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早期的纪律性教育逐渐让位于叛逆的个性,他的成绩开始下滑。另外,他因外貌吸引了许多女孩的注意,最终与一位阿拉维派女孩相爱(圣战分子视之为异教徒)。两家人都拒绝了这段恋情,这可能加深了家庭内部的裂痕,尤其是在艾哈迈德试图寻找自己个性认同的时期,或许促使他更加关注社会中的宗派分歧。
艾哈迈德在第一次接受西方媒体《前线》采访时表示,和他那一代的大多数人一样,2001年发生的9·11事件及其后果对他影响极大。怀着对发动9·11事件的恐怖分子的“钦佩”,他开始参加大马士革边缘郊区的秘密布道和小组讨论,这是他生活中出现圣战主义的最初迹象。
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这让艾哈迈德有机会证明自己与本·拉登是同一类人。他放弃了大学教育,留起胡子,换上长袍,说话方式也开始模仿本·拉登,这也是他与父亲区分开来的机会。老沙雷更喜欢回忆自己在伊拉克的经历,那也是世俗化的伊拉克的黄金年代。
艾哈迈德无视父亲毕生倡导的泛阿拉伯主义,对抗他认为是思想上失败的宗派主义和民族主义。他发展了一种简单的意识形态,以宗教为本位,能够在战时动员圣战分子和其他叛乱分子。
艾哈迈德的想法反映在行动上——前往伊拉克帮助抵御美军入侵,加入了大城市摩苏尔的一个团体。2004年,阿布·穆萨布·扎卡维(Abu Musab al-Zarqawi)建立伊拉克“基地”组织(后来成为“伊斯兰国”),艾哈迈德随即加入。
在伊拉克,艾哈迈德屡屡获得晋升。2006年,他在路边放置炸弹时被捕,在美国的布卡营等多处监狱服刑5年。在这期间,他与包括阿布·巴克尔·巴格达迪(Abu Bakr al-Baghdadi)和阿布·穆斯林·图尔克马尼(Abu Muslim al-Turkmani)等在内的伊拉克圣战分子建立了密切的关系,这些人后来成为“伊斯兰国”的主要指挥官和领导人。
到2011年获释时,艾哈迈德·沙雷已成为阿布·穆罕默德·朱拉尼(Abu Mohammed al-Julani),这个化名来源于他的家族起源戈兰高地(Jawlan),他也成为了一位小组领导者。
同年,叙利亚内战爆发,叙利亚裔美国记者哈桑·哈桑(Hassan Hassan)指出,朱拉尼与阿布·穆斯林·图尔克马尼重新取得了联系,后者后来成为“伊斯兰国”组织统治下的尼尼微省省长,是少数知道朱拉尼叙利亚血统的人之一。他们一起回顾了此前在狱中关于叙利亚圣战可能性的讨论,朱拉尼以此为基础,起草了一份将“伊斯兰国”组织影响力扩大到叙利亚的全面方案。图尔克马尼亲自将该计划提交给了“伊斯兰国”头目巴格达迪。巴格达迪不仅批准了该计划,还与朱拉尼会面,确定了行动框架。
当地时间2024年12月1日,叙利亚反对派武装攻入阿勒颇。 视觉中国 图
2011年8月,朱拉尼带着6个人和每月5万美元的资金支援返回叙利亚,在几个月内使用极端暴力的方法建立了“基地”组织在叙利亚的分支:“努斯拉阵线”。在朱拉尼的领导下,“努斯拉阵线”迅速崛起,将军事实力与先进的宣传机器相结合,主要针对正规军基地发起自杀式行动,被多个国家列入恐怖组织名单。
2013年,朱拉尼与巴格达迪发生分歧,拒绝将“努斯拉阵线”与“伊斯兰国”合并,以免失去自主权而成为巴格达迪的附庸。不过,这似乎并不能阻止“努斯拉阵线”的成员在他们控制的地区推行伊斯兰教法。英国广播公司(BBC)指出,2015年6月,他们在叙利亚西北部伊德利卜省的一个村庄屠杀了20名德鲁兹族平民,这些人此前因为被他们强迫改信伊斯兰教逊尼派原教旨主义而奋起反抗。这就是朱拉尼的阴暗面,华盛顿为他开出了价格,悬赏1000万美元捉拿他。 去极端化
“伊斯兰国”和“努斯拉阵线”分别在伊拉克和叙利亚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战略。“伊斯兰国”的顽固意识形态与后者的战略实用主义相冲突。“伊斯兰国”不断树敌,而“努斯拉阵线”则想交朋友。
“努斯拉阵线”与其他叙利亚反叛组织建立了联盟网络。澳大利亚智库洛伊国际政策研究所(Lowy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Policy)指出,他们在 “征服军”(Jaysh al-Fatah)联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这些联盟,“努斯拉阵线”被纳入更广泛的支持网络,包括来自卡塔尔、沙特阿拉伯和土耳其的支持。他们甚至还对少数族裔和西方国家这两个“基地”组织的主要袭击对象做出安抚姿态。在2015年接受半岛电视台采访时,朱拉尼向西方保证,他们不是目标。他还保证说,什叶派甚至什叶派政权的支持者只要悔过自新,就会像兄弟一样受到欢迎。这并不表明他们的态度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而是表明他们意识到柔和的信息传递将有助于生存前景。
朱拉尼与其他激进组织的分歧早有苗头。早在2012年,在他的允许下,“努斯拉阵线”就首次接受了媒体采访。虽然高层人物拒绝出面,但该组织同意让一名21岁的叙利亚成员回答《时代》周刊记者的问题。“我们只是追随和服从宗教的人,”这个年轻人告诉记者,“我是一名圣战者,但不是‘基地’组织。圣战不是‘基地’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