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志愿军独立营的一名后勤人员,关键时候就要派上用场,以最快的时间将信件和报纸及时送到首长手中!”1951年3月,21岁的王布群和丈夫燕志诚结婚,双方从老家江苏省睢宁县报名参军,踏上了抗美援朝的道路。
入朝后,王布群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独立营一分部的一名战士,当时女兵很少,部队首长就让她留在一分部当统计员,而她的丈夫则成为某部一营营长。1952年10月,由她和战友一起护送重伤员回国治疗,将重伤员安全交到国内医院后,她和战友又返回到了朝鲜志愿军独立营一分部基地医院,被安排到收发室。其间,王布群还担任过一段时间的基地医院护理工作,于1953年7月回国。
21岁的王布群成为一名志愿军战士
今年95岁的王布群,出生于江苏省睢宁县双沟鱼山村。194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当地参加工作。1951年3月,21岁的她和燕志诚结婚。结婚不久,夫妻双方响应国家号召,从苏北报名参军,应征入伍,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独立营。
1951年3月,接到报名批复通知后,夫妻双方到接兵处报到,并集合到徐州,然后前往本溪市,经过3天整编,她的丈夫燕志诚随部队入朝,而她暂时留在了本溪市,之后经过短暂的休整,她也随部队入朝。
过了鸭绿江后,王布群所在的部队就遇到了敌机扫射,3个营的战士被打散,当时遇难的战友很多,刚入朝就看到那样的惨状,她很痛心,便暗自下定决心,无论如何要打败敌人。
入朝后,王布群了解到自己的丈夫被分配到某部担任一营营长,夫妻双方见面的机会极少。
护送伤员回国治疗
中国人民志愿军基地医院将受伤的战士分别安置在当时设立的重伤员队和轻伤员队,轻伤员队的伤员相对少点,一般治疗10天左右就可以重新回到战场上,而重伤员就不一样了,人数多而且伤势比较重。当时的王布群被安排到盘龙里学习党章,突然有一天在盘龙里学习的他们接到上级命令,有新的任务需要他们执行。回到一分部基地医院后才知道,有一批重伤员需要被及时护送到国内治疗。“当时看到需要护送回国治疗的重伤员满身是血迹,着实让人心痛。”王布群回忆道,任务紧急,1952年10月的一天,接到护送任务的他们坐上闷罐车即刻出发,车厢里铺有厚厚的麦草,伤员们就躺在麦草上。为了防止敌机扫射,护送重伤员的闷罐车发车有时间节点,他们需要按时到达一处山洞,在大山洞里,他们给伤员们做饭吃,洞口有专门的岗哨,时刻观察着敌人的动静,在岗哨确定安全时,闷罐车才可以从大山洞里发车,好在一切顺利,安全到达了安东(今丹东市),时间紧迫,他们将重伤员移交到地方医院后就返回了朝鲜。王布群返回朝鲜后,被安排到一分部基地医院收发室,收发信件、电报等。从此,王布群就一直在收发室上班。
一分部基地医院就在临津江附近,他们住在地道里,大约半年时间,突然接到命令,基地医院被特务发现了,随时有被炸的可能,需要他们连夜转移。于是,他们连夜搬到了大山洞里,第二天基地医院连同村庄都被敌机夷为平地,从那以后,他们就长期驻扎在大山洞里。
朝鲜的冬天气温降至-30℃,天气极为寒冷,而他们住的大山洞比室外还冷,王布群的脚被冻烂了,就连每天的晨跑都参加不了。还有一次,睡到半夜的她难受得想吐,但一直吐不出来,后来才知道,是她住的地方空间太小,空气流通不畅,导致煤烟中毒。
当时的一分部基地医院的医疗条件比较差,缺少医护人员,在大山洞里,王布群也被安排干护理工作,每天给伤员送饭、喂饭,还给重伤员洗脸,大家对她的评价都比较好。
据王布群回忆,为了及时医治伤员,躲避敌人的轰炸,我军将大量伤员护送至国内东北地区,在吉林省图们、延边、汪清和敦化等地。据统计,仅延边就收治伤员5万余人,其中重伤员还被转移至长春和沈阳等地治疗。
回国后支援大西北到了兰州
1953年7月,王布群和丈夫燕志诚回国。回国后,他们首先来到了辽阳市,之后又去了抚顺市,当时被安排住在了抗日战争时日本人修建的房子里。因王布群有孕在身,便在家休息。1955年,王布群的丈夫转业被分配到抚顺石油二厂上班。1960年,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的号召,他们从东北来到了兰州。
王布群的大女儿燕莉说,母亲时常告诫他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要好好学习,踏实工作,做一个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有用的人。
采访结束时,王布群老人唱起了歌曲《英雄的阵地马良山》:
汹涌的临津江,滚滚流向南;
雄伟的马良山,站立在江边;
满山松林常年绿,悬崖陡壁高齐天;
像一个英雄的朝鲜人,日夜守卫在临津江湾。
马良山,马良山,美丽雄伟的马良山;
我们永远歌唱您,英雄阵地马良山……
王布群
1930年3月出生于江苏省睢宁县双沟鱼山村,中共党员,1951年3月入朝,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独立营一分部基地医院收发员,1953年7月回国。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滕效宏 文/图责任编辑:马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