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上33万亿之巅,普惠金融如何破局不可能三角
摘 要随着普惠金融业务的不断下沉,不少银行遇到了拓面、价廉及低险的不可能三角问题,进而加剧成本可负担和商业可持续瓶颈,急切需要建立长效机制
文| 陈洪杰 严沁雯
编辑|袁满
要不是亲身经历,在北京卖拉面的青海人张扬不会相信,作为一名个体户,可以不通过任何抵押物就从银行获得随借随还的低息贷款。
要知道,在十年前,他也曾找银行借过钱。“当时利率在10%以上,还找了关系,可最后由于担保不充足,贷款无疾而终。”但如今,那家银行在北上广等大城市设立办事处,专门对接像张扬这样有融资需求的小店主。
在张扬的笑脸中,普惠金融的意义有了具象化表达,而这并非孤例——从小商户到偏远地区的农牧民,从小微企业主到计划创业的年轻人,均可获得金融机构提供的资金支持。
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为32.90万亿元,有6200多万户小微企业已获得银行的授信。这在十年前是无法想象的。“中国普惠金融有三个突出的变化,是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银行业的全体参与,金融科技的驱动,深入人心的理念。”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评价。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再次强调“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进一步指明了提高金融服务质量是新时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着力点。
普惠金融内核在于“包容”,让弱势群体得到全面的金融服务,普惠信贷仅是其中之一。多位行业人士认为,中国已经基本解决融资难问题。不过,随着业务的一沉再沉,不少银行遇到了拓面、价廉及低险不可能三角的问题,进而加剧成本可负担和商业可持续瓶颈,如何建立具有长效机制的银行普惠信贷迫在眉睫。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称,普惠金融领域现在已经开始有金融健康的提法,一旦搞成了运动式,就会有很多的不良资产出现,因此需要考虑其健康发展问题。
除了信贷,从更广意义上,各个市场主体也正思考保险、理财、综合金融服务等方式拓展普惠金融生态体系。“例如中国保险深度和密度等指标在全世界处于平均数之下,未来发展空间很大。”行业人士称。
普惠巨变:站在33万亿之巅
最近十年中国普惠金融有了量的发展。2024年10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前三季度相关金融数据显示,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为32.90万亿元。
这已经处于全球保持领跑地位。“中国普惠金融的特色在于调动了银行业,包括国有大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城农商行、民营银行等机构的全面参与,是全球其他国家难以做到的。”贝多广称。
中国经济的一大问题是结构二元化。在过去农村地区、低收入者金融服务出现了金融真空和服务不足等问题。为解决上述情况,当时提出了“汤水效应”这一理念:就好比一桶开水,加些盐,加些油,再加些青菜和海米,就成了美味的鲜汤。于是,监管部门推动设立村镇银行,但收效甚微。
2013年是转折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此后,国务院明确了“普惠金融”,从国家层面进行了定义。在一系列政策支持和市场参与主体的积极推动下,中国普惠金融市场取得了长足发展。
每年都在飙升的规模,加剧了市场竞争,也降低了贷款利率。“苏州当地有中资银行、外资银行50多家,利率一压再压,实在太卷了。”某股份制银行苏州分行副行长称。
而2023年新发放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4.78%,较2022年下降0.47个百分点。2024年前八个月,新发放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同比下降了0.4个百分点。
普惠金融“量增、面扩、价降”之势明显,其中金融科技扮演了不可忽略的作用。“起初数字普惠金融诞生于金融科技平台,支付宝等机构起着鲶鱼作用,覆盖长尾人群,紧接着传统银行觉醒,特别是大中型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速度富有成效。”贝多广称。
作为在国内深耕几十年的金融企业,银行手里掌握了海量的客户信息和金融行为数据,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应用,空白数据正在挖掘。“技术创新驱动的服务模式变革是最核心的变化,它直接影响了其他方面的发展。”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首席专家曾刚认为。
过去十年普惠金融的成就不仅如此,更在于理念深入人心。“现在上到中央领导,再到地方首长,甚至村子里的农民贫困户,都对普惠金融有所了解,金融素养进一步提高,这也是中国特色的地方。”贝多广称。
广覆盖超三分之一:未来空间还有多大
在普惠金融中,普惠信贷扮演着先行军的角色。2023年及之前,中国银行业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连续多年同比增长超过20%。
当下普惠小微贷款授信户数超6200万户,已覆盖超三分之一经营主体。在中国经济还未强复苏下,小微企业的需求有所减少。
站在32.90万亿元巨量规模上,未来普惠信贷的空间还有多大?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晓春表示,普惠明确强调“为弱势群体提供成本可承担的适当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对于接受服务的人而言,更重要的是合适的金融产品,而不是给没有还款能力的人提供贷款。所以普惠是非常大的市场,但也是一个有限的市场。
在贝多广看来,推动普惠金融,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现有金融结构的不合理问题。普惠金融的本意是“包容”,指的是把那些传统金融机构服务不到的薄弱领域,以及在传统金融体系下难以获得金融服务,或者说处于弱势的重点群体,例如中小微企业、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市民等等包容进来,为他们提供合理且适当的金融服务。
“若仅指银行的信贷,特别是对中小微企业的经营性信贷,经过十年发展,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基本解决。通常来讲,若一个国家的小微企业信贷满足率在20%-25%,就已经不错了,而我们已经超过了30%。当然这不意味所有的小微企业都能拿到贷款,银行有自身风控的考虑。”贝多广称。
与此同时,不少人士认为,与中国经济增长相适应,普惠信贷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曾刚称,小微企业在中国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数量庞大且不断增加;政府持续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并将其作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一,近期各项宏观政策,也将支持小微企业融资作为重点内容,这种导向可能会继续推动市场增长;另外,科技创新使得金融机构能更高效、低成本地服务小微企业。
“特别是在服务质量的提升、产品创新方面,普惠信贷仍有一定潜力。”曾刚认为,然而增速可能会逐渐放缓,这是市场逐渐成熟的自然过程。金融机构需要更加关注风险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单纯追求高速增长。
南京银行上海分行小企业金融部总经理张明从微观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他称,最大的问题在于信息不对称。小微企业通常财务管理不规范,财务报表不透明,使得银行难以通过传统手段来评估其信用状况。
其实银行对普惠客户的定价不算高,以上海为例,张明所在的银行组合定价在3.6%-3.7%,可能有的银行更低,但很多企业依然去外部借10%-12%甚至价格更高的贷款。
“在这个前提下,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市场一定还没有被完全覆盖。”张明称,基于场景类的以及更末端的融资需求,依旧有很大的市场待开发。只不过这些客户融资金额很小,场景开发的要求很高,商业银行是否具有这样的能力安全地去做,或者能否使经济效益与成本支出达到相对平衡状态,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不可能三角:广覆盖、低成本、低风险
不可能三角是指经济社会和财政金融政策目标选择面临诸多困境,难以同时获得三个方面。普惠信贷也存在此问题:可得性、成本低、良好的资产质量无法全部兼顾。
“银行贷款无法同时满足人群广覆盖、资金便宜、低风险三者。即便是备受世界关注的尤努斯模式,也适度提高利率用于覆盖风险成本。”贝多广称。
究其原因,中国小微企业平均生命周期只有2.7年,其中存活十年以上的不到2%。在资产质量方面,监管部门并未披露最新的普惠小微贷款不良率。但在2022年6月,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称,截至2022年4月末,银行业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余额4476亿元,不良率为2.18%。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8年以来,中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连续保持高速增长。短时间内较高的增长,扩大了普惠金融相关贷款不良率计算的分母,且近年新发放贷款暂无充分的时间进行风险暴露。同时,普惠小微企业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延缓了部分风险暴露。
2024年发布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某地大部分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业务处于略有盈余的状态,但信贷风险上升影响机构盈利能力。有108家机构在2022年略有盈利或盈亏平衡,占比86%。盈亏平衡的银行数量从2020年的19家增加至2022年的28家,新增的9家银行多为中小银行。
另外一位研究人士称,当前银行业金融机构仍是普惠金融服务的主力,农村金融机构是普惠金融的主要贡献者,同时也是相关风险需重点关注的金融机构类别。
贝多广进一步称,从这个角度,要真正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并实现商业的可持续,利率需要按照市场的规则来指导,而不是越低越好。
在刘晓春看来,最初监管对银行进行一些考核鼓励和引导非常正确,但目前没有必要再针对普惠金融下指标,比如每年必须完成的小微企业贷款等。“若银行体系20%-30%的贷款都投向普惠金融领域,其他领域的支持就会被挤占。另外,市场在谈论提升不良资产容忍度,但关键在于收入要能覆盖风险,否则股东难以赞同,普惠金融业务的可持续性尤为重要。”
“应建立专门的普惠金融风险评估模型,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高识别的准确性。”曾刚称,建立早期预警机制,及时发现潜在问题;持续跟踪客户经营状况和还款能力;提供必要的咨询和支持,帮助客户更好地发展等。
构建生态系统:分层有序发展
2017年之后,大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下沉乡村,“掐尖”优质客户。这也直接冲击4000家小银行的业务。
不少行业人士呼吁,不同类型银行应该分层有序的开展普惠金融。在贝多广看来,无论银行的规模是大还是小,都要有自己的商业战略。若国有大行的下沉,与其业务方向吻合,而且不做一锤子买卖,也是一件好事。同时,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还比较薄弱,若中小银行能在村、镇、县市场做扎实,锻炼好自身的竞争力,大行也无法撼动其地位。
但贝多广也提醒到,顶层设计需要思考中国普惠金融的目标模式,进而制定相应的宏观政策,既要调动银行的积极性,又要防止各家头脑发热、恶性竞争、破坏生态。“可考虑让大银行以一定比例资金购买中小银行发行的普惠专项债、小微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等,开展批发性资金转贷业务,为中小银行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并将上述行为纳入大行的普惠考核。大小银行应各司其职,在生态链上明确自己的定位。”
普惠金融政策应重在形成正向激励和差异化。有银行业人士称,各类银行提供普惠服务都应获得相应支持,不因机构出身、规模、级别等产生政策“歧视”。建议梳理、整合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支农支小再贷款、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从奖机构变为奖业务,并增强财政、金融政策的协调配合。建议在资金成本、资本充足、拨备覆盖、利润考核、尽职免责等方面加快完善落地,形成有效的配套规则,真正解除各类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开展普惠金融业务的后顾之忧。
曾刚也建议,鼓励银行根据自身优势和目标客群特点,制定差异化的普惠金融战略。监管部门可以考虑设立多元化的普惠金融评估指标,避免单一指标导致的趋同行为。
“加强行业合作推动银行间的经验交流和最佳实践分享,鼓励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等)合作,开发综合性金融解决方案;制定支持普惠金融创新的政策,如监管沙盒、创新试点等。”曾刚提议,推动生态系统建设,鼓励银行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教育机构等合作,共同构建普惠金融生态系统;支持建立普惠金融信息共享平台,提高整个行业的服务能力。
普惠金融是很大的概念,信贷仅是其中之一。贝多广认为,中国保险的深度和密度等指标在全世界处于平均数之下,未来发展空间很大。
中国的中低收入人群,也应是保险公司的服务对象。但与普惠信贷不同的是,普惠保险不是“先给钱”而是“先收钱”。棘手的问题还在于,保险产品都建立在精算的基础上,但保险公司对这些人群、事件不够了解。
“政府应创造条件,完善相应的分担机制,使得保险公司可持续地对中小微企业及个人提供业务。”贝多广称,另外,可以借鉴国际做法,推动社会组织、基金会等机构参与普惠金融的混合融资模式。随着数据的积累,保险公司会知道发生多大的理赔,进而精准定价,假以时日,培育出具有商业可持续的优秀产品。
(作者为《财经》记者) 还是点面功夫的宣传 看两年结果 网贷和暴力催收呢?没人管了吗? 说的太好了,就是不落实,限制太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