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BTC: 加载中...

ETH: 加载中...

USDT: 加载中...

BNB: 加载中...

XRP: 加载中...

ADA: 加载中...

SOL: 加载中...

DOGE: 加载中...

DOT: 加载中...

SHIB: 加载中...

TRX: 加载中...

描述图片
搜索
查看: 478|回复: 0

武昌起义规模远不如太平天国,为什么能直接撼动清朝统治?

[复制链接]

4

主题

0

回帖

1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2
发表于 2024-11-12 07: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性,挑出来跟大家聊聊。
武昌起义最大的特点,就是参与者除了革命派,还有一大帮子立宪派加入。甚至,从整个事件中我们会发现,当时的大清帝国,除了皇室和一部分满清贵族,全国上下都倾向于革命。

革命成功与否,并不一定是起义规模的问题,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那就得从太平天国聊起。
持续十四年的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却对大清帝国造成了一个不可逆的影响——汉族官僚开始掌握军权。
由于八旗兵的堕落,短短两年多的时间,起义军从两万多人,啪啪啪发展到五十多万人,拥有战船(小木船)上万艘,然后一路顺着长江,攻下武昌、南京,席卷半个南方大地。
1.webp


清军不行了,但朝廷总不能举手投降吧,于是就开始下放权力,允许汉族官僚搞地主武装,于是就有了曾国藩的湘军,后来从湘军中又分化出了左宗棠的楚军、李鸿章的淮军。
再加上洋人的资助,以及太平天国领导层的内部攻扞,伴随着1864年南京的陷落,持续十四年的太平天国运动被成功镇压。
可以这么说,太平天国的失败,除了自己的那些众所周知的局限性和落后性,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它遭到了朝廷、地主、买办、洋人的一致打压。
没错,彼时的大清,是非常团结的。
同样的,太平天国失败以后,维持大清统治的,就是这几支地方武装及其衍生部队。
但是这事完了以后,朝廷很快意识到一个潜在的威胁,那就是汉族官僚军权过大。
所以,曾国藩虽然号称晚清四大中兴之臣之一,但很快就被使袢子从军机大臣回到地方,几十万湘军也被裁的七零八落。
我们再延伸一下,李鸿章为何这么热衷于搞“海防”,因为搞“海防”,他就可以冠冕堂皇的组建新式海军,而海军是个技术活,不是朝廷随便派个人就能掺沙子的,这样就相当于拥有了一支自己控制的武装力量。
可以说一直到八国联军侵华之前,满清朝廷对汉族武装一致是又爱又恨,又害怕没人帮忙维护统治,又怕他们做大做强。
两千年的历史经验放在那里,不防不行!
这也是为什么在后来的对外战争或者纠纷中,朝廷的对外政策充满了自相矛盾。
打赢了和谈,打输了也是和谈,既要练兵自强,又不敢给足军费。
2.webp


慈禧对汉族官僚的态度是,打仗可以,但是别让我掏钱,所以左公收复新疆,要自筹军饷,北洋水师可以打海战,但是不能影响慈禧过生日。
最耐人寻味的是甲午战争中慈禧的态度,既希望北洋打赢,又担心赢得太厉害,毕竟,打赢了平东洋,打输了却可以平北洋,正是这种自相矛盾的态度,再加上李鸿章自保的企图,葬送了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
八国联军侵华中,最后的地主武装也在此役中葬送,朝廷再无依靠,于是就有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当然,也就有了朝廷支持的袁世凯的练兵,亲手给自己培育了新的掘墓人。
事情走到这一步,汉族官僚对满清朝廷的不满,已经写在脸上了,当慈禧向列强宣战的时候,张之洞、李鸿章、刘坤一等人居然搞了个东南互保协议。
堂堂大清帝国,居然使唤不动地方督抚,事后也没见什么“抗旨不尊”的处罚。
东南互保,实际上是第一次将满清和地方的矛盾公开化。
3.webp


说到这里还要补充一点,1898年的维新运动,张之洞和李鸿章前期都给与过支持,张之洞甚至拨款支持上海强学会,并捐款给《时务报》。
不过后来随着维新派的想法越来越激进,尤其是其中的民权和议会制,违背了地方派的利益,所以这帮子汉族大臣才敬而远之。
他们渴望从朝廷中分享权力,但却不愿意自己的权力分享给议会。
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日(1901年1月29日),大清国出现了非常奇怪的一幕:
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命督抚以上大臣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详细议奏。
翻译过来就几个字:咱大清,要搞新政了!
没错,就是三年前戊戌变法那一套,而且要比那一次变革程度还要深刻!
三年前,他们杀掉了维新派,三年后,他们成了维新派!
不同的是,三年前是一小撮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动的,这一次,是帝国最高控制人主动提出的。
这事,看起来有希望。
于是,满汉官僚们,有一次紧紧团结围绕在以慈禧为核心的领导班子中了。
4.webp


四年以后,慈禧亲自挑选五大臣出国考察,开启预备立宪,地方官僚们们,以及资产阶级立宪派们马上就情绪高涨了,好像这事一旦落地,他们就能坐在热火朝天的参加到大清帝国的建设中去。
不仅是他们,就连正在筹划武装起义的革命派队伍,也有人对预备立宪产生了幻想。
为了推动清政府加快立宪步伐,从1910年1月,立宪派们跑到京城,开始第一次请愿活动,到1910年年底累计发动第四次请愿活动。清廷面对请愿运动压力,宣布1913年为召开国会的最后期限,同意先设立内阁。
1911年五月,这事终于有了结果,在几年的筹备下,新内阁名单终于公布了。
各方势力一看名单,瞬间心凉了。
十一名内阁成员中,十三名内阁成员中,满人八个,汉族四个,蒙古族一个,这八个满人中,有七个是皇族宗室。
时人讥讽为“皇族内阁”。
注明时政评论家,早期的维新派、后来的保皇派、现在的立宪派人士梁启超对此评论称:
“诚能并力以推翻此恶政府而改造一良政府,则一切可迎刃而解。”
至此,满清已经成了孤家寡人。
就在“皇族内阁”出台前的上个月,4月27日下午5时30分,同盟会发动的第十次,也是最惨烈的一场起义——广州起义爆发。
一百三十多名敢死队员扛着手榴弹直奔两广总督署,结果遭到了清军的顽强抵抗,八十六人战死,七十二人遗体被收殓葬于黄花岗。
大清帝国的统治看似依旧牢不可破,然而短短的五个月以后,有共进会和文学社组织的武昌起义爆发,这次起义原本并不在同盟会高层的筹划之中,然而,他们却成功了!
不仅如此,由于缺乏高层指导,起义军无奈从床底下拖出了黎元洪做都督,准备长期抗战,没想到短短两个月,南方十五省相继宣布独立!
四个月后,清帝宣布退位。
5.webp


五个月的时间,革命派的力量不会比广州起义的时候有太大的变化,唯一变化的,是人心!
在宣布独立的南方十五省中,有三个省份很特殊:
江苏巡抚程德全于九月十五日宣布江苏脱离清廷统治,并自任江苏军政府都督。
广西军政府于九月十七日成立,广西巡抚沈秉堃任军政府都督,
安徽巡抚朱家宝于九月十八日宣布独立,并出任军政府都督。
他们,是大清帝国的地方巡抚!
除此以外,立宪派们也抛弃了大清,转而跟革命派合作,江苏、安徽、广西、浙江、四川均由立宪派控制。
换个角度看,武昌起义之所以能够成功,除了革命党人的前赴后继,大清的地方督抚,以及各省谘议局的立宪派们,也算是大功一件。
再加上前期“新政”推出的废除科举(得罪了举人们)、铁路收归国有(吃独食,得罪了地方民族资产阶级),北洋军尾大不掉等原因,辛亥革命可以说是全国各阶层联合起来掀翻满清统治的一场运动。
这叫大势已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