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点阅读 发表于 2024-11-2 07:21:00

日本庭园的自然主义

说到日本庭园的起源,《日本书纪》中有相关记载。据说在推古天皇二十年(611),百济渡来人在皇宫的南庭建了须弥山造型的假山和吴桥 。另外在推古天皇三十四年(625),记录苏我马子逝世情况的条目中有“夏五月戊子朔丁未、大臣薨、仍葬于桃原墓、大臣則稻目宿祢之子也、性有武略亦有辨才、以恭敬三宝、家于飛鳥河之傍、乃庭中開小池、仍興小島于池中、故時人曰島大臣”的内容。

由此可见,飞鸟时代(592—710)已建造庭园。这当中,前者是否符合现如今我们对庭园的定义尚存疑问,但是后者确实是可以称之为“庭园”的。


我们可以根据以上这段简短的描述得出,苏我马子的宅邸有座大型庭园,园子里有个大池子,还修建了池中小岛。这跟后来的筑山式庭园均是同一体系的林泉式庭园。可以推测出,这种设计当然也与当时日本其他文化一样,都是从朝鲜半岛传入,而源头则在中国。如此看来,可以说日本早在推古天皇在位期间,就存在今天我们所定义的庭园了。


然而,之后从奈良时代(710—794)到平安时代(794—1192)这期间,则是沿袭了这种林泉式庭园,并无大的改动,最终为了迎合寝殿造的住宅样式得以完善,形成寝殿式庭园。然后,这种体系的庭园逐渐发展,直至近世。


以上所述的林泉式庭园,呈现出来的就是大自然的缩写。即假山代表着山岳,池水代表着大海湖泊,细细的水流则代表着清澈的潺潺溪流——不管是哪座庭园都体现了设计者想要亲近自然之美的本能,并把这种心情通过庭园抒发出来。


最初,大陆文明于飞鸟时代传入日本,进入奈良时代后更是渗入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不管是住宅的样式还是庭园的样式,都极大地受到了大陆文明的影响。这种影响与日本人本来固有的情趣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最终在平安时代把住宅和庭园结合为一体,形成了一定的建筑样式,也就是寝殿造住宅和寝殿式庭园:主要建筑呈均齐式平面,在寝殿的南面(南庭、南苑或是广庭)挖池,池中设岛,从岛到池的北岸架拱桥,架平桥通向南岸,而池中岛要留有可以修建乐屋的空间。在池的南边沿东西走向设有假山,走廊自主建筑向南延伸,最南端是泉殿和钓殿隔池相望。这些只需查看《家屋杂考》中的插图以及众多绘卷物中的绘图就可一目了然。


寝殿造庭园(《家屋杂考》)


寝殿造


《家屋杂考》一书中有古图可见明确的区域划分。而关于造园方面的规定在《作庭记》当中有详细记载。从平安时代开始,直至镰仓时代(1185—1333)、室町时代(1336—1573)初期,这种建筑规则恐怕在京都地区广为流行。受当时时代思潮的影响较少,而受佛教或阴阳学的影响很深,即便如此,“学习自然”这一宗旨始终未变。读过《伊势物语》的人都知道在原业平河内国高安郡那段的故事吧。若看当时的描述,有一段话写到“但是,原来的那个女人却并没有表现出不高兴的样子,把男人送给了别的女人,男人怀疑她有了异心,于是藏身于园子的树丛中……  (略)”,据此可以看出文中所描述的屋子中种有草木,因此男子才能藏身于树丛之中。像这样把自然变成住宅的一部分的例子,在平安时代的诗歌中屡见不鲜。可见,当时不只是形式上的寝殿式庭园,人们还会在中庭种植草木,流水潺潺,勾勒出大自然的一角,让人对自然之美产生无限的遐想。《作庭记》中有一段话是这么写的:“山麓和坡路上摆放的石头,就像一群狗趴在那里,也像野猪在追逐嬉戏,又像小牛依偎在母亲身上撒娇。但凡放置石头,逃石有一块,追石就得有七八块。”讲的是在山麓或园路上的石头应模仿自然的山岳和草原,零零散散的,才能呈现出最自然的景致。意即,刻意摆放出形状是不可取的。另外,这本书中的“石头摆放应该形状各异 ”以及叙述瀑布的内容部分中有多处可以证明,从平安时代(794—1192)到镰仓时代(1185—1333),造园方面都秉持了自然主义的原则。



《作庭记》被认为是日本造园书中最古老的书籍,该书既然已经阐述了自然主义的主张,不用说,之后的造园书所主张的也相差无几。如有疑惑,可去参阅各种古书。特别是关于植物,所有造园书都极力主张描绘自然。《筑山庭造传》(上)所写“所谓本所分离,是指本来长于深山的植物不能种到水边,生于水边的植物也不能植于山上”,像山上种植菖蒲之类的行为是不可行的,这完全是出自“万物顺其自然”这一思想。当然,我们也把这种庭园视为自然主义庭园。
古籍的东西说多了就难免令人生厌,我再说说近代的例子吧。
首先,茶人的庭园所主张的也都是自然主义,比如千利休(1522—1591)。他的茶道秉持的是自然主义,所以他的庭园也是自然主义,这样的说法或许不太可取。但是,据说利休之所以在庭园里摆放砂石,是因为他看到下雨后山路上零零星星露出的砂石,觉得很有意思,便把这幅景色搬到了他的庭园里。


定式茶庭全图

另外有《露地听书》,讲述的是茶室庭园。据该书所写,利休位于堺市的露地,本可以看到美丽的海景,但他却用树丛遮挡住观海的视线,只从手水钵处能够隐隐约约看到大海,该灵感源自他所钟爱的宗祇的诗句——“大海只在园林树缝中隐约可见呢”。
据说细川三斋在江户虎门鸟森宅邸露地也采用了类似的设计,用植物遮挡住爱宕山的风景,想来也是仿自利休的茶庭吧。同样是运用自然风光装点庭园,利休并没有照搬风景,只是表现了从枝繁叶茂的露地窥见大海一角的自然景致。表现自然的手法如此精练,可见利休之不凡。后来他所吟诵的“红叶尚未浸染的深山中,橡树的落叶洒满深山古寺之路,多么幽寂 ”——这首被誉为“茶道传授之歌”的和歌,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茶庭的特点。
乍看之下似是弄巧成拙,归根到底是由山路的实景所获得的灵感,使得观海一事更显神秘雅致。这种设计也完全是源自自然主义的思想。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就是风景画。特别是从室町时代(1336—1573)开始,中国宋元明时期的水墨山水画甚为流行。受其影响,相传是出自相阿弥之手的大德寺塔头(塔头,大寺院内的小寺院)大仙院庭园,都将水墨山水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大德寺塔头大仙院平面图



大仙院庭园

水墨山水画虽然利用了巧妙的简笔和书法中的笔力等各种优点,但又与书法全然不同。细看水墨画的墨笔,其简洁之中将大自然的美贴切地描绘出来,这正是水墨画的妙处。日本室町时代以后的庭园受这种水墨山水的影响尤为显著。可以说,庭园的整体设计受到了绘画的影响,但终归是体现了人对自然的憧憬。
但不可忽视的是,在日本庭园设计尚处于发展初期的王朝时代,人们常常将自然景色尽可能原封不动地复制到自己府邸的庭园中,忠实地再现原貌。若要举出这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一例,那便是河原左大臣源融的东六条别院。这间别院的庭园以陆奥盐釜的风景为原型,为了再现当地的制盐场景,还特意从难波运来海水。此番光景,我们从《后拾遗集》里在原业平的歌词“你是何时来的盐釜?在清晨风中垂钓的船啊,再靠近些吧 ”一句中可以窥见。
然而之后随着人们的爱好日渐讲究,又因禅宗的影响,以及更为清新雅致的水墨画的引入等原因,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以往纯写实的庭园风格,于是便出现了对自然景色进行绘画式表达的尝试。
也就是说,在此之前的那种以自然风景整体为模型、进行写实表达的庭园风格,渐渐转变成仅从自然风景的各要素中抽出最精美的部分,再将其用绘画的手法进行组合,并且同时加入庭园设计者自己对于自然之美的理解——关于这样一种庭园风格,我在前文中提到的大仙院庭园便是其中最为显著的例子。因为室町时代以后的庭园大多按此风格进行建造,可以说梦窗国师的作品、相阿弥的作品等传达出的理念都不外于此。再说人们熟知的京都天龙寺、西芳寺、等持院、慈照寺等,这些寺院风格统一,都采用了水墨画描绘自然的风格。
后来,这种巧妙的描绘自然的手法与茶道的精神结合起来,禅、茶、画三者各取其长,观赏性与实用性两方面同时得到了发展,逐渐融合成了近世(16 世纪中期—1868)的林泉样式。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桃山时代(1573—1603)到江户时代(1603—1868)初期发展起来的回游式庭园。这类庭园乍看上去好似是众多技巧堆砌的成果,实际上还是典型的自然主义庭园。


成就院庭园


现在我想大家应该对自然主义有所了解了。一言概之,我认为想要再现大自然之美,在设计庭园时就要将建筑材料用最贴近自然的方式进行布置。因此,在王朝时代,甚至在小小的草坪上种植胡枝子和棣棠的时候,也会将它们按照荒山原野中植物自然生长的原始样貌布置,就是为了让人能够联想到大自然。在建造大型庭园的时候也采用了这样的设计理念。而完全按照设计者的想法将矿物、植物等建筑材料呈几何排列的尝试前所未有。如果非要找例外的话,倒是有一种图案式庭园,比如号称是本阿弥光悦之作的京都本法寺庭园,但它仍与西方的几何式庭园有本质区别。


本法寺庭园平面图


本法寺庭园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日本的庭园自古以来便是立足于自然主义之上的建筑。
(摘自《日本古代名园》,有调整)








原点阅读入驻小红书啦!
每天更新科普小知识
点个关注哟!
欢迎加入清华原点阅读和小伙伴们微信读者群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日本庭园的自然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