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32|回复: 0

宋神宗集采元宵花灯灵魂砍价,苏东坡都惊呆了

[复制链接]

8

主题

0

回帖

24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4
发表于 2025-1-20 09: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众所周知,我的主业是读宋史,一般来说,我用这样的话作为开头,就是要单纯地讲一个宋代的历史小故事。北宋熙宁二年,轰轰烈烈的熙宁变法拉开了帷幕,尽管新法刚一出台就遭到了很大的阻力,但是意气风发的宋神宗毫不畏惧,“顶着压力上”,这是他最大的风格。到了当年十二月,宋神宗为了表示自己实施新法卓有成效,决定第二年元宵节在宫中搞一个盛大的灯会,以壮声势。宫中没有专门制作花灯的匠人,按照往年的惯例,元宵花灯所需数量并不大,都是在命令内东门的杂物务临时在开封购买。但是这一次,踌躇满志的宋神宗一开口就要了四千多盏,而且点名要求要用材更考究、制作更精良的浙灯。开封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什么匠人都有,自然不用专门派人去江南购买,只需要在开封的灯具作坊下订单就行,什么材料都是齐全的。很快,负责采购的宦官就把价格报上来了,宋神宗二十出头的一个小伙子,长在深宫,从来没有参与过这种采购活动,但是凭直觉就知道,这个价格肯定是有水分的。于是,他大手一挥,给了一个批复:“减价收买。”意思就是,东西可以买,但是价格贵了,少给点钱。宋神宗满以为自己的这一招灵魂砍价会赢得满堂喝彩,大臣们都会觉得他虽然年纪轻轻,但是知道省着用钱,是一个会过日子的皇帝。结果苏东坡看到宋神宗的这道批复之后,“惊愕不信,咨嗟累日”,意思是整个人都惊呆了,连着叹息了好几天。随后,苏东坡给宋神宗上了一道奏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第一,一次性买四千多盏花灯是好事,在当下可以刺激消费,也能让制作花灯的匠人挣点钱。但是你上去咔嚓给人砍一大刀就说不过去了,制作花灯的匠人本来就不是大富大贵之家,靠这个手艺勉强维持生活而已,平时都靠借钱过日子,现在快过年了就等着领一点工钱还清利息置办年货,这一刀下去,多少匠人的欢喜就要打折扣。【卖灯之民,例非豪民,举债出息,蓄之弥年,衣食之计,望此旬日。】第二,打折扣还是好的,你觉得报价高是匠人不诚实,想在你这里捞一大笔钱,但是你有没有想过,给你报价的可能不是最终端的匠人,而是你的官员呢?你这边一砍价,官员们很有可能并不会减少自己的回扣,而是拼命压匠人的工钱,到时候吃亏的还是最底层的匠人。匠人没有办法,还不是只有减少利润甚至是亏钱来做花灯,毕竟官员们有令牌在手,多的是办法逼迫他们完工。【拘收督迫之严。】第三,你身为皇帝,为民父母,你比百姓有钱,这种时候应该做的是加价购买,相当于给他们发一个过年红包。你现在灵魂一刀,就是要跟小民争利,让他们的生活雪上加霜。【陛下为民父母,惟可添价贵买,岂可减价贱酬?】并且,你为了保证自己的供货,还不让百姓以他们的正常价格私卖花灯,这是要把他们的利润一网打尽的行为啊。【见已尽数拘收,禁止私卖,以须上令。】第四,我知道这些花灯并不是你想要,而是要哄太后开心,表达自己的孝心(当然,这是给神宗面子的说法),你现在拼命砍价,其实内心就觉得这些灯不值这么多钱,也就是没什么大用。既然没什么用,那你不如不买这么多,意思一下就行了,既节约钱又不扰民,两全其美。【如知其无用,何必更索?恶其厚费,则如勿买?】总而言之,苏东坡的意思就是,该砍的不砍,不该砍的瞎砍,到头来吃亏的还是老百姓。尽管苏轼这篇奏折写得如此直白,但好在宋神宗还是听取了他的建议,随后取消了这道采购诏令,也算是“改过不吝,从善如流”了。注:本奏折成稿时间,赵汝愚编撰《宋朝诸臣奏议》记录为熙宁二年十二月,《全宋文》记载为熙宁四年元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