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53|回复: 0

杜牧:不止多情才子,更是文武兼备的晚唐实干家

[复制链接]

293

主题

1

回帖

882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882
发表于 2025-3-20 05:39: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他二十出头便高瞻远瞩,撰写出宏壮巨丽、震铄天下的政论奇文,以数百字讽谏晚唐帝王,深刻揭示朝代更替的历史教训。
他不但好读兵书,还注释《孙子兵法》,更撰写多篇文章分析当代兵事,献计献策,助力朝廷大败叛军。其作品被大段载入史书巨著《资治通鉴》,成为唐代诗人中独一无二的存在。
他热爱生活,所创作的诗歌皆发自肺腑,或自然成趣,或清丽俊朗,或豪迈奔放,宋人譬喻其诗为“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
他是政治家,是军事家,是家喻户晓的诗人,他就是文武兼备的杜牧。
为了与杜甫——“老杜”相区别,后人亲切地称杜牧为“小杜”。
世家少年  经世致用
“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杜牧出身名门世家。10岁之前,他在家宴席间听到的是国家大事,在藏书阁里看的是史籍兵书。杜牧的祖父杜佑是三朝宰相,他所作的200卷《通典》,也是杜牧的启蒙读物之一。
这部被杜牧称作“家集”的皇皇巨著,实则为历代典章制度专史的开山之作,首次将政治、经济、边防、礼乐、法制等治国方略做了系统性梳理,探究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所以,杜牧不但少小有奇志,而且眼界高,认识世界深刻。
10岁以后,祖父、父亲先后去世,家庭经济情况陡降,杜牧居无定所,过着“食野蒿藿,寒无夜烛”的生活,但仍秉持经世致用的理念,悉心钻研经史书籍。
以史为鉴 王佐之才
博古通今的深厚学识,赋予杜牧深邃的历史洞察力和独到的政治见解。
比起同年龄段的人,杜牧要成熟许多,他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20出头便写下:“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寥寥数语,指陈利病,以阿房宫的兴衰为线索,精炼而富有气势地讲明了历代王朝覆灭的根本原因。
时人扬眉抵掌共读《阿房宫赋》,就连太学博士吴武陵也对其大加赞赏,拿着赋文推荐杜牧做新科状元,称赞杜牧有王佐之才。
还有杜牧入仕之前所作的《感怀诗一首》,“荡荡乾坤大,曈曈日月明。叱起文武业,可以豁洪溟”,他虽年轻,却见解深刻,欲凭借文治武功扭转危局,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他字里行间透露的坚定信念和豪迈气概,相较于那些吟风弄月、感叹末世的诗词篇章,彰显出一种非凡的勇气和担当,远非晚唐其他文人所能及。
阿房宫赋(节选)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感怀诗一首(节选)
荡荡乾坤大,曈曈日月明。
叱起文武业,可以豁洪溟。
安得封域内,长有扈苗征。
七十里百里,彼亦何尝争。
往往念所至,得醉愁苏醒。
韬舌辱壮心,叫阍无助声。
聊书感怀韵,焚之遗贾生。
十年幕府 寄情扬州
遗憾的是,杜牧心中虽描绘着治国安邦的宏伟蓝图,面对的现实却是另一番光景。他因多次直言进谏而触怒权贵,虽有“两枝仙桂一时芳”,进士制举双双及第的光明开局,往后的仕途却相对坎坷。
杜牧高中进士后的十年间,大部分时间都在各地的藩镇使府中担任幕僚,历经着“十年为幕府吏”的漂泊生涯。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背后是杜牧在繁华与落寞之间的无奈与挣扎。除却个人前途,杜牧还有患眼疾的弟弟杜𫖮要照顾。他一面为生计奔波,一面四处求医,那些外表的风流倜傥,实则只是他丰富内心世界和艰难生活经历的点缀。
事实上,同一时期,杜牧还曾在牛僧孺幕中撰写了《罪言》,论述应对藩镇割据的策略;作《原十六卫》,提出对唐代军事制度改革的见解;又写军事论文《守论》,分析用兵之道与守城之策。这些文章均针对晚唐统治的种种弊病,切中要害,言辞犀利,连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时也特意择要采录,以资后世借鉴。
真正的理想绝不会轻易放弃,在声色犬马的表象下,实则深藏着杜牧面对现实的百般无奈和百折不挠。
《赠别二首 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壮志难酬 仍梦补天
十多年蹉跎,杜牧终究靠才学被提拔回长安供职,却又因与牛僧孺亲近,被李德裕视为牛党,遭受排挤,出为黄州刺史。此后数年他又辗转于多地,做了7年刺史。
身处地方,远离权力中心,但杜牧始终以王佐之才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政兴利除弊关心百姓,作诗也愈发注重对国家及历史的深刻反思。
杜牧的咏史诗向来享有盛誉,他认为“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项羽若是接受胜败乃兵家常事,没有在乌江自刎,或许仍能重整霸业;他认为“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南朝陈后主因政治昏聩,沉溺于靡靡之音而导致亡国;他认为“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之战的胜利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他运用“翻案法”,巧妙地将翻转性议论融入诗中,让沉寂的历史在文字中“死中求活”,焕发出新的生机。怀古咏史诗在杜牧笔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被誉为“二十八字史论”,可谓言简意赅、意蕴深远。
“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杜牧从未放弃过补天之梦,当听闻泽潞镇爆发叛乱,他不为私人恩怨所累,抛开党争与成见,多次上书,终于以肺腑之言说动李德裕,为朝廷用兵献策,得以在抗击叛军中发挥重要作用。
不惧流言,不畏强权,杜牧将崇高的理想付诸实践,或许是最伟大的浪漫主义。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删焚诗稿 自述平生
白云苍狗,兜兜转转再返长安时,杜牧已年近50。至亲的弟弟刚刚去世,东奔西走、仆仆风尘的杜牧也预感到生命终点的逼近。
为家国安宁求索了一生的杜牧,开始反思自我,规划后事。他写好自述平生的墓志铭后,着手整理自己的文章,并进行筛选,最终将大部分作品付之一炬,仅保留了十之二三。读到这里,读者肯定无比惋惜,那么多精金美玉般的美好诗文,都看不到了……不过,请稍安勿躁。杜牧的外甥裴延翰,保存了相当一部分舅舅焚毁的诗文。李商隐说:“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杜牧想让人记住的,不是多情才子的形象,而是经邦济世的干才。
后来,裴延翰将自己收藏的杜牧作品编次成《樊川文集》,不仅收录了杜牧旨在经世致用、安邦定国的深刻言论,也有那些风情旖旎的文章,让我们得以窥见他在乱世中展现出的卓尔不群的文人风骨。
杜牧曾言“某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旨在追求高远卓绝,独辟诗歌新的境界。如今看来,他确乎在“气弱格卑”的晚唐做到了别成一家。谷曙光在节目中指出:“杜牧像是在晚唐的满天霞光中,突然海市蜃楼一般地闪现了盛唐的光辉。”杜牧的诗,当得起“雄姿英发”四字评语。
这其中有杜牧用心为之的努力,更是诗如其人,因其“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的直率品性所致。外国学者称其为“迟来的李白”,后世称其为“小杜”,而他的政治智慧与军事才能却远超李白、杜甫这两位声名赫赫的前辈。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我们不但应知道一位流连风月的才子杜牧,还须了解一位济时拯世、以天下为己任的学者杜牧、能吏杜牧。在唐代大诗人中,真正有治国才干的,杜牧算一个。杜牧并非谁的影子,而是一位文武兼备的实干家,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他为暮霭沉沉的晚唐投下了最后一抹理想的光辉。
戳视频,了解杜牧另外一重身份↓↓
(责任编辑:张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币圈社区

GMT+8, 2025-4-10 18:10 , Processed in 0.10137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forum.gao.gs

© 2021-2024 币圈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