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89|回复: 0

林罗刘是怎么协作的?

[复制链接]

1

主题

0

回帖

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
发表于 2025-3-7 15: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北大决战期间,东总给中央的电报基本都署名:林罗刘。一个司令、一个政委、一个参谋长,这既反映了他们的指挥位置,也说明了他们紧密的协作关系。我们知道,三角形是一个最稳定的结构。这个结构放在领导团队上,如果磨合得好,就很容易造成一支梦幻团队。所谓“铁三角”嘛,其标志之一,就是高效。林罗刘的运转效率是很高效的,就以发电报为例好了。那时候打仗,电报是命令传输的主渠道。东总的一般流程是:电报通常由101本人起草,他其实不动笔,只是口授,事先在脑子里想好,字斟句酌,然后就把秘书找来,做记录。因此,101对笔头功夫要求高,对笔的质量要求也高。有一次,他拿过秘书的笔要在记录稿上改两个字,笔很难用,一戳就是一个窟窿。101面露不悦,说:当兵的还要有一支好枪嘛!当秘书的怎么没有一支好笔呢?秘书拿着记录稿,接着就要去找罗荣桓、刘亚楼画圈。他俩如果有修改意见,秘书就再拿回去给101看;如果没有意见,那电报就直接发出。不需要再另走一个形式,非要101签发不可。这说明东总的决策链条是非常短的,一件事情,不需要转来转去。战争之中,也不允许你转来转去。
1.webp

电影《大决战》截图东总的发电流程,是曾任101秘书的谭云鹤同志回忆的。他说就他个人观察,林罗刘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和谐的。一个和谐团队的建立,首先离不开对主帅的支持。既要有一个合格的主心骨,大家也要撑这个主心骨。主心骨要是折了,那团队指定得散。有一次,刘亚楼的主心骨差点就折了。这件事,恐怕很多人都听说过。101不是长期失眠吗,有次他从书里看到一个药方,没经过医生,直接就让警卫员抓药熬来喝了。喝了就休克了。刘亚楼听闻后赶紧跑过来,一来就哭了。还好后来人给抢救过来了。之前我以为这个故事是传言,不过在谭云鹤同志的书里得到了验证。罗荣桓元帅同样也是撑101的。人们都说他是“政工元帅”,其实他是能打仗的。到东北之前,罗帅在山东挑担子,同时担任了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15师政委兼代师长。山东那么重要的地方,他能党政一把抓。虽然115师是101的老班底,但他毕竟因受伤脱离部队七年了,到东北时是一个“光杆司令”。罗帅带着山东六万人闯关东,相当于又把部队交到101手上。罗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高风亮节。他曾经对东野的作战处长苏静将军说,我在山东将近七年,对军事指挥已经比较熟悉,搞起来也很有兴趣:但现在组织上要求我给林总当副政委,我就要尽力保证他顺畅指挥。林罗刘配合得好,还有一点重要原因,他们彼此都是老相识。不要小看老相识这一点,搭建一个团队,有熟人就意味着不需要跑磨合,马上就可以上高速。
罗帅和101在东北之前,有过两次共事,最早30年代初在红四军,101当军长。那时他已经表现出极强的个性,跟几任党代表都处不好。主席选来选去,选中了一个罗荣桓。
他们那回共事时出过一次意外事件。某次战斗后,红四军的指挥部大意了,被敌军杀了个回马枪,结果留在后方的伤员不幸被俘。这件事发生后,101没有吭声,是罗荣桓主动承担了责任,不光做了检讨,他还被免去了书记职务。
罗帅不争功,却能背锅,这样宽厚的人是很少有的。如果这样的人都团结不了,那还有谁能团结得了呢?
1947年5月,罗荣桓从苏联治病回东北,到指挥部看101。101就不让罗帅走了,留下来跟我一起吧。为此事101立刻给主席发电报,口气相当直接:
昨日已见到罗荣桓同志,我主张他在前方同我一起工作,他也同意。


101是一个信任成本很高的人,所以他不怎么讲究“五湖四海”,爱跟老相识合作。


刘亚楼也是老相识,起步就在101麾下的红一军团,20岁出头当营长。30年代末,刘亚楼在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擦皮鞋”,101也在苏联治病,他们还一起照相。


不过刘亚楼当东野参谋长不是101推荐的,是罗荣桓推荐的。苏联出兵之后,刘亚楼随苏军来到大连,当时罗荣桓也在那里,看中了他。


参谋工作是比较杂的,搞得好可以是运筹帷幄的军事家,搞不好就是收收发发的传达室。


刘亚楼最反对参谋做成收收发发。他很能干,做事情雷厉风行,能迅速抓住要害。比如下面来要资源,他合理的就给,不合理的就不给,从不说什么“研究研究”。


101曾给主席发电报,说在东北缺地图,没有地图看。刘亚楼当了参谋长,把指挥部搞得有声有色,要通讯有通讯,要地图有地图。


有了地图,101每天就倒坐在木椅子上,双肘伏在椅背上,看着军用地图,一看就是半天。罗荣桓笑称这是:


林总的重点主义。


2.webp

电影《大决战》截图

其他事情呢,什么后勤补给、新兵训练,乃至于军工生产的大小事,全都由罗帅管起来。


一个团队最好的状态,就是有人谋大事、抓重点,去举重若轻;也有人抓管理、抓细节,去举轻若重。罗帅就是那个举轻若重的人,若没有他,101哪会有专心看地图的福报。


101军事上强,但要说用人和管人,他不如罗帅的功夫。罗帅是很舍得在人事上面花功夫的。他们两人在这一点上,差别极大。


在锦州战役结束后,八纵的邱政委来到总部汇报。邱政委青年时见过101,但面对面讲话还是第一次,事前还有点小激动。可101与他见面时不冷不热,简单夸了下任务完成得不错,然后就讲:


等一会到罗政委那里去,他会多同你说几句的。


101可能是着急回去看地图吧。他可以这样,但政委不行。


众所周知,谈心谈话是政委的主要工作方式之一。谈心谈话目的是摸清人,以便于用好人。通过用人,就可以管事。


东北的军工生产搞得好,可以支援全国战场,罗帅就是用了何长工、伍修权两个知识分子来搞。罗帅对干部很了解,交代分工也很细致,他跟何长工说,家里的事让伍修权同志多管一些:


你就在外面跑跑跳跳。


这是罗帅的谈话风格,让人觉得很亲切温和,跟101的冷峻截然不同。


东总三人组,一个深沉、一个宽厚、一个活泼,就像西天取经组,性格上是互补的。


互补很重要。在东总的作战室里,精神高度紧张。这时候只要胜利的战报一来,刘亚楼就会大喊“好,打得好”,给严肃紧张的气氛中,瞬间注入了活泼。


当然,要享受互补带来的好处,就不能不承担互补形成的冲突。

刘亚楼活泼外向,但嗓门也大,人送外号“霹雳火” “雷公嘴”。101有时会嫌他咋咋呼呼。据苏静将军回忆,一天101正在屋里看地图,特地叮嘱苏静说:
不要让刘亚楼进来。
大家记得,电影《大决战》中的另一个名场面。有支部队丢了阵地没报告,气得101要刘亚楼马上去“处理”一下,被罗帅拦下来了,他说还是他去。
罗帅为什么拦下刘亚楼?据《罗荣桓传》的记载,他当时还说了一句话,“你那个急性子,会同人家吵起来的”。显然,罗帅也知道刘亚楼“雷公嘴”的厉害。
刘亚楼像一把尖刀,适合搞突破、打冲锋。平津战役的时候,101就放手让刘亚楼攻天津。刘亚楼许诺30个小时拿下,结果只用29小时,还有一个小时可以擦皮鞋。
他们对彼此的风格都很清楚,懂得用其长板,避其短板。
3.webp

图为林罗刘在前线研究地图。
团队协作中,成员的个性差异不是问题,最关键的一条,是要在大的问题上,观点要能达成一致,否则不光走不到一起,还要扯皮、还要分裂。
什么是大问题呢?在战争中,战略抉择就是大问题。东北的成功,就是若干次战略抉择的成功。
1946年5月,我军从四平撤退之后,还要不要守长春,成为下一步走向的焦点。主席从全局尤其是跟国民党谈判的角度考虑,要求东北局立即布置守长春。
但东北局存在分歧,有的同志主张守,101等人主张撤。罗荣桓当时正在外地养病,听到消息匆匆来到长春,又撑了101一把。他说,长春、吉林都是大城市,防线又宽,现在部队打得很疲劳:
我赞成撤出长春,一直退到松花江以北。
面对分歧时,能坦然说出自己的想法,表态坚决果断、毫不含糊,这是罗帅非常值得尊敬的地方。团队中有这样一个人存在,有一个巨大好处,就是在主帅出现战略上的犹豫时,他能起到推动战略、凝聚共识的作用。
锦州之战,101就一直有犹豫,到最后外围作战都展开了,突然接到敌人在葫芦岛增兵的情报,“准备了一桌饭,来了两桌客人”,又动摇了,想回头打长春。101把这个想法电报给主席,主席在西柏坡勃然大怒。
罗荣桓一般是不干涉101指挥的,但这显然是不一般的情况。他拉着刘亚楼走到101房间,话说得非常委婉:
是不是打锦州的决心,还是不要轻易变动得好?
话虽委婉,观点却是明确的。罗荣桓开腔,刘亚楼帮腔,101没有别的话说,三人组一致通过。
他们当即决定另给中央起草一封电报,表明攻锦州的决心。这是一封没走常规流程的电报。三人挤在一间小屋子里,由罗荣桓执笔,你一句、我一句,最后署名依然是:
林罗刘。
多少年以后,但凡说到解放战争史,这个署名的含金量必然还会上升。


参考资料:罗荣桓传,当代中国出版社我的回忆,作家出版社刘亚楼与高层人物,人民出版社开国将军轶事,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第四野战军战史,解放军出版社决战:东北解放战争1945-1948,上海人民出版社

关注这个传达室更容易看到我的推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币圈社区

GMT+8, 2025-4-12 16:38 , Processed in 0.10772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forum.gao.gs

© 2021-2024 币圈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