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量科网3月7日消息,加拿大渥太华大学(University of Ottawa)、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NRC)和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光科学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Light)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利用人工智能和自适应光学技术解决了超安全的远距离量子通信中的两大挑战。研究团队合作开发了一种名为TAROQQO的人工智能湍流预测工具和一种用于校正量子通道湍流的高速自适应光学系统:前者可提前12小时准确预测湍流强度,提供精确到一分钟的时间分辨率,还可通过湍流模拟帮助优化量子网络部署策略;后者可实时纠正失真,快速恢复量子通道的安全性并实现高维量子信息传输。上述突破对下一代地对卫星、水下和自由空间量子通信以及全球规模量子网络的部署至关重要,为自由空间量子通信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韩国首尔国立大学研究团队开发出新型二维半导体合成技术
据《自然》杂志3月7日消息,韩国首尔国立大学(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研究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创新的二维半导体合成技术,实现了在多种基板上直接生长晶圆尺度的单晶二维半导体。研究团队采用了全新的增长方法,引入石墨烯、六边形氮化硼等二维材料作为模板,引导TMD(过渡金属二硫化物)晶体对齐,从而在任何基材上合成完美的单晶TMD薄膜。这项技术使得单晶TMD能够在400°C下的低温生长,且与现有的半导体制造工艺兼容,展现出巨大的工业潜力。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
美国和瑞典联合团队开发出基于片上微梳的光学原子钟技术,推动GPS精度提升千倍
据cnBeta网3月6日消息,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和瑞典查默斯理工大学(Char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联合研究团队开发出基于片上微梳(microcombs)的光学原子钟技术。该技术的核心是一种称为微梳的小型芯片设备,可以生成一系列均匀分布的光频率,充当原子钟光学信号与用于计数原子钟震荡的射频之间的桥梁。同时,微梳的微小尺寸使原子钟系统在保持超高精度的同时体积显著缩小,大大提高了光学原子钟的实用性和可获得性,有望推动全球定位系统的精度提高1000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光子学》(Nature Photonics)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