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国七雄当中,论综合实力,齐国、楚国都不弱于秦国,赵魏两国,也曾经风云一时,压得秦国喘不过气来。
但为何最终胜利的是秦国呢?在苏洵的《六国论》中给出的答案是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言下之意,是因为六国的绥靖政策,最终造成了秦国灭六国的结果。
这事儿也一再告诫后人,在面对外敌入侵的时候,绥靖政策绝不可取,唯有奋战到底,才能给本民族带来希望。
那么从秦国的角度来看,他们为何能赢得最后的胜利呢?如果六国合力攻秦,秦国岂不是完败?其实秦国除了自身改革比较给力外,更重要的一点,则是他们的地理位置比较偏。这也是秦国能够存活下去的主要原因。
秦国地理位置偏,所以得以保全
秦国是老牌诸侯国了,早在公元前905年,秦非子给周孝王养马有功,所以周孝王就把马场那个地方分封给了秦非子,让他在这里成立了秦国。
周孝王是西周第八位君主,距离西周覆灭还有100年左右的时间,所以说,秦国是一个历经西周、春秋和战国的古老诸侯国。
在春秋战国,天下大乱的时候,西周众多诸侯国都未能保全自身,哪怕是强盛的晋国,也因为内部纷争,分成了赵魏韩三国。而南方的楚国,更是一口气吞并了周朝50多个诸侯国,成为了南方一霸。
当中原地区陷入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战乱时,其实秦国偏偏因为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得以保全。否则以秦国最初的实力,扔到中原根本都听不到个响,早就被周围的强敌给吃了。
秦国位于崤山以西,国内大多数领土都是没有开发过的荒地,与周朝的核心区域相去甚远,因此毫无竞争力可言。
但就是因为地理位置偏,所以秦国避免了一系列不必要的争端。秦国利用险要的崤山打造函谷关,在群雄争抢地盘的时候,他们才保住了一条小命。周围除了上不了台面的西戎外,秦国几乎没有天敌。
等到实力强大以后,他们才主动走出函谷关。但正是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才使得秦国有了进可攻,退可守的底气。
而且,就算六国团结一致,攻入了函谷关,秦国也不是毫无办法。他们打下了更加偏僻但不思进取的蜀地,给自己留足了生存空间。再说了,即便是退到西戎的地盘上,也不是没可能。只要一息尚存,就有翻盘的机会。
相对而言,中原那些诸侯国,就不具备这种优势。赵魏韩齐等国,几乎就没有任何战略纵深,只有互相兼并,才能达到发展壮大的目的。北方的燕国,看似可以继续向北,但那些地方天寒地冻,连庄稼都种不起来,去了也是找死。只有楚国的地理位置,与秦国旗鼓相当。
沙俄也是罗斯诸国中,位置比较偏的一个
沙俄的前身莫斯科公国,作为罗斯诸国中的一员,实际上地理位置也非常偏。罗斯人建立基辅罗斯的时候,核心地区就在基辅。
这是一个分封制的国家,但凡是留里克家族的王子,都能够得到一块封地建立自己的小公国。从9世纪开始分封,到了13世纪,才分封到莫斯科地区,可见莫斯科地区在罗斯国家里有多偏远了。六环都排不上,估计直接到燕郊了。
莫斯科公国刚成立的时候,也就莫斯科以及周围的一些地区,地盘小得可怜。但正是因为他们够小,所以才得以存活了下来。
因为13世纪蒙古人打过来了,他们荡平了罗斯诸国中实力较为强盛的那些诸侯国。在平定罗斯诸国的过程中,蒙古人发现他们的人口优势比较大,想要强行吞并几乎不可能。所以蒙古人采取了羁縻统治的策略。
也就是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但是必须要给蒙古金帐汗国交税。由此一来,莫斯科公国不仅躲过一劫,而且具备了发展壮大的机会。
莫斯科大公主动向金帐汗宣誓效忠,并且送了不少礼物给金帐汗。关键是,他们敢于出卖罗斯同胞,因此赢得了金帐汗的信任。时间一长,莫斯科大公便得到了帮蒙古人征税的资格。
收税那可是个有油水的工作,莫斯科公国就是这么一步步做大做强,从而转变为沙俄的。所以说地理位置偏远,成了沙俄先祖保全自身的先天优势。但凡那些曾经在基辅罗斯核心区域的大国,几乎都销声匿迹了。
做大做强以后,沙俄不仅开始参与推翻金帐汗国的工作,而且大肆兼并罗斯国家,成为了罗斯国家唯一的希望。此后,沙俄更是兼并了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西伯利亚汗国、克里米亚汗国等鞑靼系汗国,成为了雄踞东欧的一霸。
保全自身是基础,改革才是动力
倘若中原地区还在混战的时候,秦国就加入其中,不仅没有胜算,反而会把自己给搭进去。因为秦国除了养马比较厉害,其本身的综合国力,是没办法和中原大国相比较的。
但是,偏安一隅,只能在短时间内保全自己,并不能达到开疆拓土,雄霸天下的目的。那么秦国是靠什么一步步做大做强,成为扫六合的天下霸主的呢?
主要还是靠改革。
秦国的改革非常出名,著名的商鞅变法,彻底让秦国脱胎换骨,从法律、军事、经济层面,给秦国来了一次大换血。商鞅变法后的秦国,才是具备统一天下资格的秦国。
商鞅变法后的秦国,不仅生产力得到了促进,而且军事实力也与日俱增,底层人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国力自然稳步提升。
其实沙俄崛起之路也一样,光靠偏安和卖小聪明,沙俄是很难崛起的。他们真正走向强盛,也是因为他们在保全自我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第一,伊凡四世的改革
从伊凡四世开始,沙俄就已经在改革的路上了。从莫斯科大公改称沙皇,就是沙俄最重要的一次改变,这表明沙俄拥有了重建罗马,成为第三罗马的底气。
此外,伊凡四世对土地也进行了改革,他将全国土地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被称为特辖区,归沙皇所有,另一部分则归其他贵族所有。特辖区的土地物产丰富且位置好,这大大增强了沙皇手里的实权。对于教会以及大贵族们,沙皇也毫不手软,除了没收部分土地外,还取消了这些人免税权。
第二,彼得一世的改革
到了18世纪末,彼得一世取得了实权以后,也开始对俄国进行改革。他曾经游历欧洲各国,对欧洲各方面先进的技术非常向往,因此回国以后,彼得一世也希望俄国能拥有西欧那些国家的科技。
- 在行政方面,彼得一世精兵简政的同时,设立监督机构,采取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用人制度。只要这个人有能力、有功绩,哪怕出身低微,照样可以重用。
- 在税收方面,彼得一世采取人丁税的方式,取代了过去一系列的苛捐杂税。也就是按照家里的男丁数量来征税,这不仅可以避免底下人乱收税,而且还增加了国库收入。
- 在工业方面,彼得一世大力扶持鼓励工业发展,甚至还跑欧洲挖来了不少工业人才。
- 在军事方面,彼得一世摒弃了欧洲传统的雇佣兵制度,开始启用强制征兵的策略,建立属于国家的正规军。也就是说,过去打仗靠的是外包力量,改革后靠的是编制内的力量。此外对武器装备、军事学习等方面,彼得一世都做了不少改革。
在彼得一世的努力之下,沙俄的综合实力又上了一个台阶。他去世以后,他的几位继任者,几乎都在坚定不移地执行他的改革政策,因此沙俄才能持续不断做大做强。
第三,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
从1700年到1853年,这153年时间里,沙俄的国力的确在蒸蒸日上。尤其是拿破仑战争以后,沙俄达到了如日中天的地位。甚至有人认为,俄国配不上如此的高度。
不过1853年到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却把沙俄打回了原形。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利好消息,外加改革的话,沙俄极有可能直接就崩了。
在这种情况下,亚历山大二世一边派人去东方开疆拓土,一边着手进行农奴制改革。他给了农奴们充分的自由,这极大释放了底层的劳动力,不少人涌入了商品市场。这么干不仅减轻了国内矛盾,而且还促进了沙俄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四,尼古拉二世的改革
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过后,沙俄又回光返照了一段时间。不过再强大的沙俄,也经不起尼古拉二世的一顿操作。
1905年,沙俄在日俄战争中战败以后,再次面临亡国厄运。国内矛盾几乎无法调和,在这种情况下,尼古拉二世开始启用斯托雷平进行改革。他觉得,爷爷能干成的事情,自己也能干。不就是一边到东方开疆拓土,一边进行改革吗?
结果在东方开疆拓土不顺利,尼古拉二世又中断了改革,最终导致沙俄走进了死胡同。
改革需要足够的勇气
拥有一个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国家能够生存下来的基础。但是如蜀国那样固步自封的话,是很难有出路的。蜀国的地理位置比秦国更有优势,但是他们没想着走出去,结果自然是被秦国给吃了。
想要走出去,需要具备足够的实力。而改革,就是提供实力的根基。问题是,改革太难了,需要极大地勇气,和风雨无阻的魄力才能办到。
因为改革就是动那些既得利益集团的蛋糕,你打算重新分配利益,人家自然会阻拦。而且这些人的实力很强,弄不好会把你给玩残了。虽然沙俄嗜土如命,不断侵略周围邻居,但是他们能够不断进行改革,这一点还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停滞不前会被淘汰,走回头路更不可取,唯有坚持改革,开拓进取,才是唯一的出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