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BTC: 加载中...

ETH: 加载中...

USDT: 加载中...

BNB: 加载中...

XRP: 加载中...

ADA: 加载中...

SOL: 加载中...

DOGE: 加载中...

DOT: 加载中...

SHIB: 加载中...

TRX: 加载中...

搜索
查看: 10|回复: 0

一条大河,究竟有怎样的传奇前生?

[复制链接]

5

主题

0

回帖

15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5
发表于 2024-10-31 15: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超级工程大运河




在中国,有一条连接南北、纵贯东西的大河。在2500多年的岁月中,绵延流经中国八省35座城市,通达五大水系,总长度达到3166公里。


这项被载入为世界遗产的中国古代超级工程,有一个在全世界都响亮的名字——中国大运河。一条大河,究竟有怎样的传奇前生?因何而起?又在历史沧桑里历经怎样的岁月流变?








第一部分:大运河的前世与今生




2013年,中国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大运河申遗文本。同年4月10日,扬州一处工地的多位考古专家,正在准备开启一座墓室。墓室规格如何,主人是谁?一切还都是谜。


随着墓室打开,墓志上清晰可见的一行字,惊呆了在场的所有人。






“隋故炀帝墓志、惟随大业十四年太岁……一日帝崩於扬州江都县”。简陋的墓室,难掩墓主人的非凡身世——隋炀帝——大运河重要缔造者之一,销声匿迹千年,在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时刻,却出现在世人面前。


千年之前的他,又为何要修建大运河?答案只有一个:国家的统一和统一局面的巩固。






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南北朝分裂格局,急需一个象征国家统一、连接南北的纽带。开通大运河,也就成了历史的必然。


公元605年,刚刚掌握政权的隋炀帝,为应对北方少数民族对运送军粮供应的威胁,巩固国家一统局面,举全国之力,疏浚贯通历朝历代修建的、彼此独立的碎片化河道,最终修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南至余杭,呈南北走向、兼顾东西的“人字形”人工水利工程——隋唐大运河。加上原有浙东运河,勾连起了帝国兴盛大动脉。


至此,大运河完成了第一次全线贯通。而到了元朝时期,元世祖忽必烈又在山东重新开凿新河,贯通了南北水道,最终成就了今天的京杭大运河。


浙东运河、隋唐大运河及京杭大运河,勾连起中国大运河连接南北、纵贯东西的庞大漕运水系。






隋炀帝墓室发掘第二年的2014年6月22日,联合国评价中国大运河,是人类历史上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因为它起源非常古老、规模宏大、连续发展并在不同时代应对不同环境进行了改进。它是人类智慧、决心和勇气的确凿证据;是人类创造力的杰出实例,体现了一个直接起源于古代中国的辽阔农业帝国的技术能力和对水文学的掌握。


即使到今天,尚有超过1000公里的大运河河段,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交通运输作用。


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第二部分:大运河的漕运体系与管理




作为隋唐大运河的起点,洛阳,这座4000年历史的古城与王朝都城,南北大运河交汇于此,国家粮仓设立于此,其政治意义与战略意义显而易见。


也正是运河沿岸的这些漕粮仓窖,让我们得以窥视彼时作为漕运重要一环的漕粮仓储制度的严密。


在含嘉仓城遗址,保留了一处作为展示的仓窖——160号仓窖遗址。发掘时,该仓窖还残存有半窖粮食。以此推算,这处仓窖的储存量达30万斤。整个含嘉仓城区域钻探出来仓窖的数量是287座,含嘉仓当时储存的粮食可达583万石,接近全国储量的一半。这些存粮可以保证100万的军队一年的口粮。


漕粮存储连同漕粮运输一起,构成漕运系统管理体系独特的运河传统文化。大运河见证着漕运系统管理体系起源、繁盛的发展历程和盛衰变迁。






含嘉仓城发现的40块刻铭砖上的铭文,高度反映了漕运体系管理制度的完善。


一块19号仓窖出土的刻铭砖上,清楚刻有漕粮的来源——“冀州第十几行从西第三窖”;而另一块50号仓窖的刻铭砖上,则记录着存粮的多少——“米租一万三,五合,六勺,二升,一合,五勺,四撮,四抄整”。可想而知,当年的仓城管理人员在接收粮食时,锱铢必较、颗粒归仓。


按照规定,每个仓窖的刻铭砖一式两份,一个放在仓窖外面,一个放在仓窖里面。每块刻铭砖上都要完整记录仓窖具体位置、漕粮来源、数量,就连所有经手人员的官职、姓名等诸多信息,也都记载得一清二楚。






仓窖管理制度,只是大运河漕运制度化的一个缩影。大运河漕运自唐代以来,先后设立都水监、州级署及水陆转运署等部门。漕运系统管理体系,有效保障了南方经济和北方政治的高度融合,对促进大一统帝国的强盛稳定,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第三部分:大运河的建筑技术与艺术成就




开封曾是北宋国都,史称东京。州桥,是开封皇城跨越隋唐大运河的地标性建筑。今天,这里众多遗迹遗存出土,不仅见证运河堤岸、河坝和桥梁的特殊建筑技术,也为研究中国大运河及其变迁史提供着考古实证。


2023年初秋,河南开封州桥遗址现场,随着一点点拂去尘埃,河道两侧,出现了绵延30多米的巨大石壁,北宋都城大运河的景象,第一次呈现在世人眼前。石壁上瑞兽四体腾空,仙鹤展翅飞翔,祥云迎风飘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这与900年前宋人孟元老笔下《东京梦华录》的州桥记载“石梁、石笋、楯栏,近桥两岸皆石壁,雕镌海马、水兽、飞云之状”完全吻合。






看着眼前石壁上的水痕印迹,我们似乎听到了汴河河水哗哗流淌的千年回响,也看到了运河上从南方远道而来的漕船,乘风破浪,风雨无阻。据史料记载,当时运送粮食的船只,最高峰时有6000纲。作为京师生命线的汴河漕运,对北宋东京城近百万人口的粮食供给,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运河漕运也对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产生了辐射效应。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里面,如此描绘当时汴河两岸的河市:昼夜不熄、店铺林立,各种小吃有60多种……


商品经济的繁荣,自然而然冲破了隋唐时期的里坊制束缚。整个北宋东京城,开启了中国古代城市经济文化繁荣的先河。








第四部分:大运河的延伸与丝绸之路




大运河庞大的水系网络,不仅把南方经济与北方政治高度融合,同时作为纽带,将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紧密连接。


距开封300公里外,安徽省淮北市,1000多年前,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曾从这里穿行而过。汤汤大河在风云激荡中,不仅悄然改变着沿河城镇的样貌,也在南北瓷器交流与海外贸易发展中,镌刻下经济繁荣的深深烙印。


无论是属于南方比较典型的北宋风格的北方窑口的青白瓷,还是南方的越窑、长沙窑口瓷器,在大运河通济渠安徽段出土文物中,多有发现。这些瓷器、瓷片的出土,反映了南北瓷器通过运河往来交流的频繁与多样性。由此兴起的运河城市,成为中国大运河沿岸经济和城市发展的见证。






在扬州出土的数量最多、类型最多的唐代青花瓷中,最为典型的唐代长沙窑的褐绿彩的罐子上,大量使用了一些以连珠纹为主的西亚风格的纹样。


在1998年的印尼爪哇黑石号沉船里,有三件唐代青花完整的盘子。出土的5万多件唐代长沙窑的瓷器,就是从扬州港装船准备销往海外的。


扬州、宁波,这些曾经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的运河城市,与连接陆上丝绸之路的洛阳、西安等内陆城市,通过大运河这条纽带,在更为开阔的视野中,让中国融入世界,让世界拥抱中国。运河的意义在这一刻,不再仅仅是体现运河在商业贸易中的地位,它已经超出了运河本身的内涵。作为连接中西文化的纽带,大运河在为我们打开与世界交流的多维度时空里,大放异彩。






自公元7世纪起,大运河是历代中国王朝直至现代中国经济和政治统一的一个有力因素,也是一个主要的文化交流地带。它创建并维持的生活方式和运河沿岸居民特有的文化,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影响了中国很大一部分地区和人口。大运河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大一统哲学观念,并曾是中国这一伟大农业帝国自古以来实现统一、互补和团结的重要因素。


毋庸置疑,大运河成就了隋、唐、宋的繁盛。


而这只是开始。


这条大河流淌到元朝,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一段叹为观止的不朽传奇……


播出时间



《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

大运河(上)连接南北

10月31日

CCTV-4 23:00

敬请收看











来源:CCTV4《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新媒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