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尋蹤·中華英雄|老戰士李彬:為掩護戰友撤離,冒險帶着日軍「兜圈子」
1941年12月,香港被日軍佔領,在隨後三年零八個月的黑暗歲月里,日軍的劫掠暴行讓民眾飽受摧殘。與此同時,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帶領廣大香港民眾奮起抗戰、保衛家園。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小小年紀的李彬加入到保衛家園的隊伍中。他多次穿梭於泥濘的鄉間小路,只為將情報傳遞給戰友們;他為掩護戰友撤離,冒險帶着日軍「兜圈子」;為避開敵軍的圍追堵截,他帶着一大包檔案資料躲在棺材裏……「小通訊員」李彬用他的機智勇敢為抗日鬥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李彬1932年出生在香港大埔,後跟隨家人在深圳大鵬區沙魚涌土洋村生活。土洋村曾是中共廣東省臨時委員會和東江縱隊司令部的所在地,是著名的「紅色村」。全面抗戰爆發後,粵港地區為抗擊日寇紛紛組織起來,通過游擊戰等方式進行鬥爭。李彬的父母和哥哥都是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前身)隊員,在革命家庭中長大的他深受家人影響,從1942年起便加入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協助各游擊據點之間傳送情報。
「因為才10歲出頭,路過關卡時敵人一般不會特別防備,所以行事更加方便。」李彬介紹道。為保證信息傳遞安全,他送紙條時就選擇走泥濘難行的小路、或涉過潺潺溪流、或繞行山路,「要是碰到日軍部隊搜查,就提前把隨身帶的小紙條吞進肚子裏」,李彬說着拿起手邊的一張小紙條,動作熟練地在手裏揉成一團並放到嘴裏,說道:「這樣就安全了。」
為掩護戰友脫險,故意帶着日軍「兜轉」
1942年的一天,日軍獲悉兩位游擊戰士夜裏進入土洋村,隨即派了一隊人馬來村里搜尋,但他們並不清楚兩位戰士的具體位置,於是抓了在村裏的李彬。日本鬼子隨隊的一位翻譯告訴他:「要是帶他們找到游擊隊員,就給他『牛索桔』(當地的一種餅)吃。」
李彬心裏清楚兩位戰士此刻就在附近,日軍繼續搜尋很可能會被發現。他靈機一動,假裝嘴饞,稱願意給日本人帶路。而後他憑着對當地地形的熟悉,帶着日本人往「虎地排」方向(相反的方向)兜轉。這一折騰給兩位游擊戰士贏得時間,兩個人趁鬼子離去迅速撤出了村子。
日軍撲了個空後,便氣急敗壞地把軍刀架在李彬肩上,兇狠地瞪着他大聲叫嚷。李彬鎮定之餘,還一副不高興的樣子說道:「真可惜沒抓到游擊隊員,『牛索桔』吃不上了。」翻譯與日本軍官看着李彬一臉遺憾的表情,嘀咕一陣後最終還是把他放了。當記者問「日軍拿出軍刀時你不害怕嗎」,李彬輕描淡寫地說道:「沒什麼好怕的,我們做交通員時都歷練出來了,知道碰到日本鬼子時該怎麼應對。」
為保護檔案資料,躲在棺材裏躲避敵軍圍追堵截
1945年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後,李彬在香港讀書,後來在黨組織安排下前往深圳參加革命工作。陳坑是深圳大梅沙與小梅沙之間的一個村子,李彬回內地後就被安排在陳坑交通分站任站長。李彬告訴記者,當時在較大的村中都設有交通站,每個交通站都有代號,那些代號至今他都記得非常清楚,比如橫崗交通站代號叫「模範」,陳坑交通分站代號叫「團結」,大梅沙交通站代號叫「力量」。
有一次,李彬所在的交通站遭到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當時人員都撤退了,但李彬帶着一包檔案資料跑不快,他急中生智跑到陳坑村的一戶人家,躲在一口為老人準備的棺材裏才得以脫身。
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李彬仍致力於向青年一代普及抗戰歷史。在他家中最顯眼的位置,擺放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每當有人來訪,這位老戰士總會整齊地佩戴好獎章,講述起那段崢嶸歲月。對於李彬而言,這些不僅是個人榮耀的見證,更承載着一代人共同的記憶與夢想。李彬認為,香港應推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年輕人的愛國意識,並讓他們對中國歷史有更深刻的認識。
文/廣州日報港澳記者站記者:張映武、趙越
圖/廣州日報港澳記者站記者:曹景榮、趙越
視頻/廣州日報港澳記者站記者:曹景榮、張映武、趙越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雷與虹
廣州日報新花城·穗港澳頻道出品(繁體)
鳴謝:香港抗戰歷史研究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