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利钦为什么要解散苏联,当苏联总统不好吗?
1991年12月21日,在白俄罗斯的别洛韦日森林里,叶利钦与乌克兰和白俄罗斯领导人低声交谈,签署了一份注定写入历史的文件。这个协议宣布苏联解体,标志着这个曾经的超级大国从此走向终结。
彼时,叶利钦刚刚当选俄罗斯联邦总统,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依然试图挽救局势。
然而,不到一周后,叶利钦提前接管了克里姆林宫,毫不客气地占据了戈尔巴乔夫的办公室。
这是偶然的历史事件,还是必然的权力游戏?叶利钦的举动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一场从盟友到对手的权力争斗
要说叶利钦为什么最终搞垮苏联,就得从他和戈尔巴乔夫的恩怨说起。时间回到1985年4月,时任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委书记的叶利钦接到莫斯科的电话,被调到中央任职。那时的他,完全是戈尔巴乔夫的忠实支持者。
为了展现改革决心,他在上任后对莫斯科市委进行了一场大换血,换掉了23个区委书记中的33人。他甚至公开排队买粮,混在人群中挤公交,塑造自己反特权的形象。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的裂痕逐渐显现。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渐进式改革”让叶利钦感到失望。他在1987年的一次高层会议上公开指责:“苏联用了70年的时间却连老百姓的温饱问题都没解决。”戈尔巴乔夫当时面色铁青,很快让叶利钦“靠边站”,免去了他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的职务。这一举动激怒了叶利钦,他开始彻底站到改革的激进一边,成为戈尔巴乔夫的政治对手。
在这个背景下,叶利钦当选为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并在1991年6月成为俄罗斯联邦首任总统。此时,戈尔巴乔夫仍是苏联总统,但苏联体制的裂痕已经越来越大。叶利钦手握俄罗斯这个苏联最大的加盟共和国,明显不愿再受苏联中央的约束。
苏联经济的崩溃
苏联解体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经济问题。西方曾对苏联的计划经济有过评价,认为这种体制是“注定失败的”。但根据美国经济学教授大卫·科兹的研究,苏联的经济并非因为体制本身不可行而崩溃。事实上,从1928年到1975年,苏联的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例如,1928年至1940年年均增长率为5.8%,1950年至1975年仍然高于美国的增长率。
真正的问题出现在1975年之后。技术进步放缓、增长速度减慢,经济内部的矛盾开始凸显。然而,即便如此,苏联的经济并未出现大幅度衰退,直到叶利钦以俄罗斯联邦的名义中断了对中央政府的财政支持。
1990年,苏联的经济陷入混乱状态,1991年彻底崩溃。科兹的研究指出,苏联计划经济的解体更多是政治力量而非经济体制本身导致的,而叶利钦无疑是最大的推手之一。
从改革者到分裂者
1991年是苏联的分水岭。这一年3月,苏联举行了一次全民公投,结果显示超过76%的选民希望保留苏联。然而,这样的民意并未改变叶利钦的计划。在他看来,维持苏联就意味着维持戈尔巴乔夫的权力,而他真正想要的是完全掌控自己的舞台。
同年8月,苏共保守派发动“8·19政变”,企图通过武力挽救苏联。戈尔巴乔夫被软禁在克里米亚别墅,而叶利钦则以俄罗斯总统的身份站在莫斯科街头的坦克上发表演讲,谴责政变是对民主的威胁。尽管政变失败,苏共却元气大伤,民众对中央的信任降至冰点。这让叶利钦获得了绝佳的机会。
12月,叶利钦在没有通知戈尔巴乔夫的情况下,与乌克兰和白俄罗斯领导人签署了《别洛韦日协议》,宣布苏联正式解体。他在协议中指出,苏联的存在“已不符合现实”,并强调俄罗斯需要独立主导自己的发展道路。戈尔巴乔夫直到后来才得知这一消息,面对既成事实,他只能无奈接受。
休克疗法与经济冲击
苏联解体后,叶利钦的目标是将俄罗斯迅速推向市场化。然而,他采用的“休克疗法”政策却让俄罗斯经济遭受重创。从1992年起,物价飞涨,卢布贬值,大量国有企业被以极低的价格私有化,最终落入少数寡头手中。数据显示,整个1990年代,俄罗斯的GDP下降了近50%,而寡头们的财富却以惊人的速度积累。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我国的改革路径。从农村经济改革开始,我国通过“渐进式改革”,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制和市场化进程,避免了像苏联那样的大规模社会震荡。这种以稳定为基础的改革经验,为世界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叶利钦的个人遗产
叶利钦的政治生涯充满了矛盾。他是苏联的掘墓人,也是俄罗斯的开拓者。在推动改革的同时,他让普通民众的生活陷入困境。他终结了苏联这个庞大的帝国,但也因此为俄罗斯开启了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的道路。无论褒贬,他的一生都注定留在历史的复杂评价中。
叶利钦真的没有别的选择吗?他搞垮苏联,真的只是为了俄罗斯的未来?这场复杂的政治棋局,值得我们继续深思。你怎么看?
信息来源:
中国经济网《获得“苏联英雄”勋章的叶利钦如何埋葬前苏联?》
凤凰网《苏联解体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叶利钦当不了苏联总统,才折散了苏联。 总有一些撹局的人和一大部分支持者倒置苏联解体。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