现的伟业——基本肃清了盘踞在漠北的匈奴势力。
窦宪,生于世家,身份显赫,他的内心充满了对权力的渴望和对家族荣耀的执着。他能跻身东汉政治场域的核心,更多地是得益于他身为皇后的妹妹——窦皇后。
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外戚对政治的介入既普遍又复杂。在东汉时期,窦氏、邓氏、梁氏等外戚轮流执掌朝政,其中窦家的辉煌历史可追溯至西汉初年,历经百余年的沉寂后,窦家再次迎来了崛起的契机。窦融因平定叛乱有功,被光武帝刘秀提拔为大司空,从此窦家再次登上辉煌的舞台。
到了公元77年,汉章帝迎娶窦宪的妹妹为妃,她随后被晋升为皇后,窦家的权势因此更上一层楼。然而,在尊贵的地位背后,却隐藏着窦皇后无子的尴尬与危机。在那个“母凭子贵”的时代,无嗣的皇后地位岌岌可危。
当时,宋贵人已经为皇帝生下一子,并且被立为太子。窦宪敏锐地意识到,这对窦家来说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威胁。他知道妹妹心中的焦虑与不甘,于是决定出手相助。
他们共同设计诬陷了宋贵人,导致宋贵人失宠,太子刘庆被废。
而窦皇后的养子刘肇则被立为新太子。为了巩固窦家的地位,窦氏兄妹再次施展阴谋,诬陷刘肇的生母梁贵人,最终致使梁贵人离世。
东汉时期,皇帝寿命短而新君年幼是外戚专权的一个重要原因。汉章帝和汉和帝都不幸地验证了这一点。汉章帝英年早逝,享年仅三十三岁,而继位的汉和帝只有十岁。此时,已成为皇太后的窦氏更加肆无忌惮地扩张自己的权势,窦家一时风头无两。然而,正是在这权力的顶峰,窦宪遭遇了他人生的第一次重大危机。
汉章帝剧照
二、暗杀与出征的抉择
窦宪的狂妄程度真是令人匪夷所思,他竟然对皇室成员刘畅下毒手,实施暗杀。
刘畅,齐殇王之子,封号都乡侯,与窦太后关系匪浅,甚至传闻两人之间有着不可言说的暧昧。当汉章帝驾崩,刘畅千里奔丧,太后密召其入宫。这一举动激起了窦宪的深深忌惮。他担忧刘畅与太后的关系,日后将成为他权势之路的绊脚石。于是心生毒计,派人暗杀了刘畅,并巧妙地将罪名嫁祸给刘畅的弟弟。
窦太后对此一无所知,她愤然下令彻查此事。然而,真相大白时,她却发现自己的兄长窦宪才是罪魁祸首。这一发现让她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边是兄妹亲情,一边是皇室法度。在群臣的压力下,窦太后无奈地将窦宪囚禁。
墙倒众人推,窦宪公然刺杀皇室成员的罪行引发了群情激愤。窦太后内心矛盾重重,奏请处死窦宪的声音却愈演愈烈。她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急需为兄长寻一线生机。
就在太后一筹莫展之际,南匈奴使臣带来了请求讨伐北匈奴的消息。
匈奴骑兵
这个消息如同黎明的第一缕阳光,穿透了厚重的黑暗,为窦宪指明了一条生路。窦宪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机会,他迅速挥毫泼墨,写下了一份情真意切的上疏:
“罪臣窦宪奏请:臣愿亲率大军,征讨逆贼匈奴,以此赎罪,求陛下赐臣一死战机会!昔日,匈奴屡次践踏我疆土,扰乱我百姓安宁,致使边境战火连连。臣虽才疏学浅,但愿执戈挥向北疆,驱逐鞑虏,恢复我河山清净。倘若能得胜归来,或许能稍稍弥补臣之过错,也不负陛下对臣的厚望。恳请陛下赐予精兵,准许臣出征,臣将感激不尽,即便肝脑涂地,也绝无怨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