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大规模裁员,日企再无铁饭碗
▮图:beeboys/Shutterstock
“你被优化了吗?”不久后,以终身雇佣制度闻名的日本,在打招呼时或许也会这样相互问候一句。近日,松下控股公司全球裁员1万人的消息引发热议。议论的原因并不只是裁员规模之大,而是松下并没有亏损。财报显示,松下连续12年盈利,财务状况十分稳健。
今年3月,微软公司在营收利润创下新高之际宣布裁员6000人,外界推测是为业务重组,向AI投入更多资源。美国公司,人们见怪不怪;未曾料想,日本巨头紧随其后。松下控股社长楠见雄规在记者会上,对裁员决策表达了深切的遗憾。但他同时坚定表态:如果不改变经营基础,10年乃至20年后,松下将无法继续履行社会责任。
楠见社长的发言并非人人都可理解。但日本打工人意识到,一个新时代要来了。
日企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大刀阔斧地劝退员工。东京商工调查数据显示,2024年度,日本推出“自愿离职”政策的上市企业达到了57家,同比增长40%。2025年,截至5月15日昨天,日企在日本国内招募的“自愿离职”人数达到8711人,同比去年的4654人上涨了87%。
其中有一些企业是由于业绩不佳。今年中,裁员的日企多为制造业领域,电子设备占比最高。5月15日,日本面板大厂JDI发表计划称,因财年营业亏损扩大,将全国裁员1500人。2月,罗姆半导体ROHM也因电动车需求降低募集了200名“自愿离职”员工。
▮5月15日,日本面板大厂JDI发表计划称,因财年营业亏损扩大,将全国裁员1500人。截图自雅虎新闻报道
然而,更加值得关注的是,本轮大潮中,发表裁员计划的日企6成保持盈利,业绩良好。除了此前提到的松下,还有马自达、柯尼卡美能达,瑞萨电子等知名日企。
对此,松下方面的解释是,人员冗余会阻碍提升生产率的创新。日本综合研究所主任研究员安井洋辅分析称:日本的人口减少和实际工资增长停滞,导致潜在的增长率低迷,因此企业更倾向于趁资金充裕时,主动优化结构。
这意味着,以往日企多在业绩恶化时不得不裁员,但2024年以来,越来越多盈利企业主动推进结构重组。
▮松下控股公司社长楠见雄规。图:panasonic.com
根据《日本经济新闻》,去年开始的这股裁员大潮依旧以40岁以上员工为主要群体,试图通过精简管理层,压缩成本。此外,AI技术爆发也迫使企业更需要淘汰低收益的业务,提高劳动生产率。转职网站数据显示,近两年,日本跳槽(转职后涨薪)的成功案例有所增加,企业也对这种文化更加包容。相对而言,员工比此前更接受“被优化”。
另一方面,年轻人也不能完全置身事外。东京商工调查信息部本间浩介在朝日电视的节目中介绍称,本轮裁员对象已扩展至30代年轻群体和工龄较短者。这的确是一个劳动力短缺的时代,但大厂基本没有这个苦恼。尤其在薪资条件越来越高的当下,日企更加关注起人力成本。
▮图为松下电器参加2023年进博会。图:新华社
本次松下大规模裁员,有独属于松下的居安思危。
一方面,同样的错误不能犯两次。2001年,日本“IT泡沫”崩坏,松下因亏损4000亿日元在次年裁掉1.3万员工。企业自身虽得以逐渐恢复,但此事件成为日本从IT大国走向没落的一个标志。在这个意义上,再看松下社长那句“为10年乃至20年后的世界负责”,就能品出一点沉重的味道。
另一方面,松下也确实有“危机”。以其他成功转型的巨头为例——索尼从家电转型为综合娱乐公司,日立在全球金融危机后着眼B2B领域的数字转型支援,稳住了在当下的地位。与这些企业相比,松下在过去20多年间,主力业务结构从未有显著变化,尽管维持盈利,却缺乏亮点和新增长点。这都是松下急需出手自我成长的理由。
雅虎新闻的经营专栏写手横山信弘评论称,无论如何,这是一个好现象。日语裁员一词来自英文的Restructuring,它本来并无“割舍”或“放弃”之意,仅仅意味着“重组”,是完全积极的、正向的。日本中小企业也应该以此为目标,不应再像过去那样,被逼到亏损了再裁员,或被动地单纯为了省一两件人头费裁员,而是要更加主动地作出规划,为了真正的重生而裁员。
▮图为雅虎新闻投票区,超7成网友坚决反对企业裁员。截图自雅虎
此番见解看起来有些眼熟,似乎是中国大厂“优化”理论的翻版。道理都是对的,但离普通打工人有些遥远。在新闻平台的网友投票中,超7成网友坚决反对企业裁员,认为这将对公司业务造成极大的影响。毕竟被企业认可自身的存在意义,也是许多成年人为数不多的成就感来源。
好在目前看来,类似的“重组”或“优化”依旧是大厂特权,不符合日本中小企业的现状,大概并不会那么快蔓延过来。
-完- 趁着就业市场火爆,裁员对员工伤害不大,想裁的赶紧裁员 松下蒸烤箱,用不到半年水泵就坏了 这是也要裁我们么?为什么不裁公务员和事业编? 再对比看看三大航,再亏也不思进取 日企什么时候有的铁饭碗啊?真没听说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