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些年,中国制造业外迁趋势有目共睹,许多厂商搬去了东南亚、南亚、墨西哥等地区。
尤其是印度,美国一心将之打造为第二个“世界工厂”。
苹果、三星、谷歌等跨国大企业纷纷入驻。
然而,根据印度国家证券存管机构的调查显示,2023年前十月,印度外流资产超240亿美元,跑路的还主要是制造业。
与此同时,美国《华尔街日报》2023年10月发表了这样一则消息:中国工厂正在搬迁,但不是迁去以上说的地区,而是中国内陆。
这是怎么一回事?
印度是下一个“世纪工厂”?
中国能成为门类齐全的第一制造大国,离不开大量承接外资产能。
然而近年来,中国越来越多的制造业开始迁移。
其中,中高端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回流发达国家,如设备、化工、计算机电子行业。
当然更多的是中低端劳动密集型搬去东南亚、南亚以及墨西哥地区,主要是消费电子等代加工产业。
一时间,中国制造空心化的消息甚嚣尘上。
与此同时,国际疯传印度将取代中国成为第二个“世界工厂”。
诚然,将印度打造为第二个类似于中国的市场,是美国“印太战略”下的重要一环。
中国制造业外迁的原因,有美国的打压,有中国要素成本上升,也有其他国家经营环境改善的影响。
2023年,印度已经超越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人口大国。
就潜在市场规模来说,他们的市场前景的确广阔。
而且,印度劳动力优势也不错,适龄劳动力人口多,结构比中国年轻化,劳动力报酬也更低。
根据《2023 年职场人: 全球劳动力观点》 报告,印度工人每周无薪加班时间高达 10小时39分,比中国还42%。
特别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印度有很强现实基础的。
就这样,那些美国企业见证过中国制造业的奇迹,信心满满从中国搬到印度,试图重新布局创造出下一个奇迹。
截至2023年底,印度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已连续31个月超过50 的荣枯线。
不理解数据不要紧,简而言之,这反映了印度制造业总体呈扩张趋势。
而印度 GDP 也在高速增长,目前印度已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
印度专家还预测,印度会在2027年成为第三大经济体。
看起来,似乎“印度制造”正在崛起,并逐步取代中国的地位。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们不妨来看看最直观的数据。
截至2022年7月,印度5千余家跨国公司中1777家已经跑路。
2022至2023财年,印度外国直接投资出现负增长,同比下降16.3%。
印度国家证券存管机构的调查显示,2023年前十个月,印度外流的资产超240亿美元。
其中大头还是制造业。
很显然,印度空有制造雄心而力有不逮。
这是为什么呢?
难以实现的“印度制造”
制造业,一直是印度的隐痛。
这个国家一开始就不走寻常路,跳过工业化,直接从农业主导转向服务业主导。
而制造业长期发展不起来,不仅会影响服务业升级,还会使经济结构进一步失衡。
从2014 年,印度就提出“印度制造”,欲在2025年将制造业占 GDP 比重提高到 25%。
政府立下一个又一个小目标,制定一个又一个战略,千方百计发展制造业。
然而,10年来其国内制造业占比不但没上升,反而一跌再跌。
2015年,制造业占比16.3%。
截至目前,这一数据仍为15%左右。
要实现“印度制造”,恐怕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美国企业家不就是看中了印度的“人口红利”前景,才撤资中国,布局印度的吗?
印度人口虽多,劳动力又多又年轻,但劳动参与率还不到50%,无业游民占了一半以上。
这主要也是因为印度失衡的经济结构。
最能吸纳劳动力的制造业,提供不了就业机会。
而另一半劳动力之中,据经合组织数据,七八成的人都没有高中学历。
所以印度劳动生产率很低,只是中国的四分之一左右。
种种原因导致印度制造业基础始终薄弱,供应链也不完整,生态环境十分恶劣。
举个例子,印度的手机制造商,每年都得大量进口配件。
因为当地没有元件、模具等生产配套能力。
推高的成本令外企望而生畏。
不止如此,印度的市场需求也不如预期。
因为印度庞大的人口,大都位于阶级最底层。
更可怕的是,还有印度政府对外企的无端打压。
谷歌、诺基亚、亚马逊、三星等跨国公司都曾遭到莫名其妙的天价罚单。
甚至在2007年,为从“英国电信巨头沃达丰收购案”一事上赚20亿好处费,直接临时修订国内《所得税法》。
我国企业小米也因为“逃税”以及“违反当地法律”,被罚了又罚,还被没收48亿元资产。
吃相未免太难看,难怪厂商纷纷外逃,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此时的中国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美国《华尔街日报》称,中国的工厂虽然有外迁,但更多的其实正在迁往中国内陆。
这是什么意思呢?
中国西部或将成为制造业中心
国际产业外迁,并不一定就是坏事。
理论上说,产业转移可以促进产业升级。
代工一提高,生产技术产业转移,往往是发展中国家升级工业的必经路径。
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有利于当地中高端技术制造业的发展。
多数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证明了此点。
当然,一切的前提是当地技术突破、制造业不能过度外流,否则还没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的我们,很容易陷入空心化。
来看看中国的情况,近些年制造业的确迁了不少。
但我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仍有30%左右,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依然全球第一。
第一制造大国的地位,无可撼动。
制造业外流的规模,也还不足以影响我国庞大的制造业生产体系。
不过,有专家估计,如果中国放任制造业外流,照此趋势发展下去,到2030年,中国制造业占比将降到20%。
因此当前,中国最急需做的有两件事。
一是努力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尽快升级产业,二是稳住低端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
那么,东部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就是必然趋势。
近年来,我国东部地区一方面开始重点发展高科技电子、电动汽车等先进产业。
另一方面由于劳动力成本不断提升,显然不再适合大力发展低端制造业。
这些产业虽然部分外流,但更多的是迁向内陆。
自2018年以来,中西部出口猛增94%。
截至2023年8月的一年间,中西部出口总额达到6300亿美元,比同期的印度、墨西哥、越南都要高。
出口增速同样如此。
内陆能承接东部制造业的转移,实现出口繁荣,是因为它在这些方面比东部地区拥有更大优势。
首先,西部地区有更加广阔的土地面积,可以承接的产业量潜力巨大。
其次,中部地区人口密集,劳动力成本比东部低,市场潜力巨大,交通也便利,适合发展加工制造业。
再然后,西部能源储量更加丰富。
尤其是能源,石油、天然气储量超过全国一半,铜、铅锌占到全国七八成。
风能资源技术开发量是全国的78%,光伏资源技术开发量是全国的88.4%。
西部适合重点发展资源加工行业,还能促进产业的绿色低碳发展。
除了自身优势,当然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扶持。
区域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绿色低碳发展等本就是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
制造业从东部沿海向内陆迁移的势头,自步入21世纪就已逐渐呈现。
与此同时,“一带一路”也是为了实现西部的高水平开放,为产业西迁后的货物贸易提供机会。
例如,在国家鼓励下,东部纺织服装产业大量迁往新疆。
新疆伊宁,得益于新亚欧大陆桥西部桥头堡和连接中亚重要枢纽的位置,实现了纺织服装产业的稳步增长。
如今,这一波制造业迁移更是加快了西迁的进程。
当然,西迁的除了主要的低端技术制造业,也不乏中高端技术制造业。
经济学家认为,中国流失的产业,不会影响中国全球制造业的主导地位。
据荣鼎集团报告称,那些迁出中国的厂商,也仍要依赖着中国供应商的材料、零部件。
言外之意,印度等新兴制造业国家,还不是中国的对手。
后记
但我们也要客观承认,制造业大规模西迁的时代还没有到来。
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素质等问题都是内陆形成完整产业链的制约因素。
东部高技术制造业多数,也处于国际分工的中下游。
中国制造要既大且强,还需要一个历史过程。
参考资料
孙昌岳.印度“制造雄心”力有不逮[N].经济日报,2024-01-26(004).DOI:10.28425/n.cnki.njjrb.2024.000563.
范保群,郑世林,黄晴.中国制造业外迁:现状和启示[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22,(06):85-99.DOI:10.14134/j.cnki.cn33-1337/c.2022.06.008.
环球时报《美媒:制造业西迁中国内陆而非印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