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75|回复: 0

皇权专制为何无法解决腐败?

[复制链接]

3

主题

0

回帖

9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9
发表于 2024-12-27 17:4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webp


在帝制中国,腐败一直是难以解决的痼疾,历朝历代,为了反腐绞尽脑汁,但效果皆不尽如人意。
朱元璋是反腐最厉害的皇帝,他规定贪污60两以上就要处以死刑,规定老百姓一旦发现贪官,可以自行将其扭送到京城,地方无权阻拦,为了震慑官员,他还将贪官污吏的皮剥下来,以儆效尤。

据统计,朱元璋任内杀死了1-1.5万官员,而当时大明朝全国的官员编制不过2万人,官员的死亡率达到了惊人的50%。
即使朱元璋如此狠辣,贪官污吏还是络绎不绝,官员们仿佛像敢死队一样,奔向朱元璋的屠刀。最后连朱元璋自己都绝望了,感叹:“朝治而暮犯,暮治而晨亦如之,治愈重而犯众多!”

朱元璋死后,大明朝的吏治迅速垮塌,明朝也因此成为最腐败的朝代之一。朱元璋的悲剧似乎彰显了腐败在秦制下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
那么,为什么腐败无法根治,还愈演愈烈的呢。我认为有两个原因。
1、权力与财富高度不匹配。
2、皇帝并不真正喜欢清官。
首先,官员的权力是很大的,这个权力不是指对上的权力,而是对下的权力。
中国古代的政治演变逻辑,整体是加强皇权,削弱臣子对皇帝的制衡,从春秋的贵族,到魏晋的门阀,再到宋朝后的士大夫,再到朱元璋废除丞相,雍正设立军机处,臣子的权力一代比一代弱。
皇帝还发明了一套分权制衡之术,西方有三权分立,我们的分立更多,只是这个分立是在皇权之下,为的是让臣子互相制衡,进而稳固皇权,与西方分权的初衷相反。
到了明清,官僚集团完全成了皇帝的奴才,统治架构彻底变成一群受宠的奴才统治一群不受宠的奴才,上到一品大员下到平头百姓,皇帝都可以平等治罪。

但是对皇帝弱小不代表对老百姓无权,在对下方面,官员的权力一直是很大的,古代叫父母官,县官对于一县的百姓可是有生杀大权,当地的富户一般也是待宰羔羊。
那些不怕县官的大户,一般也是家里有人在朝中做官,那种家中无功名的富户,只能通过行贿来买得平安。
相对于官员拥有的权力,他的薪水却是很低的。

比如明朝,朱元璋制定的俸禄水平是极低的,明代正七品县令月俸只有七石五斗,到中后期,更是拿外国进贡的胡椒苏木来充当俸禄,惹得官员们叫苦不迭。
明代的清官穷到什么程度?比如洪武朝弘文馆的学士罗复仁,朱元璋去他家微服私访时看到他站在折了一条腿的木梯上填补粉壁,弄得灰头土脸,搞得朱元璋十分同情,赏了他一套大宅子。再比如官至正三品的通政史离职时,竟然“贫不能归”,只能变卖四岁的女儿。
到清代,官员的法定俸禄仍然很低,不能满足日常开销,比如张宏杰就曾计算,曾国藩在翰林院做检讨时,年收入为129两左右,年支出却达到了608两,没有额外收入根本活不下去。
那么为什么官员总是入不敷出呢,根本在于历朝历代只考虑了官员的基本生存需要,没有考虑其它花费。

比如官员们在官场要打通关系进行应酬,这就要花钱。
官员们还要负担一部分下属的工资,比如师爷、账房和家仆。在明清时期,朝廷不负责小吏的俸禄,很多小吏的工资都是从地方税收中截留还有官员自掏腰包,这就决定了朝廷那点工资根本不够。
而且这里还有人性的因素,漫长的人类历史告诉我们权钱注定不分家,有权的人一定会追求有钱(除了极少数),至少要过上相对富裕的生活。一个掌握别人生死的人比一个普通小商贩还贫穷,这是有权之人绝对无法忍受的。
古代官员掌握的巨大权力就决定了他们的财富胃口不会小,要想让所有官员的工资都和其拥有的权力匹配,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是高度富裕,财政收入庞大的宋朝也只能对中高级官员高薪养廉,但广大低级官吏仍然是薄俸制。

要想让官员的权力和财富匹配,只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削弱官员的权力,让议会掌握大权,并加强外部监督,正如英国,另一个如新加坡,进行高薪养廉,但新加坡是小政府,人均GDP又极高,生产力不是古代中国能比。
实际上在秦制国家,有一个根本矛盾,那就是官僚队伍的扩大总是超过财政扩张的速度,朝廷永远无法完全支付维持官僚系统的经济成本。
2.webp


相对于中世纪的欧洲,帝制中国的统治成本要高得多。要想扩大皇权必须加强对社会的控制,控制越严密,需要的官吏越多,成本自然水涨船高,而秦制国家的造血能力又总是不足的,过度的汲取往往会损害民间经济的活力,加上官僚队伍天生的部门主义倾向,最终总会陷入入不敷出的困境。

既然朝廷无法覆盖隐性的成本,官员们自然会自己解决,这直接导致了贪腐问题的无解。
除了权力财富不匹配的问题,还有一点经常被人忽视,那就是皇帝并不真正喜欢清官。

乾隆明知道和珅是巨贪,还要用和珅,《大明王朝1566》中的嘉靖对海瑞说黄河要用,长江也要用,浊流也有作用。皇权的特性决定了贪官的生态位比清官要大的多。
什么是清官,其实就是坚信儒家价值观的一群人,他们“从道不从君”,真的相信君主要为天下百姓负责,还认为自己有义务劝说君主奉行正道。

但是我们知道,中国古代一直是外儒内法,皇帝并不是为百姓服务,他考虑百姓更多是站在“社会稳定”的角度,他的更多行为是出自私心。很多时候,清官和皇帝的想法并不一致,甚至经常对着干。

比如嘉靖皇帝要把控朝政,敛财修道,清流们就反对,只能用严嵩。万历皇帝要搜刮民财来修建宫殿,清流们也反对,只能让太监去干。宋高宗想和金人议和,岳飞就反对,只能用秦桧。

除了不听话,清官们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皇帝没有他们的把柄。

韩非子说君主要控制臣子,必须胡萝卜加大棒,臣子惧怕君主的刑罚贪图君主的赏赐,也会完全执行君主的命令。但是那些讲道德到极致的清官恰恰不在乎这两点。
比如海瑞,你要杀他,他不但不生气,还觉得自己是文死谏,能青史留名,你要赏他,他也不在乎,宁肯清贫,穿打补丁的衣服。

再比如岳飞,赵构怎么威逼利诱都不听,就是要收回故土,迎回二圣,还深受士兵爱戴。
对于君主来说,这些清流某种程度成了“无敌之人”,君主已经没有手段可以控制他们。海瑞没有兵权威胁还不大,岳飞有了兵权,皇帝出于安全只能除掉他。
3.webp


4.webp


(岳飞海瑞,两个无敌之人)

所以我们经常能看到,古代很多官员甚至会“主动贪污”,以向君主表示自己贪图富贵,没有野心,以此求得自保。

比如秦楚决战时,王翦在出征前故意向嬴政要田产,数量是狮子大开口,嬴政不仅没生气,反而十分放心。后来他的部将不解,询问王翦,王就说其实自己并不是真的在乎钱财,而是一个贪图利益,把柄在大王手里的人,大王才会放心。

再比如刘邦夺取天下时,萧何最初为官清廉,老百姓交口称赞,最后这段话传到了刘邦耳朵里,萧何知道后万分惊恐,立即开始贪污,老百姓纷纷告状,刘邦听了却十分高兴,说有这样的人为我治理后方我就放心了。

只要萧何贪图享乐,自毁名誉,刘邦就有他的把柄,自然无需担忧他形成威胁。刘邦夺取天下后,开始清洗功臣,贪污的萧何位极人臣却能平安落地,与这股智慧息息相关。
这样憋屈的互动不止发生在古代中国,在其它实行类秦制的国家,如东罗马帝国,也经常发生。

当时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开启了收复失地运动,名将贝利撒留只用1万多人就接连收复北非和意大利,贝利撒留得到士兵的拥护,回到首都君士坦丁堡更是万人空巷,俨然是全国的明星。

对于贝利撒留的功绩,查士丁尼不仅不感冒,反而疑心重重,多次在战役的关键时刻召贝利撒留回首都,然后就软禁起来,最后贝利撒留甚至被怀疑谋反直接下狱,最后在妻子的活动下才勉强脱身。
在专制主义下,功高盖主,没有把柄的臣子处境是最危险的,远比贪污要危险的多。试想如果所有臣子都像海瑞岳飞那样,皇帝还能为所欲为吗?皇权还能保障吗?那不真正成了天下人的君主。

残酷的政治逻辑决定了皇权专制无法根除腐败,要想真正遏制腐败,必须用现代的思路和办法,光从故纸堆中找答案,一定是徒劳无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