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迅雷解读10万亿方案:规模比预期稍高,明年力度预计还会比较大
来源:六里投资报11月8日下午,中泰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在一场线上交流中,就最新人大会议通过的化债方案等话题,分享了自己的最新观点。
本次化债方案提出,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新增债务限额全部安排为专项债务限额,一次报批,分三年实施。
就这一方案,李迅雷表示,这是给了地方政府一剂“定心丸”,
可以大大减轻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的压力,有利于地方政府腾出宝贵的财政资源用于投资,用于民生等方面的支出。
李迅雷表示,从个人的专业角度出发,这个规模还是符合预期的,而且比他的预期还稍稍高一点。
而且他感觉,新闻发布会之后,很多人还是不太明白,就是这次要解决的是化债,而不是其他方面的经济刺激。
刺激经济的增量政策,在今后还会陆续出台。
不能够把11月8日所讲的这些6万亿政策,就认为是靴子落地了。
它只是诸多增量政策当中的第一项。
关于扩大专项债的使用范围,这个增量政策现在还没有具体出台,在这方面还是值得期盼的。
投资报(liulishidian)整理精选了李迅雷分享的精华内容如下:
6万亿化债
额度高于预期
问:大家非常关注这次史上最大力度的化债,对于这个10万亿的化债规模,您怎么看?这个规模是符合市场预期的吗?
李迅雷:我觉得,市场预期容易被小作文误导。
应该说,就我个人的专业角度出发,这个规模还是符合我的预期的,而且比我的预期还稍稍高一点。
我本来预期,化债额度大概是5万亿,而这次是6万亿。
而且我感觉,新闻发布会出台之后,很多观众或者听众还是不太明白,就是这次要解决的是化债,而不是其他方面的经济刺激。
刺激经济的增量政策,我想在今后还会陆续出台。
我们现在已经到了11月份,2024年也没有多长时间了,
增量政策应该会在2025年陆续出台。
2025年,我们可能要增加一些财政的预算,增加财政资本额度等等,这个重心都放在2025年了。
现在人大通过的,如何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
地方债分为两种,
一个叫专项债,
一个叫一般债。
它还没有说,把一般债的额度提高到多少,
我觉得这个可能是明年的事情了,今年就先把隐性债务问题有一个化解的方案。
这是我对于这次方案的基本理解。
方案化解隐性债务
给地方政府一剂“定心丸”
问:对于新增的6万亿限额,对于地方来说,它怎么区分?分发的标准是什么呢?
李迅雷:这是中央跟地方之间的协调协商了。
我们可以看到几个细节,6万亿它是分三年,
也就是2025年、2026年、2027年这三年,每年是给了2万亿的额度。
蓝部长在报告当中提出,现在地方隐性债务的余额,到2023年末,是14.3万亿。
14.3万亿的话,减去6万亿,就还有8.3万亿。
8.3万亿里面,还有一个就是每年安排8000亿的额度来化解地方的隐性债。
也就是4万亿,五年,这个五年大家要记住,是到2028年。
也就是,一个额度是到2027年年末,一个是到2028年。
10万亿下去的话,还剩下4.3万亿。
如果不计算利息的话,14.3万亿减去10万亿,剩余的是4.3万亿的隐性债务的余额。
这个隐性债务余额,其中的2万亿是2029年到期的,所以按照合同来履行。
这2万亿的话,到2029年或者2028年年末,我们可能又会出来新的化债的方案。
但至少剩余部分还有2.3万亿,这样的话,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的化解压力就大大减轻了,就是已经做出了远景的规划。
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财政部已经明确说,以后地方政府再也不能增加隐性债务了,要严格杜绝隐性债务。
这样的话,这一次应该说给地方政府一个“定心丸”,
可以大大减轻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的压力,有利于地方政府腾出宝贵的财政资源用于投资,用于民生等方面的支出。
所以我想,大家看到咱们人大通过的这个财政部的化解方案,我们一定要清楚,这个方案完全是用来化解隐性债务的。
隐性债务,它是地方政府比较棘手的一个债务。
隐性债务就是各种平台为了完成各方面的一些财政支出,拖欠企业账款的这么一些东西,
这个东西如果能够化解的话,对各个地方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那是一个利好。
企业的资金流动性可以得到一个很好的改善。
四项增量政策
部分还有待出台
问:您觉得,接下来,增量的财政政策可能会包括哪一些政策的出台?
李迅雷:在此前国新办举办的发布会上,财政部部长讲到了四点增量政策,
第一个就是我们现在出台的化解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现在已经明确了,就是6万亿。
这6万亿是新增的,累计10万亿。
这10万亿的话,其中4万亿是去年年末就确定的,专项债里面每年拿出8000亿用来化债。
去年,我们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专项债的额度是3.9万亿,也就是在3.9万亿里面拿出8000亿来化债。
但是专项债不只是用来化债的,它还要用来做各种各样的事情。
所以在10月12号,蓝部长在讲化债时还提到,要发行超长期的特别国债来补充六大国有大型银行的一级账户资本金。
那么,这个规模到底有多大?
这没在今天(11月8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谈,可能是要放入明年的预算当中。
这是第二项增量政策。
第三项增量政策,是发行专项债。
也就是说,每年2万亿的专项债的额度是用来化债的。
明年如果要发专项债的话,估计不会比今年的额度要少。
比如说今年是3.9万亿,明年可能就是4万亿。
并且,此前讲到要扩大专项债的使用范围,
专项债可以用来进行土地储备的收购,就是来买地,同时也可以买房来作为保障房。
所以,专项债的增量政策,我想明年至少2万亿应该是有的。
第四个增量政策,是用于民生。
民生它可以用一般债来做,明年一般债的发行规模到底有多大?
这次人大通过了扩大专项债的额度,
也就是到2027年,专项债额度扩大到35.52万亿。
他没有说,一般债的额度扩大到多少,所以这也是一个明年的增量政策。
在这方面来讲,我觉得大家既不要过高预期,也不要表示悲观,更不要被小作文所误导。
我相信,高层对于预期管理还是有一定的能力。
在10月12号,蓝部长最后讲了一句话说,中央财政增加赤字和提高杠杆率的空间都很大。
所以我想,这是一个伏笔,为明年经济增长的目标实现,可能还有一系列潜在的增量政策出台。
明年增量政策力度
应该还是会比较大
问:您提到说,明年3月份之前有可能会有一揽子的增量政策出台,它的力度有可能会比今年的力度还要更大吗?
李迅雷:我觉得,应该说还是会比较大的。
我们对政府的财政这方面要有一个基本常识。
首先,今年我们没有调整财政预算,到目前为止,没有调整财政预算。
包括我们刚刚出台的政策,是针对明年的,
把专项债的额度提高了,这个政策是放在明年的,而不是放在今年的。
蓝部长在10月12号的发布会上面讲过一句话,他说,请大家放心,今年能够实现财政预算的平衡。
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把现在的政策看成今年的增量政策,它实际上是明年的增量政策。
只不过,明年增量政策里面的关于地方政府专项债的额度先公布出来了。
明年还需要公布一般债的额度,它到底有没有扩大?
国债的额度有没有扩大?
它的用途在哪几个方面?
这些东西还没有出台。
所以我觉得,我们不能够把今天(11月8日)所讲的这些关于6万亿政策,就认为是靴子落地了。
我觉得不能这么去理解。
它只是诸多增量政策当中的第一项。
关于扩大专项债的使用范围,这个增量政策现在还没有具体出台,在这方面还是值得期盼的。
明年重心应该还是
要放在促消费方面
问:这方面您有一些什么样的预判吗?
李迅雷:这个预判很难。
我们明年经济增长的目标可能还是会定在5%左右。
如果要定在5%左右的话,那我们的力度应该是不会小的。
在房地产,在一些新兴产业,都需要有增量政策。
尤其在房地产方面,因为房地产它是个大行业,目前来讲没有一个行业可以替代房地产。
所以,我想在房地产方面,它的增量政策的力度恐怕还要继续加大,才能够实现房地产企稳,
要见底回升的话,这个力度就要更大了。
如果仅仅是要实现房地产的平稳,我觉得这个增量政策力度也还是需要很大。
我的总体判断就是,外部环境,现在也是比较严峻的,尤其是美国大选尘埃落定之后,接下来明年特朗普宣誓就任总统,他会出台哪一些遏制中国的政策?我们得去应对。
第二,如果明年出口增速下降,我们要怎么消化这部分?
出口要转内销,我们怎么去应对?
第三,从今年的数据来看,消费是比较弱的。
今年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只有3.3%,我们GDP的目标是5%左右,差了1.7个百分点。
我认为明年的重心,应该还是要放在促消费方面。
促消费需要组合拳,现在做的比较多的就是以旧换新。
民生方面怎么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
怎么在教育、医疗、养老方面出台一些增量政策,来减低中低收入阶层的负担?
我觉得这些政策都还是值得期待的。
那100,000亿到基建又要抓好多人了,所以把实体工具推动起来才是用在刀刃上,实业真正赚到钱才能有稳定的收入,员工才有更好的未来。大基建收入只能去到一小除人,对社会的推动力其实不大[奋斗] 几大平台搞的各行业拼命内卷,企业赚不了钱怎么生存?怎么提高员工工资?平台不倒所有人终究都是牛马! 我个人倒是觉得:沿海地区的各类交通设施已经夠满足需要不要再搞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了。省下点钱可能的话延长义务教育至高中。不过我建议(已提过若干次):教育制度应进行改革,十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女童4岁,男童5岁入学;大学4年,硕博士连读5年。这样女孩23岁,男孩24岁就能博士毕业。(现在是28岁才能博士毕业)整整缩短了4年)加上延长退休一个博士生可以为国家服务41年。 应该直接补贴困难家庭,失业人员,符合条件的困难的人群。 走老路是被广大群众看不起的,也不是先立后破的范围之内的,到处借钱和债留子孙后代是无为之举,建议长痛不如短痛,开源节流是上上策之举。 再就是把明显带有技术优势的产品卷成白菜价,这种自残式的扩张到底可取不可取,没有人研究一下吗?海外投资的回报要不要考虑一下?捐助的规模要不要审视一下? 首先,刺激消费和基础设施投资需要平衡;以便造成良性循环。货币政策将用于民生化。在经济刺激政策条件下,政策反过来,会很好的帮助经济发展。至于后期加码,各方面民生政策力度会加强,鼓励各方面经济发展。涸泽而渔,不如授人以渔。 该选哪个行业来存放我们的财富? 加强保障性政策制度建设,让老百姓敢花钱,敢创业 , 敢生育,这应该是长期发展路线,不能太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