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貌似同质化的以万计理财产品面前,你会把“钱袋子”放心托付给哪家银行打理?换言之,哪家银行更有能力看管你的“钱袋子”?
事实上,每一位居民的“钱袋子”早已是各银行“争夺”的目标。这是因为各银行近年来净财富管理视作战略高地。尤其近四年,在核心利润源净息差被持续挤压至史上新低的大势中, 以中间业务手续费为主要收入源的财富管理业务成为银行战略性抢占的第二增长极。以大零售业务领先的招商银行行长王良于2024年年初更提出“打造大财富管理的马利克增长曲线”。自此,“马利克曲线”被银行业称为未来增长新动能。
但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并于2022年全方位落地和2023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简称“金监总局”)资管司首度设立运作,财富管理业务正面临日趋严苛的监管环境。与此同时,“聪明钱”在债股两个市场中的跷跷板效应愈加显现。这更考验银行的专业应对能力。
此种情境下,银行业财富管理业务呈现怎样的新现象?哪些银行已领先同业,更值得公众信赖?哪些银行在掉队?症结何在?
为解答上述疑问,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在2023年财富管理榜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因应监管和市场之变大幅优化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据2022年和2023年年报数据,对43家银行(包含42家上市银行和系统重要性银行之一广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测算和排名,历时半年精心制作并于2024年7月发布“2024年金标杆——财富管理榜之银行榜初榜”。初榜在业内引起较大反响,被认为指标评价体系科学且数据扎实。
9月开始,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继续以各机构公布的2024年中报数据为基础对相关指标体系下的数据进行更新。对评分权重占比较大但于2024年中报中未披露的少数数据,仍以2023年财报数据,作为补充求证。及时更新数据,力求贴合市场变化。
与此同时,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对被测评的43家银行展开深度问卷调查、线上调研和实地走访部分机构(相关文章见)。同期,遴选相关领域资深专家组成独立专家评审团,评审专家对相关榜单均“背对背”独立实名评审。(相关文章见》)。
在上述三类分值各占一定权重的基础上,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制作并公布“2024年金标杆——财富管理榜”终榜(榜单排名见文章末尾处)。这是“2024年金标杆—中国新金融竞争力榜”11个子榜单之一。客观、科学、公正和透明是“金标杆”严格遵循的四大原则。
三大维度:以数说话、专家评审、深调研
测评范围如何划定?
2024年财富管理榜测评范围大幅拓展,由2023年测评的20家系统性重要银行扩展至43家,包括42家A股上市银行和尚未上市但属于系统性重要银行的广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面对庞杂的财富管理业务,如何测评科学更公正?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采取“以数说话、专家评审、深调研”三大维度。在三大维度中,以数说话依然是重中之重,占整体权重70%。这是因为各家银行公开披露的数据更客观,更具有可比性。
在“以数说话”维度中,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借鉴监管指标、国内外相关评级体系及征求专家和业内人士意见,大幅调整和优化2023年指标评价体系。2024年财富管理榜的指标评价体系最终设定为“零售业务”“理财子公司”“私人银行”和“监管评定”四大维度及其对应的22项子指标,并被赋予不同权重。(相关文章见)
值得一提的是,在测算得分时,为体现此次测评寻求行业标杆的意义,部分指标对应得分均以被测评对象最优者为参照物,因此会出现总得分偏低的情形。
数据是“骨感”的,数据揭示的背后问题则是现实而复杂的。因此,包括深度问卷调研在内的线上调研、线下实地调研成为洞察“现实而复杂”问题的基本方法。其中,一套深度而专业的问卷涉及的信息量极其丰富。2024年财富管理榜调研问卷以“策略+优秀案例”的方式对各银行相关领域的发展方向及先进做法进行深入调研,重点关注中间收入普遍下滑环境下如何生存、理财子公司如何提高产品竞争力以及私行领域的产品创新等具现实意义的热点问题。
在问卷回收环节,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注意到多家银行围绕相关问题给出了较为翔实的回答。多家银行均认为,投研能力是资产管理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利率下行的环境下,如何准确判断债券投资机会、适当配置跨境资产则是提高相关业务领域竞争力的有效方式。产品创新方面,作为国内家族信托业务的开拓者,平安银行则专门针对中产阶级设置了门槛为100万元的保险金信托。类似做法均彰显出各商业主体在私行业务领域的创新。而针对2024年以来,监管部门对零售及财富管理领域实施严监管等系列行为,有城商行在调研问卷中提出监管机构应着力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防止垄断,鼓励各金融机构通过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而非打价格战的方式来吸引客户,对尚处于财富管理业务发展初级阶段以及具有服务客户本地化特点的农商行,应加强辅导帮助,推动财富管理业务本土化发展等建议。
独立的专家评审团“背对背”测评打分则体现了外部专家的独立性。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综合评审团9名专家评审意见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老牌零售银行招行得票数量位居榜首,而零售资源丰富但私行业务起步较晚的邮储银行亦在“43选3”的激烈竞争中获得专家投票。股份行序列中,除招行外的兴业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宁波银行和广发银行均获得相应得分。
工行头筹 招行紧随
三大维度测评之后,哪些银行的成绩单亮眼?高分者的密码是什么?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依照拟定评分规则对43家银行总分进行测算。结果显示,工行得分居冠军之位。与此同时,包括农行、建行、中行、邮储银行和交行在内的6家国有银行跻身榜单前十名,凸显财富管理市场的规模效应。招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和平安银行在内的4家股份制银行亦入围前十。其中,招行表现较优,总得分排名在43家银行中位列第二,仅次于工行。
若分梯队观察,在榜单前十名中,国有行和股份行席位比值为6:4;前十佳获得高分的密码是什么?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分别以国有银行和股份行序列中排名第一的工行和招行进行个案透视发现,在零售客户总资产和私人银行客户数量的多项分值中,工行均获得对应考评分数满分值。零售客户数量一项得分则排名第二,仅次于农行。与此同时,工行在其2023年年报中亦对已开展的家族信托业务进行披露,彰显出该行于私行业务领域的创新和探索。综合其在专家评审环节和调研项中的得分,工行稳居总榜第一“宝座”。
如果说工行于财富管理业务领域的优胜跟先天资源造就的规模效应有关,有“零售之王”称誉的招行则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格局。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验算对比发现,区别于工行等国有银行,招行在理财子公司净利润、理财子公司规模、个人存款/零售AUM、个人活期存款占比等4个测评指标中均获得考评刻度内满分。截至2024年中期,招行个人存款在零售AUM中占比约27%,远低于部分国有银行80%左右的同期水平。与此同时,其个人活期存款占比接近48%,明显优于排名第二的农行(37.10%)。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认为,此两项指标的领先足见招行在财富管理业务领域深耕多年且策略有效。在市场利率下行导致净息差持续收窄的行业环境下,招行财富管理业务沉淀了大量低成本的活期存款,真正实现了对银行主要收入来源——净利息收入的反哺。专家评审团对工行和招行的赋分情形仅略微差别。而在调研维度,招行更略胜一些。
被测评的11家股份行中,唯浙商银行一家未入围前二十名。这与其在相关指标上披露度有限存在关联。但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观察到其私行客户及资产数量同比增幅超出行业均值。而在43家被测评银行中,仅有3家银行在此项定性评价中获分。与此同时,浙商银行亦在年报中就其家族信托业务的开展情况进行披露。上述两个侧面已说明其正发力私行业务领域。
五家城商行突围
在被测评的19 家城商行中,5家城商行现身榜单前二十名。
其名次排序依次为宁波银行、杭州银行、南京银行、江苏银行和北京银行。若以地理区位进行划分,5家城商行中4家位于经济相对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另一家则位居北京据此可知,财富管理业务发达程度与地域经济活跃度存在正关联的论断。
五家城商中的优异者有何个体差异?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观测“领军者”宁波银行多项指标数据发现,其在私行领域呈现出较为突出的成长性。包括私行客户资产增速、零售客户数量均在城商行序列拔得头筹,且其是唯一一家在“私行客户资产及数量同比增速超行业均值”的城商行。这意味着,虽位列第三阵营,但宁波银行在私行领域的发展已在业内攻得一席之地。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同期以问卷形式向宁波银行调研获知,截至目前,该行在北京、上海、深圳及江浙沪等17个主要城市设立私人银行部,开展属地化管理。区别于垂直管理,属地化管理可以第一时间满足客户的资产配置需求。
同时入围前二十的杭州银行和江苏银行也各有所长。2024年中期,杭州银行旗下理财子公司杭银理财净利润排名在可比同业中排名第一。而一直在理财能力上声誉颇佳的江苏银行则在零售及私行客户总资产两项硬核指标上居19家城商行第一位。
前二十名中,国有行、股份行和城商行席位比值为6:9:5。这显然能说明5家城商行的财富管理实力不可小觑。相较之下,被测评的8家农商行无一上榜,财富管理能力与其他类型银行仍存在显著区别。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梳理测评结果显示,入围评选的农商行中,仅渝农商行一家有理财子公司。综合问卷反馈结果,包括张家港商行和沪农商行在内的几家农商行均表现出对私行业务领域的积极部署,并认为家族信托及保险金信托是产品创新方向。
考核机制改革迫在眉睫
以各机构得分定名次的榜单,折射了怎样的财富管理行业格局和发展逻辑?
从总体分值观察,43家银行得分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分化格局。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统计发现,43家银行中,最高值和最低值相差超过70分。巨大的分值差异无不映射出逆周期环境下行业的生存现状。
在测算初榜及终榜分值过程中,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发现,在43家银行中,24家已获得理财子公司牌照。2023年,24家银行控股理财子公司理财规模实现正增长者仅有10家,利润实现正增长者则减至7家,利润和规模同期实现正增长者更低至2家。市场等诸多因素影响下的行业现状可见一斑。
在存款持续利率下行而债市反向走好的双重因素下,“存款搬家”浪涌。2024年中期,各理财子公司的生存状况迎来转机。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对比测算得知,当期有18家理财子公司理财规模实现同比正增,16家理财子公司实现净利润同比正增。截至2024年6月末,银行理财规模更是逼近30万亿元历史峰值。这无疑为财富管理业务发展创造新的动能。然而资产荒之下,债市持续走牛,机构单赛道疯抢押注,引发监管频频出手遏制。以债券为主要底层资产的银行理财仍然面临净值回撤风险。
财富管理业务应进行怎样的变革?首只理财产品面世至今已20年,银行财富管理业务一直稳步发展。在净息差持续收窄的市场环境下,财富管理业务必将愈加为各行所倚重。与此同时,随着监管行为趋严趋细,理财子牌照资源更加稀缺。此种情境下,手持牌照的先行者应精进自身业务,逐步消除当前理财市场产品同质化严重、资产配置策略整体单一和投研能力较弱的顽疾。后来者则应苦练投研内功以获得入场券。
然而,在目前的考核机制下,规模扩张依然是银行财富管理板块的首要任务,销售驱动是核心业务模式。但财富管理业务的本质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为客户谋取资金的保值增值才是正途。2023年5月,招银理财一款理财产品的产品说明书显示,在产品当日累计净值低于1元时,将从下一自然日起暂停收取固定投资管理费。即通俗说法上的“当产品不赚钱时,不再向投资者收取管理费。”但年余之后,跟从者寥寥。在养老理财产品逐渐增加之际,改变现有考核机制已迫在眉睫。财富管理业务应设置以客户资金保值增值为衡量基准的考核机制,而非惯用销售至上的指挥棒。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 陈琰 实习生 戴铭杰 夏侯文凯 林蔼贤
责编 丰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