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9年4月10日,英国著名学者马克斯韦尔在印度周刊《经济与政治》上发表了新书《中印边界争端反思》,在书中,作者马克斯韦尔表示:印度挑起了战争,尼赫鲁让北京没有了转圜余地。换句话说,1962年的中印边境冲突尼赫鲁步步紧逼,一点点压缩中国的忍让空间,让北京失去转圜的余地,而中国,再三忍耐,劝和,最后忍无可忍才发起反击作战。
一、中国诚意满满
马克斯韦尔首先纠正了一个问题——1962年中国向印度发动侵略的消息,是印度的弥天大谎,这个前文已经详细介绍。
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在1998年给美国克林顿总统的信中提到:中国在1962年对印度的武装侵略和尚未解决的中印边境争执。在他看来,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是以中国的武装侵略为开端的。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思想,源于前印度总理尼赫鲁的论断。
早在1962年中印双方在边境地区交火时,尼赫鲁就在印度大肆宣传,“中印边境的争端是中国扩张的结果,解放军对印度进行了‘大规模侵略’,最终导致边境地区的印度防线瓦解。”受到尼赫鲁的影响,直到今天,印度官方和平民中仍然有许多人认为1962年的那场战争是中国挑起的。
为了证明到底是谁在1962年的中印边境上挑起的战争,马克斯韦尔对作战双方进行了深入分析。在书中,马克斯韦尔表示:印度独立之后,中印两国面临一项共同任务——将边疆转化为边界。
对于明确本国和邻国的领土边界这一举动,马克斯韦尔认为,这是现代国家成立之后的一种基本的正式表现。对于1949年成立的中国来说,中印边界问题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当然了,从整体上来看,确定中印边界,是中国同十几个相邻国家进行谈判或反复谈判并确定主权界限的巨大任务中的一部分。
受历史因素的影响,原来归中国拥有的领土被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从清政府、民国政府手中夺走,民国政府曾经还留下过豪言壮语,声称要“收复这些失去的领土”,实现民族统一的承诺。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意识到如果现在从别国手中收回这些曾经失去的,且被别人长期管理的边界领土,肯定会和中国的邻国产生大规模冲突,事态发展将会难以驾驭。
尤其是当时通过《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从中国远东地区获得大部分领土的苏联,苏联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国,中国如果强行要收回远东地区的领土,势必会和苏联产生冲突。而当时苏联也是中国的老大哥,如果和苏联产生冲突的话,势必会对新中国产生很大的影响。考虑到这方面的问题,中国决定:将基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准线解决边界问题。
1955年,周恩来总理参加万隆会议,在会议上,周总理发表讲话,表明了中国对于和邻国边界问题的态度。周总理表示:“中国同有些国家的一部分领土边界尚未划定。我们准备同邻邦确定这些边界,在此以前我们统一维持现状,对于未确定的边界承认它尚未确定。我们约束我们的政府和人民不超越边界一步,如果发生这类事情,我们愿意指出我们的错误并立即退回国境。至于我们如何同邻国来确定边界,那只能用和平方法,不容许有别的方法。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会改变这种做法。”
从中国的态度来看,可以说是解决边界问题最好态度。
在讲话中,周总理提到了三点内容,第一:对于未确定的边界,需要确定;第二:边界需要双方共同维持,如果发生超越边界的事情,应该立即承认并纠正;第三:中国期待在未来和邻国进行谈判解决边界问题,保证中国只能使用和平的方法解决领土争端。
在讲话结束的时候,周总理表示:“中国不会容许使用任何其他办法解决边界问题”。
二、印度不承认中印边界存在争议
万隆会议结束后,中国便开始在此后几十年的时间里严格贯彻周恩来总理在会议上的讲话内容,并取得了很大进展。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和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蒙古、朝鲜、老挝都进行了谈判,通过和平的方式签订了边界条约。和前苏联、俄国的谈判,也达成了一致,和越南、新德里也进行了谈判。
在和印度进行谈判的时候,中国严格按照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所说的步骤进行,首先和印度政府鉴别和宣布那些需要界定的地段;其次中国和印度在“维持边境现状,以免双方巡逻人员在接触时发生冲突和伤亡的危险”这一问题上达成一致;随后在考虑双方现有条约、当前方位、传统活动和习惯的基础上,进行谈判,以获得双方满意的边界协定;再次建立边界委员会,在地面标出双方同意的界线;最后签订新的全面的边界条约。
当时中印双方关于边界问题的协商过程持续了很久,在这个过程中,印度方面生出了很多事端,导致中印边界谈判一直无法顺利推进。
1947年至1952年间,印度测绘局在出版的地图中明确表示:不丹以东的印度东北部沿着喜马拉雅山高出山脊线的边界为“未定边界”,从克什米尔西北端起到尼泊尔、西藏和印度三方结合点为止的北方边境的西段和中段也标记为“未定边界”。
到1949年底,印度在靠近中印未定边界区的瓦弄一带设立哨所,但是并未进入中国西藏达旺地区。1950年,印度政府通过宪法将靠近“麦克马洪线”东段的地区更名为“东北边境特区”,并划归为印度领土。在这个所谓的“东北边境特区”中,有一部分就是印度和中国未协定好归属问题的地区。
1951年2月,印度提出“接管达旺”的决定,遭到了中国政府的强烈反对。随后,印度表示该决定是依据《西姆拉条约》确定的,认为中印边境东段地区存在领土争议,不需要谈判。要知道,当时的《西姆拉条约》在确定的时候,并未获得当时中央政府的同意,新中国也不同意,自然不能接受《西姆拉条约》的规定,并提出重新签订条约的建议。
但是中国方面的这一提议遭到了印度政府的拒绝。
1954年4月,中印双方商定了中印两国通商、交通等一系列问题,达成《印度共和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同上和交通协定》,但关于边界的问题并未提到。
事后,印度总理尼赫鲁在转交内阁的备忘录中提出:“1954年中印协定是我们与中国和西藏关系的新起点”。
同时,尼赫鲁还提出“根据我们的政策和我们同中国的协定,可以确定北部边界是牢固的、明确的、不容任何人讨论的。我们(印度)应该沿着边界全线建立一系列的边境哨所,特别是在可能有争议的地方,必须建立边境哨所。”随后,印度在1954年9月修改地图,将中印边境西段地区的中国西藏境内的阿克赛钦划归印度,并在此地增派巡逻队,在拉纳克山口升起印度国旗。
三、印度武装进入中国领土,解放军反击
当时印度在中印边境分界线上的做法引起了中国的强烈反对,但中国并未和印度产生冲突,只是通过外交手段警告印度。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中国也对印度在边境地区派驻武装部队的做法进行了警告。
但印度并未理会中国的警告。
1958年8月,中国在报纸上公布了一条关于西藏某公路的消息。同年10月,印度提出抗议,表示“中国在阿克赛钦的公路通过的领土,若干年前就是印度拉达克地区的一部分,中国政府没有获得印度政府的准许就在印度的领土上修建了一条公路。”
经过这样一闹,中印边界地区的争议被公开,印度派往拉达克地区的巡逻队也被解放军在中国境内抓获。1958年12月,尼赫鲁给中国发去信件,表示“我们两国不存在边界争端,印度版图中标明的印度领土只能属于印度。”
随后,印度单方面在中印边境地区派驻大批武装部队。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一直在向印度提出和谈建议,但都被尼赫鲁拒绝了。
1960年,尼赫鲁答应和中国就边界问题进行和谈,周总理前往新德里参加。但是会谈进行的并不顺利,尼赫鲁认为会谈只是双方交换观点,并不是就边界问题达成妥协,并否定了中印进行谈判的可能性。
随后中国又和印度进行了多次会谈,但结果都不如意。
在拒绝中国谈判建议的同时,尼赫鲁增加了印军在中印边境地区的部署,并开始和解放军边防部队产生冲突。
经过一连串的交火后,印军在中国西藏南部地区建立了几十个军事据点。到1962年10月10日的时候,印度在中印边境的东段地区已经集结了16000多人的部队,在中印边境的西段地区集结了1个旅部、6个步兵营、1个机枪营和若干配属分队共5600多人。
中国认为,谈判应该是建立在双方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现在印度大规模入侵中国领土,还派出这么多的武装部队,明显就是为了逼迫中国就范。
为了保卫祖国边疆安全,中国于1962年10月17日在中南海做出对印度实施自卫反击作战的决定。当时中国给这场战争的定性是“军事政治仗”,决定在获得胜利后主动撤军,表明反对以武力改变边界现状的一贯立场。
随后中国向中印边境地区派兵,为了保持公平,当时解放军在中印边界地区的军队数量和印度保持一致,随时准备应对印军的大规模入侵行动。
1962年10月20日,印军向中国发动大规模进攻,中国方面派出解放军部队进行自卫反击。
从当时的这些细节中可以看出,马克斯韦尔所说的“印度挑起了战争,尼赫鲁让北京没有了转圜余地。”观点是非常客观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