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禾木 发表于 5 天前

娃哈哈的水,核心不是“代工”





娃哈哈的水,到底是谁生产的水?

北京商报评论员丨张绪旺




近几日,“娃哈哈+今麦郎+代工”,将这家刚刚完成“创二代”接班的国民品牌推上风口浪尖。


争议泾渭分明。持反对态度的消费者,质疑声浪裹挟着“代工即原罪”的偏见;而一如既往的支持者,不免出现“偶像永远没错”的饭圈式盲从。


娃哈哈反应很快。面对网络热议,客服给出“代工产品符合质量标准”的肯定性回复,继而公司官方公布“与今麦郎结束代工合作”的声明。





争议背后,是消费者对企业生产经营模式的讨论,但“代工”并不是问题的核心。尽管公众对“代工”“贴牌”等供应链术语有大概率的负面倾向,也影响品牌格调的定位。但生产经营、产品营销,最终的决定权是质量。


娃哈哈的水,到底是谁生产的水?之所以吵起来,反映的是当下商业社会中公众认知与产业逻辑的深层断裂。


代工,本是现代工业体系中司空见惯的供应链模式。从苹果手机到耐克鞋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早已编织成密不可分的协作网络。


在市场经济高度成熟的今天,企业选择自建工厂或是委托代工,本质上是对资源配置效率的理性考量和适时调整。集中管理、成本自控,自产自销很正常;你有产能、我有渠道,代工也很正常。


产业链供应链从来不是封闭的,与其纠缠于代工还是自产,不如聚焦质量和品质。之于娃哈哈,代工与否是生产经营策略的冷暖自知。消费者需要关心的,是一视同仁的品质保障。





就代工而言,建立在严格品控体系基准之上的价值共创,应该也必须是合作伙伴之间的共识。


再往深想一想,数码、鞋服等行业的同类规则落在饮用水行业时,却遭遇了意料之外的道德审视。舆论场对娃哈哈代工的过度反应,是不少消费者对民族品牌的情感投射,与企业经营的实际需求之间形成了耐人寻味的认知错位。


这一次是娃哈哈“炸了锅”,其实很多具备热搜体质的企业,都面临了被过度审视的困境。


风波源于消费者朴素的关爱和监督。审视企业、监督企业、批评企业都是公众的权利,但要警惕关注点肆意跑偏。无中生有、乱扣帽子,不管是水军作祟,还是好事者带节奏,这些偏离常识的舆论风暴,都给企业经营带来新的难题。


企业经营需要好的营商环境,其中就包括友好的舆论环境。消费者的情感诉求,不能异化成予取予求。甚至于看似“连声赞美”,也可能催生虚假繁荣,制造无妄之灾。


争议不可怕,可怕的是理性讨论的空间被不断压缩,企业不得不耗费大量精力应对偏离事实的错误审判。


因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生产者的自主决策、企业家的意志精神,都需要在舆论场中被尊重和保护。


编辑丨林琴  

正阳布衣 发表于 4 天前

不是日子不好过了,就是日子不想过了!

Garry 发表于 4 天前

有一代工,就有二代工,还有三代工,代工的目的是为了省钱,自己只卖品牌,标签。而质量掌握在代工的手里,掌握品牌的在后面摇旗呐喊。我不是不相信代工的能力,而是因为我相信娃哈哈不会负我,这样转手一卖,自己做起了甩手掌柜只收钱,这让我们这些有信仰的,怎么去相信这个娃哈哈还是不是之前的娃哈哈。优质的企业,从来就不是靠卖商品赚钱的,而是企业与社会建立的联系和信任,商业行为的背后,是社会关系,是企业的名声知名度和企业的社会责任,这些也不是靠广告吹嘘搞出来的。[哭笑]

AA生活好 发表于 4 天前

所以说买5毛的今麦郎就和1元的娃哈哈一个人做的。

雪花老头 发表于 4 天前

那是什么呢

天外飞仙 发表于 4 天前

就一瓶冷水,一块的和两块的你认为会有多大区别

正义 发表于 4 天前

质量

安建强 发表于 4 天前

立即打倒宗复莉。

呵呵呵 发表于 4 天前

农夫山泉 和 怡宝 这两个品牌有没有代工的?

永恒的久其六亿 发表于 4 天前

小宗总威武把今麦郎买下来。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娃哈哈的水,核心不是“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