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老人 | 播州建置沿革
文章选自张祥光所著《读史集稿》,本书是以业已刊发的多单篇文章会合编就的文集。就学科而言,以史学为主,兼及别的;就时间而论,以古代为主,兼及近当代;就空间来说,以贵州为主,兼及全国。时限长、区域广,涉及之人、事多。立论精当,史料翔实。播州建置沿革
汉武帝通“西南夷”以后,遵义地区就行郡县建置。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设鄨县,先后隶属牂牁郡、犍为郡,其鄨县有今遵义、桐梓、正安、湄潭、凤冈等县。魏晋南北朝时期,分别为蜀汉及两晋南朝属地,晋建兴元年,分牂牁郡置平夷郡,鄨县地属之,宋、齐、梁、陈相沿。
播州始建于唐朝,唐太宗贞观元年置郎州。分隋之牂牁县延江(乌江)北岸地置恭水县,属郎州,又于恭水东南方之地,置高山、贡山、邪施三县,均属郎州管辖。贞观九年(635年),于恭水之北置柯盈县,亦属郎州。贞观十一年(637年),废郎州及其恭水、柯盈县。贞观十三年(639年)置播州,复置恭水、柯盈二县,又将高山、贡山、邪施三县隶播州。贞观十四年(640年),又更改各县的名称:改恭水为罗蒙县,改高山为舍月县,改贡山为湖江县,改邪施为罗为县。贞观十四年,更罗蒙为遵义,这是遵义之名见于记载之始。显庆五年(660年)再将舍月、湖江与罗为入遵义县,其地约有今绥阳、遵义二县地。当时,播州地方偏僻,人口稀疏,总计户不满五百,人口不过二千余。(见《新唐书·地理志》)
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由于杨氏“纳土”,宋王朝又分别在遵义地区建立了播州和遵义军。当时,州、军全境属地西北有今赤水、习水,北面至桐梓,东北达正安、务川,远较唐朝播州为广,此时其户口数亦不过万余家。由于地处偏僻,十余年后即宣和三年(1121年)废播州改设播川城,治所在今桐梓县南,将遵义军改为砦,在今绥阳县境。到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就白锦堡设播川县,治所由桐梓至今遵义县境。嘉熙三年(1239年),又重新建立了播州。以后,播州的治所便固定在遵义县境,不再迁移,隶属于夔州路南平军。
北宋至南宋,播州辖境逐渐扩大,其西有今仁怀,东南包括黄平、福泉,北至桐梓,亦水。
元明时期,播州有广狭二义。广义包括播州司——或宣抚、或安抚,后改为宣慰,及所领诸处而言。播州司挟地较大,有今遵义、桐梓、仁怀、绥阳、正安、湄潭、余庆、瓮安、福泉、黄平、凯里等地;狭义以播州宣慰及多少主座司辖地为限。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杨应龙反叛,叛平“改土归流”,分其地为遵义、平越二府。遵义府隶四川,平越府属贵州。以后,播州之名,为遵义所取代。
清雍正年间,清王朝将遵义府从四川布政司划归贵州布政司,府治在今遵义市,辖地有今遵义、桐梓、绥阳、仁怀、正安、习水、赤水等地。
作者简介:
张祥光,贵州桐梓人。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贵州师范大学汗青系传授。曾任中国魏晋南北朝学会理事,贵州汗青文献研究会副秘书长,贵州省史学会顾问、贵州地方志研究会顾问。著有《贵州古代史》(合著,任副主编)、《贵州近代史》(主编之一),参与编写《贵州通史》五卷本中第一卷魏晋至五代十国、《贵州省志·当局志》《贵州省志·文史馆志》等。
(来源:贵州省文史研究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