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倭奴国王金印:日本人最不想承认的国宝,能提前千年历史也难受
前言:在日本福冈市的志贺岛上,一枚汉代金印的发现,不仅揭示了中日两国古代的交流历史,也引发了长达两个世纪的真伪之争。这枚金印,被称为“汉倭奴国王金印”,是日本最小的国宝之一,也是知名度极高的重要文物。
一、 金印出土
1784年,在日本北九州地区博多湾志贺岛,两位农民在耕作挖沟时偶然发现了这枚金印。金印为纯金铸成,印体方形,长宽各2.3厘米,高约2厘米,蛇纽,阴刻篆体字,上面刻有“汉委奴国王”五个字。
二、历史背景
东汉初年,日本列岛上的部落社会向国家过渡,许多部落结成联盟,形成大大小小数百国。其中一个较大的部落国王为借助强盛的汉帝国的权威,取得凌驾于其他部落王国之上的地位,于是遣使朝觐汉朝皇帝。汉朝光武皇帝了解到这些日本列岛上部族的风俗,同时嘉许其远来恭敬之情,授以金印,赐名以倭。
《汉书·地理志》中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后汉书·东夷列传》中提到:“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绶。”这些记载与金印的发现相吻合,为中日两国的早期交往提供了实物证据。
三、真假难辨
金印的发现在日本学术界引起了广泛争议。一些学者怀疑金印的真伪,认为在金印发现的时代,已有技术可以伪造这样的金印。然而,随着中国两颗汉代印章的相继发现,谜底逐渐揭开。1956年,在云南省晋宁县石寨山汉墓中,出土了一颗汉武帝刘彻赐给滇王尝恙的金印“滇王之印”,无论质地、字体、印钮和尺寸大小,均与日本出土的“汉委奴国王”金印相同。
1981年,在扬州市邗江县一妇女在甘泉二号汉墓附近的田间,发现了一颗汉代诸侯王玺“广陵王玺”,也是纯金铸成,与“汉委奴国王”金印的字体和手法极为相似,大约出自一人之手。
这些发现大大增加了“汉委奴国王”印的真实度,因为经专家考证,汉制赐给太子及诸侯王的金印,一般是龟纽,赐给臣服国国王的印纽则多用蛇、芋、骆驼等造型,中日两国出土的这三枚金印均符合汉制,而且中国发现的两个金印均被考证为真。
四、文化影响
汉倭奴国王金印不仅是中日两国关系的见证,也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其印身上别致的“汉”字,不同于我们现代“汉”的写法,而是在右下角以“火”的形式呈现,这都为研究当时的历史和追溯汉朝“火德之国”的身份提供了重要依据。
这枚金印的发现,不仅为中日两国的古代交流提供了实物证据,也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文化和政治交流有了更深的理解。尽管争议不断,但随着更多相似文物的出土,汉倭奴国王金印的真实性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它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也愈发凸显。
五、认定过程
金印在1784年出土后,被福冈藩主黑田家收藏,直至1979年,黑田家的后人将其捐献给了日本福冈市博物馆,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
1954年,日本终于承认“汉倭奴国金印”为国家一级国宝,并在金印的发现地立了一块纪念牌,上刻“汉委奴国王金印发光之处”,旁边一块木牌写着“此处是发现后汉(现在的中国)光武帝授予倭奴国使者金印之地,也是我国历史上重要之地。”。
结语:
汉倭奴国王金印的发现和认证过程,不仅是对历史的一次重新发现,也是对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一次深刻反思。它证明了中国古代官方史书记录的严谨,即便有些记述看似轻如鸿毛,但实际上当中国古代史官在记录时,下笔重如泰山,字斟句酌。
同时,它也证明了,一味否定历史,改变不了曾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即便一万个人想把火种熄灭,总会有历史的真相在不经意间浮出水面,将火把在时间的长河中高高举起。正如黑格尔所说:历史虽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存有余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