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赛艇队长
策划:赛艇队长
责编:马戏团长
*快来星标我们
Follow us
各位读者朋友:因微信公众号推送机制的变革,没有星标的账号,很容易错过推送,所以如果你喜欢循迹晓讲的文章,请一定一定别忘记🌟星标“循迹晓讲” 。
设置星标步骤:1.点击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循迹晓讲】;2.到公众号首页,点击右上角【···】;3.设置星标,这样就不会错过我们的文章啦!
Follow us
自从俄乌战争爆发以来,前前后后有一些黄皮精神俄国人对奔赴乌克兰前线,参加俄军心向往之,为此不惜找黑中介托关系花30万卢布加入俄军,然后到前线执行最危险的任务挡枪子趟地雷去。别人加入俄军都是为了当雇佣兵挣钱,您这倒贴钱去,要是这样的人多一点那俄罗斯真就要越打越有钱了。
今天看都是黄皮精神俄国人想加入俄军,在古代则不然,有很多俄国人加入清军,还对清廷忠心耿耿,这群人被称为阿尔巴津人。今天就来聊聊这群人的历史。
◇ 图 为俄国巡回 画派 苏里科夫的代表作《 叶尔马克征服西伯利亚》
从17世纪开始,沙俄就一路往乌拉尔山以东扩张,到17世纪中期他们的扩张范围已经到了远东附近,1649年俄国的哈巴洛夫率领一支探险队打进中国东北境内,并占领了当地达斡尔人的城寨雅克萨,雅克萨是达斡尔酋长阿尔巴亚所建,因而又被称为阿尔巴津。俄国人占领雅克萨城没多久,清朝皇帝就派兵进行了清剿。1659年,清军收复雅克萨城,次年肃清黑龙江中下游的俄国残余势力。遗憾的是清军没有溯江而上,继续剿灭盘踞在黑龙江上游尼布楚地区的入侵者,这就给了俄国人卷土重来的机会。
◇ 图 为远东拓殖的俄国哥萨克向当地土著收购皮毛
1665年,俄国探险者聚集了几十个亡命徒再次占领了雅克萨。此时清朝正忙于镇压三藩之乱无暇他顾,这等边患被扔进了次要一级待办事项,致使俄国殖民势力迅速做大,“阿尔巴津人”也正式出现在各种文献中。这些阿尔巴津人都是土匪、流氓、恶棍出身,舍得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从事探险拓殖工作,在平时的军事纪律上自然也很难管束,时常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长官对此也丝毫不会纵容,往往是轻罪重罚,大刑伺候,一些犯了事的士兵害怕皮肉之苦,往往会投奔清朝,顺治和康熙两位皇帝欣然接受了这些俄国流亡者的效忠,自此阿尔巴津人开始成为清朝子民,这不仅让天朝上国的颜面有光,更能够利用他们来了解外部局势,他们称为清朝阵营中的第一批俄国人。
在这些俄国人的情报支援下,1683年从雅克萨出发的一股俄国部队被埋伏在此的清军逮个正着,30多人被俘虏,这场战斗清军是凭借人多优势才消灭了对手,俄国人的火绳枪和近身肉搏能力给清军带来了很大的伤亡。这些人也凭借自己强悍的战斗力打出了统战价值,在当俘虏后没有被杀,反而被编为一牛录并安排进镶黄旗,由早期投靠清朝的俄国人伍朗格进行管理。这些战俘享受和京城八旗同样的待遇,清廷还安排仆人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甚至还给他们分配妻子,当然了这些妻子肯定不能是什么良家妇女,找的都是大牢中的女犯。但这些比起在东北天寒地冻的环境,在京城简直是神仙般的生活。
◇ 图 为清军围困雅克萨城
不过这些人并没有在京城享受多久,俄国人卷土重来再次占领雅克萨,中俄战事再起。这些俄国人迅速被组织起来派往前线和前东家作战,1684年第一次雅克萨之战中,这些阿尔巴津人就提供了足够的情报,使得清军得以顺利收复雅克萨。1685年,俄军重返雅克萨故地,这一次俄军的准备十分充足,不仅人数达到了800人,甚至在很短的时间里,他们就修筑了设施完备的防御工事,康熙帝又一次命令大军远征。
由于清军缺少攻城装备,很难对俄国堡垒造成重创,因而只能采取围而不攻的办法逼对方弹尽粮绝,果然俄国人因为缺衣少穿很快就陷入绝境,就在这时这群阿尔巴津人及时出现在城下,劝说守城俄军尽快投降,清军不但优待俘虏还给自己发老婆,如此劝告让雅克萨的俄国守军士气迅速崩溃,纷纷走出营门束手就擒,于是清军再次收复雅克萨并和沙俄代表签署了《尼布楚条约》。
◇ 图 为 《尼布楚条约》拉丁文原件影印件(俄方保存本)
这些新投降的俄国人,清政府同样采取了优待政策,一个没杀都把他们编进了八旗序列,这些阿尔巴津人普遍信仰东正教,清政府就把北京城一座废弃的关帝庙分给俄国人当教堂,准许他们主持教会活动,如今这间教堂已经不复存在,原址已经改成俄罗斯大使馆。这些阿尔巴津人基本构成了中国第一批东正教徒。清政府除了安排他们当兵外,还把他们中一些识文断字的安排在理藩院中担任翻译,教授满洲官员俄语,联系中俄两国通商事务。在两国签署《尼布楚条约》和《恰克图条约》过程中,清廷就找的这些阿尔巴津人当翻译。
无论是《尼布楚条约》还是后来的《恰克图条约》,双方都规定了一国民众逃亡越境,另一国有遣返的义务,可实际上双方谁也没拿这项义务当回事。在雍正乾隆年间都有大量的俄国人逃到清朝境内,这些人也随之被编入八旗,但没给他们上北京户口,而是发往广东、福建等地当兵。这些士兵远离家乡,不适应当地炎热的气候,再次出现逃亡的行为,在清朝旗人逃亡可是重罪,只要被清廷抓到了一律法办。
◇ 图 为 18 74年 北京,阿尔巴津儿童
其中最有名的是乾隆四十年逃亡的一对阿尔巴津人父子,二人从广州满城逃离,准备坐船偷渡到欧洲,但是由于相貌特殊,父子两人刚溜出城不久,就被官兵抓获,此事被上交给广州将军永玮处理,永玮认为一旦对他们宽容,未来则会有更多人效仿,于是将他们父子二人斩首示众。
◇ 图 为19世纪 阿尔巴津后裔参加东正教礼拜仪式
相比之下,早期编入八旗的阿尔巴津人因为待遇优厚,汉化的程度更深,早就“只知有皇帝而不知有沙皇”,不少人还抛弃了东正教信仰皈依了其他宗教,等到几代人过后这些阿尔巴津人除了还有点白人特征以外和其他中国人没什么区别。到了19世纪,由于俄国再一次准备在远东扩张,这一次他们计划发展些清朝间谍,生活在北京的阿尔巴津人自然成为他们优先发展的对象。不过效果很差,这些阿尔巴津人已经繁衍了几代,和彻底融入中国文化,这时候再想联系已经晚了,即便有愿意为俄国服务的,也是因为家里穷贪图金钱所致,和忠于沙皇没什么关系。
◇ 图 为 1874年 北京,阿尔巴津男青年
在两次鸦片战争过后,随着外国人地位在中国的飞速上升,俄国在对华渗透上投入了大笔资金,再次对阿尔巴津人展开渗透工作。此时的中国由于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洋人已经是惹不起的人上人,那些给洋人办事、信洋教的人也都高人一等,如此一来倒是吸引了不少阿尔巴津人重新对俄国人示好。
◇ 图 为1900年,阿尔巴津人后裔家族在天津合影
不过他们绝大部分都是为了高人一等的地位和特权,并不是和俄国有民族感情。到了义和团运动前后,针对阿尔巴津人的未来,俄国内部进行了大讨论。最终,驻华军事代表沃加克就说:“我们对他们(阿尔巴津人)没有任何好感,因为在他们身上已经没有任何俄国人的痕迹了,甚至对本民族也没有一丝的热爱。”这番话基本敲定了阿尔巴津人没有任何渗透价值,自此俄国再也没想过策反他们的事情。
阿尔巴津人虽然有俄国人血统,但他们在立场上并不偏袒俄方,在那个没有民族国家理论的时代,他们的所作所为表现的极为现实,谁对自己更好自己就对谁效忠,这一基本原则也决定了他们最后被中国同化的命运。看看阿尔巴津人再看看那些主动甚至倒贴钱加入俄军的人,实在是太可悲了。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配图源于网络,若有侵权,后台联系删除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