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等强权的悲哀
印度在当前国际政治的地位有点类似于1930至1940年代初的日本,属于“第二等强国”,看起来“独立自主”、饱受拉拢,实则是各方利用的对象。1930年代,欧洲是大国对抗的主战场,英法、德国、苏联以及大西洋对岸的美国四股力量纵横捭阖,暗流涌动。
日本所处的东亚地区有点像今天的南亚次大陆,算不上国际政治风暴眼,因此当时的日本和今天印度一样,都有一种趁机扩张的冲动。
以印度为例,新德里其实是把整个南亚次大陆——连同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一起——当成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二战后极少发生某一个国家被邻国吞并的情况,而这极少数案例中就有印度吞并锡金。
设想一下,假如目前的国际大环境是二十世纪初那样,印度可能早就发起一场区域内征服战争了,至少也得把孟加拉、尼泊尔、斯里兰卡、不丹等变成自己的“被保护国”,然后集中火力打击巴基斯坦。
1930年代日本的战略目标就是择机扩张,在巩固对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的占领后,悍然发起了全面侵华。
可不打不知道,一打才发现低估了中国的力量,在侵华战争中持续消耗大量人员物资,搞得骑虎难下。
为了打破僵局并获取战略资源,日军高层因不同战略主张而分为两派:一派主张向西伯利亚扩张,另一派则主张南下夺取英、法、荷在东南亚的殖民地。
尽管方向不同,但目的其实是一致的。
由于日本曾在1905年日俄战争中取胜,且地理因素使苏联向远东调兵旷日持久,所以最初“北进派”的声势较大。
前面提到,英法同盟、德国、苏联和美国是当时的“天下四强”,日本作为第二等强权直接挑战苏联是有些吃力的,它之所以敢发难,是因为挑了一个对苏不利、对日有利的边缘战场——远东。
这有点类似于印度在青藏高原地区对中国的挑衅,说白了就是吃准中方无法大规模调兵,自己占据着地利优势。
1939年5月,日本与苏联爆发诺门罕战役,此战日苏双方共投入二十余万兵力和大批飞机坦克,历时四个月,规模不亚于一场中型会战。
《纽约时报》评价说:“这是一场陌生的、秘而不宣的战争,在人们注意不到的世界角落里发泄着愤怒”。
诺门罕战役以日军失败告终,但苏联也并未乘胜追击,反倒主动向日本示好。
原因不难理解,苏联最主要的压力和利益都在欧洲方向,斯大林不想被日本牵扯兵力——1940年6月底法国沦陷后,欧洲陷入了一场“大瓜分”,德国和意大利斩获颇丰,而苏联惨胜芬兰,只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和罗马尼亚的一部分。
1940年底,苏日双方展开密切谈判,并于1941年4月13日签订《苏日中立条约》,苏联承认伪满洲国,日本承认苏联扶持的蒙古国独立。
莫斯科和东京各取所需,一个全力应对德国,一个全力筹备在东南亚向英美开战。
这种缓和对双方来说都是高度策略性的,苏联只待欧洲战局结束再回头收拾日本,日本则希望先整合好东南亚再择机北上。
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在《苏日中立条约》上签字。
日军进入越南北部的凉山,1940年9月。法国本土沦陷后,日本趁火打劫进攻其在东南亚的殖民地,傀儡政权维希法国向德国求助,但德国并未理会。随着日本将手深入东南亚,其与英美的矛盾开始升级。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战争初期苏联各战线全面崩溃,莫斯科被德军包围,面临着亡国威胁。
日本“北进派”再度跃跃欲试,在中苏边境增派部队,关东军进行了大规模军演。
德国亦催促日本攻打苏联,使苏联腹背受敌,并以西伯利亚控制权作为出兵酬劳。
但日本对于撕毁刚刚签订的《苏日中立条约》与苏联开战仍有所顾虑,迟迟按兵不动。
与此同时,随着两大陆地强权德国和苏联撕破脸,英美认为天下大势已趋明朗,遂全力援苏抗德,并对作为德国盟友的日本实施严厉禁运及经济制裁。
这种情况下,日本军部的“南下派”(主张对英美开战的力量)渐渐占据上风,军方决定趁苏德战争爆发、欧美无暇他顾之际,一举拿下觊觎已久的东南亚,而入侵西伯利亚的计划则被搁置。
“南进政策”的目标指向中南半岛、菲律宾和印尼,这里盛产石油、橡胶、锡、镍、铝矿砂和米,开采设备也非常完善。
日本认为,由于这些地盘是殖民地而非某国固有领土,可以凭借反殖民宣传,让东南亚人民与日本合作——事实证明确实起到了部分效果。
不仅如此,中南半岛还是中国抗战大后方最重要的外部输血通道,日本认为切断滇缅、滇越交通线后,可以施压国民政府投降。
1941年10月,反对对美开战的首相近卫文麿失势,主张对英美开战的东条英机接任。
日本政府及军方遂向英、美、荷同时开战,制定南方作战计划,务求迅速攻占整个东南亚以夺取资源,使日本可建立自给自足的工业资源体系,并持续对中国的战争。
日本入侵菲律宾,当时菲律宾为美国的“自治邦”。
1941年12月7日(日本时间12月8日),日军同时袭击了美国在夏威夷、威克岛、关岛和菲律宾的军事基地,以及英国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的殖民地,并入侵泰国。
泰国政府在日军登陆后很快签署了《日泰攻守同盟条约》,沦为东京的傀儡。
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取得了巨大成功,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横扫了英美在东南亚的势力范围,兵锋甚至进逼英属印度。
那英美的策略是什么呢?
第一、先欧后亚,集中力量对付德国,置日本扩张于不顾。
第二、通过封锁扼杀日本战争潜力,兼顾海战与对华支援。
珍珠港事件发生数小时后,为了报复日本,罗斯福颁布了一项计划:实施无限制潜艇战,允许美军潜艇在没有预警的情况下在日本控制海域击沉任何军舰、商船或客船。
事实上,由于东南亚物资开采转运需要时间,且日本的军工生产能力、技术水平与美国差距太大,使得太平洋海战局面在不到一年内就发生逆转。
日本引以为傲的海军被打得节节败退,偶尔几次像样的抵抗都是由守岛部队完成的。
1943年11月,在商讨反攻大局的德黑兰会议上,斯大林提出迅速结束二战的“苏联方案”。
斯大林认为,当务之急是英美集中火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击败德国后苏联红军将赴远东参战,一举拿下日本。
某种意义上讲,日本的命运其实是由欧洲战场胜负所决定的,在苏德战争打成持久战之后,英美在欧洲方向的压力骤然减轻,对日妥协的余地已不复存在。
太平洋战争与其说是日本铤而走险,不如说是被英美的制裁封锁逼上了绝路。
前文打过一个比方:日本就好比是闭关苦练十几年后下山的裘千仞一样,原本想着要去华山论剑,不料却成为别人的一盘开胃菜,连正桌都没上。
南亚次大陆卫星图,其北方的“地理隘口”即克什米尔。
以日本为参照,再把目光转回到印度,总结一下印度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
1、
印度虽然拥有近3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石油、天然气极度匮乏,目前是仅次于中美的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对外依存率达到80%以上,比中国还高十个百分点,而且没有任何陆地油气管道。
印度长期重视海军建设,在极度贫穷的时期也咬牙保留着两艘航母,很大程度上是出于高度不安全感。
2、
南亚次大陆是一个无关全球地缘政治大局的场子,域内可以汇聚的能量有限,想整合也十分困难,而且四周均存在地理障碍。
印度国土东西两侧是大海,东北边是喜马拉雅山脉,东部是与缅甸之间的山脉及热带雨林无人区,西北部与巴基斯坦交界处是横跨两国的塔尔沙漠(又称印度大沙漠),越过位于巴基斯坦的印度河绿洲后,再向西是沟壑纵横的伊朗高原(伊朗和阿富汗)。
简单来说,由于地理因素限制,南亚霸权很难通过陆地进军富饶的亚欧大陆边缘地带,这跟直面东欧大平原的俄罗斯截然不同。
3、
印度最大的幻想是掌控整个印度洋,做一个“迷你版美国”。
印度洋是联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交通要道,在毗邻该大洋的40多个国家中,印度的国力首屈一指。
不同于大西洋和太平洋地区,美国在印度洋的势力相对薄弱,主要以驻中东第五舰队和迭戈加西亚等域内空军基地为主。
在新德里的战略预期中,异常渴望美国从中东和迭戈加西亚撤军,由印度来接管美国撤出后的战略真空,这也是拜登给莫迪画得最大的一个饼。
4、
中、俄、印是目前“非西方体系”里的三大强国,某种意义上讲,俄罗斯和中国是印度身前的一道“屏障”——俄罗斯越是与西方激烈交锋、中国综合实力越是强大,印度的日子就越滋润。
一旦西方与非西方阵营的力量发生失衡,中国固然会承受主要压力,印度同样跑不了,而且被收拾起来可能更快、更狠。
反之,如果中国最终实现对美国的超越,那印度其实算不上什么问题,它甚至没有当初日本的战斗力,一场“八月风暴”刮过,也就恢复平静了。 各方面决定了印度只能是大国,不能成为强国!印度的国力与野心不对等。否则印度会四处捣乱!我们只能与印度和平相处,不能帮他印度!我们有些人短视,把厂子移到印度,投资印度,是帮助印度害我自已! 印度中国差不多同时建国,印度的底子国际环境不知道要比中国好多少,结果看看现在中印两国对比,不用对印度抱什么希望了,除非全世界除了印度这个地方都爆发核战大地震[哭笑][哭笑] 怎么说呢印度地理条件其实完全没法和美国比较,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巴基斯坦印度中国单单把这三国拎出来,地理条件像极了中国历史上的宋辽夏,而中国这个辽国还是个经济实力科技水平远远领先于印度(大宋)所以印度从地理条件上很憋屈这也是他为什么老要和我们在西藏边境找我们麻烦的原因,印度最大问题是他其实没有中国统一的概念别看他现在是个统一国家,莫迪为什么强推印度教这是没办法的选择,不这样干他没法稍微把印度整合起来,但历史证明玩弄民粹主义者终将被民粹所反噬他现在已经骑虎难下,印度还有一个大问题,种性制度,虽然这让印度人社会相对稳定(这也是甘地能实现他在我看来很奇葩的独立运动的基础,也是吃到了时代的红利不然毛用没有)但种性让印度留不住低种性的人才,谁喜欢给高种性的人做牛做马,去国外当公司高层他不香么。基于此印度是在最近二十年由于时代红利和自己人口优势得到长足发展,但他已经后劲乏力,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的发展差距会越来越大而留给印度的时间已然不多了 印度的野心未必止于南亚。印度首先想的是肯定是南亚称霸,其次是占领青藏高原。然后是占领中亚威胁中国。往西边直接打到土耳其。威胁欧洲。不可小看印度的野心。 1930年代的表述是错误的,应该是20世纪30年代,对应时间为1930--1939年。1930只能是一年。 日德永远的二流国家,因为没有实践经验,更缺战略视野。这是历史传承下来的。 不带这样黑日本的,日本和印度是有质的区别的,类比不当。印度现在的角色类比二战的保加利亚、罗马尼亚还差不多。不要小看日本,日本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不可轻视的敌人,日本对中国威胁不体现在国家实力层面上,而是体现在它是世界上最了解中国人弱点这个层面上,日本人就是中国人的分支和影子。要一直把他视为一流威胁。 拿昭和日本来比喻印度,是把印度军队抬升了几个档次。昭和日军海军并不弱,除了美国海军,其他几个强国打不过它。日本陆军(包括陆航)虽然是“最好的一战陆军”,但单挑的话,个人觉得次于苏美德,可以惨胜英法。印军精神不如昭和日军,组织度不如,装备体系不如,兵员素质差太远,军官体系差多了。 那时候的日本是拿自己和西方的英国之类相比。因为大英帝国孤悬海外却差点占领全球,只是被儿子美国背叛了。大日本帝国选错了时机想吞并中国结果惹了全世界。现在吗,大鹅只能和动大背靠背面对全世界。任何内部的变化才是真正的危险。印度巴基斯坦之类只是手里拿着核手雷扔不出去的小朋友。东大已经是困不住的猛龙,大家应该期待东大满世界好好赚点银子,不然只好打开你的国门,销售过剩的产能。开打之后只有几样东西有用:能源、粮食、钢铁、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