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鲁迅的文章会陆续退出语文教材?
在中国的现代史上,还没有哪一个人能像鲁迅这样对中国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以前的中学教材,几乎每一册都有他的作品。然而,大概是从2010年开始,鲁迅的文章就以两年减三篇的速度,逐渐从教科书里删除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们先来听听专家的看法。
专家说,教材中删除鲁迅的文章,是因为鲁迅的文章太深刻了。
这种观点真是好笑,深刻不好吗,难道肤浅更好吗?
如今的社会浮躁,人心浅薄,不正是需要一些深刻而有力的东西来改善国民心态吗?
再者,鲁迅当年说到的国人的“病症”,如今并没有痊愈,而且还有恶化的趋势。
他当年弃医从文,正是为了治疗国人思想和心理上的顽疾,如今删除他的文章,岂不等于在国民教育上釜底抽薪。
专家还说,学生们看不懂鲁迅的作品,也不喜欢他的作品。
我觉得,这一点应该听听学生们的心声,这才公平。
我有几个学生是这么告诉我的:
小A说,我最讨厌鲁迅的原因,其实不是课文本身,而是课文之外老师们对于它们的复杂讲解。
比如说,试卷上总会出现鲁迅文章中的某一句话,或者某几个词,让我们分析它们的深刻意义。什么“似乎一定”啊,什么“一棵是枣树,另外一棵也是枣树”啊,我在想,是不是我们对他的文章挖掘得太过度了啊?
一句话或者几个词,也不见得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吧,或许只是鲁迅自己写作的爱好而已,但现在的人非要从中挖取一点深刻的东西,真搞不懂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所以你看,学生们不喜欢鲁迅,原因并不全在作者本身,更多的是在于老师们的教学方式。
而我的另一位学生小B,则直接肯定的告诉我,鲁迅先生的文章应该不退出中学课本。
中华五千年,优秀的文人很多,但谁也替代不了鲁迅先生。在世界很多国家,都有专门研究鲁迅文章的学者,都把先生的作品当成精华来学习,但现在我们非但不知道保护这些珍贵的民族文化,还要抛弃,真是让人不能理解。
良药苦口,鲁迅先生的文章很多都是批判现实、批判人性的文章,如果我们把这些东西删去,那谁还能教会我们反思自身呢?
如今,教材中鲁迅的文章越来越少,远离了鲁迅,是否就皆大欢喜了呢?
很明显,是否定的。
对于鲁迅,我们可以重新解读,可以去掉他身上的神圣光环,但是其真正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是不能抛弃的。
抛开功利性来说,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大师,可以说具有永恒的意义。
尽管鲁迅的作品限定于特定时代,但是鲁迅精神却并不是也限于特定时代。
鲁迅是反封建、反传统的,而这种反封建、反传统的“反”本身,恰恰继承了自强不息的民族传统。正是这种批判性的继承,使“鲁迅”的意义和价值尤为凸显。
我们必须承认,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无论何时,我们都不应当远离他。
走进鲁迅,亲近鲁迅,更有利于我们的自我反省。
因为鲁迅精神的实质——怀疑、洞察、批评和抗争,是任何时代都需要的。
鲁迅毕生主张的立人观念,正是公民社会所应具备的基础。因为鲁迅的存在,总会折射出我们藏在皮袍下的“小”来。
郁达夫在纪念鲁迅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为可悲。”
莎士比亚之于英国,歌德之于德国,托尔斯泰之于俄罗斯,这些民族从来没有因时代的更迭而放弃他们。
而鲁迅之于中华民族,具有同样的价值和意义,鲁迅的精神与文化也将成为中国思想文化传统中的一份瑰宝。 有人不喜欢看 鲁迅的反封建思想是深刻的,现在的封建思想回潮了,表现之一是过度尊孔,似乎这样才显得他是一个文人。 鲁迅笔下批评的社会和人,正是现代社会以及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孔乙己”已经成为过去,“人血馒头”才是资本市场的化身! 他太清醒了,怕世人警醒 旧中国还有鲁迅等许许多多仁人志士为救国民的愚昧而奔走呼号,目前的民众普遍失去的那颗”人之初,性本善”的善良之根谁来拯救?正是因为丢了善根,一些好的东西渐渐被抛弃,功利之心就潜滋暗长了! 以前老百姓愚昧,鲁迅这剂良药,名义大于实际,,随着短视频流行,社会开放程度加深,老百姓似乎有所觉醒。。如果再下良药万一真觉醒了咋办。。。 鲁迅是民族英雄,民族的脊梁,是时代的旗帜,不容亵渎,不容忘怀!是值得中国人民世世代代学习敬仰! 其实鲁迅的文章让我们80后来回忆,大概只能记住一些主人公之类的,具体挖掘的什么深刻含义只是依依记得罢了。孔乙己,之乎者也,祥林嫂圆规,带项圈的闰土之类的。实际回头想想于社会进步,于当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有多少益处。现在宣扬的是国学,民族文华传承,爱国敬业,民主法制,正能量,民族振兴。你让一个个学生去深究人性的丑恶,社会的不公,凄凉的社会环境。这又有什么意义,算不算固步自封,原地踏步。你是希望自己孩子内心充满阳光去探索人生,还是希望在孩子心底里播撒一份对于社会的深刻认知。要我说那些反对删除教材的人更像是当代孔乙己,省怕茴字没人再会写。 我今年六十多岁了,但依然记得鲁迅先生说的那那两句铮铮名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