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勖为什么众叛亲离?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凶神恶煞 皇甫晖)
元行钦的劝降,有效果,但是没有完全发挥出效果,因为留后赵在礼想要请降,但是指挥使皇甫晖不同意。
皇甫晖不仅不投降,还把元行钦带来的诏书给撕碎了。
诏书被毁之后,庄宗非常的生气,之前他还想要通过和平的手段来平息这场邺城之变,但是现在看来,实在是幼稚的幻想。
皇帝不再留情,对元行钦下了第二道命令:
“破城之日,无遗种!”(新五代史·元行钦传)
朝廷大军攻破邺城的时候,将一个活口都不留!
可以说,这个时候的庄宗已经是失去理智,心狂志惑了,皇甫晖造反,你收拾皇甫晖,和邺城百姓有什么关系?你干嘛破城之后还要滥杀无辜呢?
有了皇帝的命令,元行钦当下集合兵力,开始猛烈攻打邺城。
我们知道这古代攻城,一般很难徒手强攻,都是需要攻城器械的,比如攻城车,云梯等等,元行钦领兵出来的时候,他以为很容易就能把邺城的军队给劝降了,他都没寻思会到开战的这一步,所以他当时手边根本就没有军械。
没器械怎么办?那就只好原地制作,那制作器械也需要原材料啊(主要是木头),那么这些原材料从哪里来?
答:从老百姓的身上来。
(指挥战斗 元行钦)
元行钦一边打仗,一边让兵士们把老百姓家里的车轮给卸下来拿走,一开始还是只拿车轮子,后来房子的门板,甚至房梁都被士兵们给拆走了。
邺城百姓原本还拿赵在礼皇甫晖的军队当做叛军,可庄宗扬言要破城之后杀尽邺城军民,这一下子就把邺城的百姓和叛军给绑到一起了,本来不军民一心,这回也得军民一心了。
而元行钦打仗就打仗,他糟践老百姓,破坏老百姓的房子,又因此而失去了民心,失去了群众的广泛支持,所以打邺城打的十分吃力,久攻不下。
邺城之乱一时半会不能平定,接下来骚乱更多,刑州动乱,洺州叛乱,整个河北马上就要乱成一锅粥了。
那这个时候,庄宗没办法了,他知道靠元行钦是控制不住局面了,只好把李嗣源派上了战场。
事实上对于李嗣源,庄宗的心态是很复杂的。
一方面,李嗣源是开国功臣,在后唐建立,攻灭后梁的过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勋,因此庄宗颁给他免死铁券,对他是十分器重。
另外一方面,后唐建立之后,也不是说直接一统全国了,那局部地区也有不少叛乱,而这些大部分的军事镇压大都是李嗣源操刀,甚至就连抵抗契丹人,李嗣源也是打主力。
我们可以说,没有李嗣源,庄宗或许也能取得天下,但是一定不会这么顺利,这么丝滑的把天下拿下来。
可面对这样的功臣,庄宗也很难做到完全信任。
(智乱情迷 李存勖)
其实说白了也很简单,有外敌的时候,君臣可以一致对外,李嗣源手里的刀可以砍翻敌将,可致天下安定,没有外敌了,庄宗难免会担心,李嗣源手里的这把刀,会往自己的头上砍。
就比如,你和一个好兄弟白手起家,合伙开公司,他负责带领团队拓展市场,而你负责管理,做CEO,可是等到公司上市之后,你却发现,拓客销售的团队只听他的,客户也只有他认识,那你这个董事长,你慌不慌?
类比到古代也是一样的,武将的手里有兵权,一声令下他们就能调动军队,这对皇帝来说太危险了。
武将在军中的威望也很高,尤其李嗣源,军中素有好名,士卒们很有可能只认李嗣源而不认皇帝。
最主要五代十国时期武将造反的情况太常见了,本来你是清白的,你没有事儿,可是大环境如此,免不了你就被人怀疑。
打天下的逻辑,和坐天下的逻辑也是不同的。
打天下的时候,庄宗会拉着郭崇韬和李嗣源的手,说跟我拼命,胜利后咱们封侯拜将,可是到了坐天下,庄宗就会觉得,这些人太聪明了,太有能力,会对我造成威胁,而且对我以后的的继承人也会造成威胁。
说来说去,还是个人利益的问题,在利益面前,再牢固的君臣情谊,也会脆的像一张纸一样。
曾被庄宗免十死的郭崇韬照样被磔裂车轘,鼎镬刀锯,又何况你李嗣源呢?
事实上,李嗣源也不是不知道皇帝对他的怀疑,庄宗不仅怀疑他,还派了一个叫做朱守殷的大臣到自己的身边,名义上是和自己搭班子工作,实际上就是让朱守殷严密监视自己,只不过这个朱守殷,他对庄宗并不忠心,在接触到李嗣源之后,反而积极劝告李嗣源:
李将军,你现在身份地位太高,太扎眼了,很容易就会招致危险,而且你功劳太过巨大,朝廷就算是想要封赏你,也不知道该赏你点啥,所以还是劝将军您及早隐退,这样才能远离灾祸。
(进言相劝 朱守殷)
而且有意思的是,当年河东军打后梁的时候,朱守殷曾因贻误战机,导致河东军大败,李嗣源认为朱守殷不中用,于是就要求庄宗把朱守殷给杀掉,军法从事,庄宗没同意,朱守殷这才活了下来。
那从这个角度来说,朱守殷记恨李嗣源还来不及呢,可现在就连朱守殷这种本来应该是李嗣源仇人的角色都反过来劝李嗣源要明哲保身,可见庄宗滥杀功臣那已经是到了一定程度了。
位高人臣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李嗣源又何尝不明白这样的道理,因此他听朱守殷说完之后,他自己又说了这么一段话:
吾洛阳一匹夫尔,何能为也!
这句话,一语双关。
第一,李嗣源是在自证,他说自己不过是洛阳的一个匹夫而已,成不了什么大事儿,皇帝根本就不需要怀疑自己。
第二,这也道出了李嗣源的窘境,自己不过是一个匹夫,一个武人,自己甚至都没有去留的权利,自己想要退隐,可是皇帝干吗?平定叛乱这种事儿不还得是他出马么?
几年前,李嗣源曾经向朝廷上奏,为自己一个叫做李从珂的养子讨要官职,什么官儿呢?是北京内牙马步都指挥使。
(进退两难 李嗣源)
其实这也算不上是什么大官要职,李嗣源要让李从珂做都指挥使,主要还是,如果做上了,那么李从珂上班的地方就能离自己近点,方便照顾家人,这一点在史料中记载的很清楚:
三月,丁酉,表卫州刺史李从珂为北京内牙马步都指挥使以便其家(资治通鉴·后唐纪二)
但是,对于这个请求,庄宗表现的十分愤怒,皇帝说李嗣源是“握兵权,居大镇”,认为李嗣源的这个要求和举动,是图谋不轨,心有异志,不仅没有给李从珂加官儿,反而把李从珂给贬职了。
你看,皇帝收拾你,你也得忍着,你不能隐退,因为皇帝打仗他还指望你,用你的时候你要退,那你还得挨收拾,说白了退不退,都挨收拾,谁让你是功臣呢?所以李嗣源的处境,在当时来说也非常的尴尬。
但是我们要明确的一点就是,虽然李嗣源屡遭猜忌,庄宗动辄还敲打一下他,但是他一直是没有反心的,这次临危受命,他也是抱着好好把工作做好,把乱子收拾利索的心态去的。
虽然李嗣源是君子坦荡荡,但是庄宗很显然已经并不信任他了,所以让他带哪支军队去平乱的呢?
是从马直。
这个从马直,是庄宗自己的亲军,也就是说,庄宗是临时给了李嗣源一支李嗣源并不熟悉的军队去打仗的,皇帝怕的就是李嗣源带着自己的兵去,万一到了战场上李嗣源存心不良,拥兵自重,自己控制不了。
可是庄宗想不到,前脚李嗣源带着从马直奔赴邺城战场,刚到城外安营扎寨,李嗣源才打算要制定计划,研究研究怎么打邺城,这支从马直就集体哗变,他们劫持了李嗣源,表示要和邺城的叛军结盟,然后拥戴李嗣源直接在河北称帝。
皇帝的亲军都造反了,再一次说明庄宗已经是人心尽失,众叛亲离了。
(谋乱举事 张破败)
从马直中发动叛乱的,是一个叫做张破败的士卒。
张破败呢,身份背景和皇甫晖差不多,社会底层,军中大头兵,也许是对生活不满,也许是对社会不满,也许是对庄宗的统治不满,反正张破败是煽动士卒,大举反旗,还焚烧营寨,其叛乱过程也和皇甫晖高度相似,纠结一众兵卒挟持李嗣源,要拥立李嗣源称帝,并且“抽戈露刃,环帝左右”,这是来硬的了,李嗣源要是不干,那就会和之前的杨仁晸一个下场。
要说李嗣源,真是硬汉子,他痛斥张破败等人是乱臣贼子,拒不合作,看得出来,老李完全是奔着杀身成仁,不负皇恩,奔着君负我,我不负君去的。
但是这个时候李嗣源身边有两个部将,一个叫做安重诲,一个叫做霍彦威,他俩就暗示李嗣源,意思好汉不吃眼前亏,让李嗣源先假意顺从,先把命保住,再图后计。
一个人的命运,其实不是上天注定的,这个世界上不会有一本书可以预先记载好一个人的命运和人生。
所以,一个人依靠他个人的意志,可以让命运变好,也可以让命运变坏。
火把映红了李嗣源的脸,是一张胡人面孔,他赤胆忠心了一辈子,眼下却要在这乱局之中,做出他生命中最为重要的选择...
参考资料:
《旧五代史·唐明宗纪》、《新五代史·唐明宗纪》、《资治通鉴·后唐纪三》
贾亿宝.李嗣源反叛称帝原因管窥.文史月刊,2017
屈卡乐,卢地生.后唐同光政权方镇控制战略研究.安徽史学,2020
王明前.五代武人的精神追求与文士的处世权谋.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