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BTC: 加载中...

ETH: 加载中...

USDT: 加载中...

BNB: 加载中...

XRP: 加载中...

ADA: 加载中...

SOL: 加载中...

DOGE: 加载中...

DOT: 加载中...

SHIB: 加载中...

TRX: 加载中...

描述图片
搜索
查看: 1830|回复: 1

宋朝被北方游牧民族反复侵扰 气候变冷可能也是原因之一

[复制链接]

2

主题

0

回帖

6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6
发表于 2024-11-1 16:3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标志着北宋灭亡的“靖康之变”,是宋朝历史的重大转折点。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也曾在《满江红·写怀》一词中,提及这一奇耻大辱,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不知你是否想过,在当时经济文化都可以说是非常先进的宋朝,为什么会遭到北方游牧民族屈辱性的欺凌?除了当局不抵抗的政治因素,还有没有其他诸如自然环境变迁的影响?
气候变冷背景下宋朝被欺凌的宿命

从古气候记录中看,除了朝廷重文抑武的统治策略,气候带南移导致的生境争夺也许是宋朝屡遭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的另一个原因。
这里需要了解两个概念:一个是气候带,另一个是气候带的移动。
气候带是指根据气候要素的纬向(或径向)分布特征而划分的带状气候区域。例如,根据温度的差异,可以将全球分为热带、北温带、北寒带、南温带、南寒带等五个大区。还可进一步细分,在热带和温带之间有亚热带,在温带和寒带之间有亚寒带。此外,因为海拔高度差异,有些地方海拔较高,气候具有自己的特点,属于高原气候。
根据湿度和降水差异可以分为湿润区、干旱区。还可以进一步细化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等。我国干湿差异明显,可以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其中有三条等降水线可以大致作为四个区域的界线:200mm、400mm、800mm。降水量小于200mm的区域可以视为干旱区,降水量在200-400mm的区域可以视为半干旱区,降水量在400-800mm的区域可以视为半湿润区,降水量大于800mm的区域可以视为湿润区。
位于200-400mm等降水线之间的半干旱区是我国的农牧交错带,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过渡交融的地带。这一地带以西以北属于游牧文化,这一地带以东以南则属于农耕文化。
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经常侵扰农耕民族,于是中原王朝便在边境地区筑建防御工事,最著名的便是长城了。
其实,自先秦各国就开始构筑长城了,秦统一后构筑了万里长城。我国现存的万里长城以明代的长城为主。
不同时期长城的位置也有一些差别。这除了与各政权军事实力对比有关外,可能还与农牧交错带位置的移动有关。
气候温暖的时候,各气候带向北挤压。而气候变冷的时候,各气候带向南挤压。
气候变冷的时候,农牧交错带会南移,适合北方游牧民族生存的自然条件也随之向南移动。随着气候带和农牧交错带的向南移动,北方游牧民族有向南迁徙的生存压力。
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根据历史物候记录和历史文献资料重建了过去5000年中国气温变化曲线。该曲线显示,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皆为低温时期,且温度的剧烈变动出现在宋代中期。
1.webp

中国五千年温度变化曲线(据竺可桢1973,中国科学B辑)

类似的降温现象在不同地区的树轮记录、石笋记录中也可以看到。

2.webp


青藏高原东部树轮记录的温度变化

(Liu et al., 2011,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Earth Science)

青藏高原东部都兰地区树轮记录的温度变化显示,在宋代是一个明显的低温期。
3.webp

犀牛洞石笋记录的夏季风变化 (李偏, 等, 2010,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湖北神农架犀牛洞石笋记录的夏季风变化显示,宋代是一个夏季风明显减弱的时期。
根据前述原理,气候变冷和降水减少可导致气候带向南移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适合北方游牧民族生存的自然条件也随之南移。北方游牧民族向南迁移就不得不与农耕民族争夺土地与资源。
气候变化影响人类文明的其他例证

与气候带南北移动引起民族冲突的现象类似,如果一个地方恰恰处于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如图上A点所示,当气候温暖湿润时,气候带向北移动,A点处于农牧交错南界以南的半湿润区;而当气候变冷时,气候带向南移动,A点处于农牧交错北界以北的干旱区。这样的气候变化,使得A点在气候温暖湿润时是农耕文化,而在气候变冷时则为游牧文化。
4.webp

农牧交错带南北移动对敏感地点影响示意图

我们对金川泥炭开展的基于生物标记物的温度变化重建,与相邻地区夏家店文化类型变化的对比,就是对这一现象的一个生动诠释(Zheng et al. 2021,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夏家店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夏家店乡,是中国北方青铜时代早期的一个文化遗址。夏家店文化分为下层和上层两期。夏家店下层文化距今4000-3500年,夏家店上层文化距今3500-2300年。
两种类型的文化断层出现在大约3500年前。在3500年前人们的生活方式以较为固定的聚居地为主,而在3500年以后,人们的生活方式则表现出较为分散的特征。
5.webp


夏家店文化下层聚落形态(Zheng et al. 2021,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6.webp


夏家店文化上层聚落形态(Zheng et al. 2021,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我们对在金川泥炭地获取的泥炭样品开展了有机地球化学研究,这些能够指示温度变化的有机分子组合显示,在大约距今3500-3000年之间有一次显著的降温事件。如果将这一降温事件同夏家店文化类型的转换联系起来,可以推断这次降温对周边地区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7.webp


金川泥炭生标重建的温度变化

(Zheng et al. 2021,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参考文献:
(1) 竺可桢.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中国科学(B辑), 1973, (2): 168-189
(2) Liu Yu, An ZhiSheng, Hans W. Linderholm, Chenn Deliang, Song Huiming, Cai Qiufang, Sun Junyan, Tian Hua. Annual temperatures during the last 2485 years in the Mid-Eastern Tibetan Plateau inferred from tree ring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Earth Science, 2009, 52(3):348-359
(3) 李偏, 张茂恒, 孔兴功, 张春霞, 汪永进, 赵侃. 近2000年来东亚夏季风石笋记录及与历史变迁的关系.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0, 30(4):201-208(4) Zheng Yanhong, Yu Shi-Yong, Fan Tongyu, Clive Oppenheimer, Yu Xuefeng, Liu Zhao, Xian Feng, Liu Zhen, Li Jianyong, Li Jiahao. Prolonged cooling interrupted the Bronze Age cultures in northeastern China 3500 years ago.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574 (2021) 110461
作者:老庄(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0

主题

11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发表于 2024-11-2 09: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的时候,天气决定生死,疫情改变世界![无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