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张说 发表于 2025-5-3 19:17:58

一口气看完:中共前五次党代会的领导人结局

知道你们不爱卖关子,我们直入主题,本文详细按照现有史料,言简意赅的汇总了一大到五大,我党历届领导层成员的变化,以及个人的结局。建议收藏备用。
对长篇大论比较排斥的话,可以直接翻到文末,看统计表格。
一大于1921年召开,选举党的领导机构临时中央局。
注意,此时,政治局尚未设立。
中央局成员共三位,陈独秀为书记(不带“总”),张国焘为组织主任,李达为宣传主任。
一共代表全国五十多位党员。
李达1923年脱党(1949年12月重新入党);
张国焘1938年4月叛变,被开除党籍,1979年12月3日,病逝于加拿大一家养老院。
陈独秀,1927年开始接触托洛茨基主义,1929年逐渐成为一名托洛茨基主义者,在党内成立内部组织,1929年11月15日,陈独秀被开除出党,1942年5月27日,陈独秀在重庆病逝。
关于陈独秀,多聊几句。
1927年是大革命惨遭挫折的一年,这一年,共产国际上也发生过了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托洛茨基被共产国际开除。
托洛茨基主义和斯大林主义的区别,一两句话说不完,在这里只挑一点对陈独秀影响最大的概括:
斯大林主义:各国无产阶级应服从共产国际领导,本质上是接受苏共领导。各国无产阶级政党是同事,也是工具,必要的时候可以妥协出卖。
托洛茨基主义:各国无产阶级政党都是兄弟关系,应无条件互相支持。
稍微琢磨一下就明白了,前者更加务实,后者更加的理想主义。

但彼时,国内大革命的失败,一方面跟共产国际强力指导有关,让我党缺乏一定的独立性,忽略了国内特殊的历史环境。
另一方面,彼时的革命也是正急需共产国际乃至于苏共鼎力支持的时候。
所以,陈独秀的独走,并不是叛党,也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是对指导思想的一种探索,是对共产国际不顾中国实际,照搬苏联模式的一种排斥。
目前所有的党史资料,也从没有将他定义为叛徒之类,甚至教科书中“1927年以后,国内革命处于低潮”这段话,也是取自于他当时的判断。他被开除的理由,至今都只是“违背党的纪律”。
很多年以后,邓公曾这样评价陈独秀:“他不是搞阴谋诡计的”。
这是一个光明磊落但有点固执的人。
二大于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在上海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召开,参会代表12人,代表全国195名党员。
十二名代表名单:陈独秀,张国焘,李达,新增蔡和森、高君宇、邓中夏、向警予、张太雷、施存统、王尽美、邓恩铭、项英。
因原始资料被毁,个别代表名单存在争议,以《中国共产党简史》(2021年版)为准。
二大选举产生了中央执行委员会,相当于后来的中央委员会。
执委会成员五人,分别为陈独秀、邓中夏、张国焘、蔡和森、高君宇。
其中陈独秀为执委会委员长(由中央局书记改名而来),张国焘为组织主任,蔡和森为宣传主任。
二大确定我党加入共产国际,为共产国际的支部。同时提出了现阶段最低的历史纲领:
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人物结局:
蔡和森,共产主义旅欧支部创建人,1921年回国以后经过陈独秀介绍入党,党内重要的理论家和宣传家,1931年在组织广州地下工人运动时遭叛徒出卖被捕,8月4日牺牲在广州军政监狱,终年36岁。
十二位代表之一的向警予,是蔡和森的第一任妻子,被毛泽东评价为“我党第一个女创始人”。

高君宇‌,李大钊的学生和重要助手,一大前是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员,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担任孙中山的秘书,协助孙中山平定广州商团叛乱,1925年随孙中山北上,病逝于北京,追认为烈士;
邓中夏‌,领导省港大罢工,红三军团政委、前敌委员会书记,1933年9月21日被捕牺牲。
新增的三位领导成员全部牺牲。
三大,是我党党史上的分水岭。
1923年6月12日,三大在广州广州东山恤孤院31号(现恤孤院路3号)召开,参与代表开始出现众多我们后来熟悉的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陈潭秋、恽代英、瞿秋白、张国焘、李立三、项英等共四十位代表,代表全国420名党员。
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列席。
陈独秀、蔡和森、李大钊、谭平山、王荷波、毛泽东、朱少连、项英、罗章龙9人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选举邓培、张连光、徐梅坤、李汉俊、邓中夏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
同时正式设立中央局,由陈独秀、蔡和森、毛泽东、罗章龙、谭平山(后由于谭调职,改为王荷波)5人组成中央局。
陈独秀为委员长,毛泽东为秘书(同事负责组织部工作),罗章龙担任会计,负责中央日常工作。
很少有人知道,中共三大的闭幕式,是在广州黄花岗72烈士墓前,全体成员以国际歌结束会议,象征对黄花岗烈士精神的传承。
三大首次提出国共合作,确定了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的合作方式,即党内合作,同时保持党组织的独立性和组织性。
执委会成员结局:
罗章龙在六大以后,因反对王明左倾错误路线,在党内组织“中央非常委员会”,试图另立中央,被定性为“右倾分裂主义”,开除党籍。
很多年以后,党史学者评价罗章龙,他在我党早期的工人运动中的贡献值得肯定,反对王明左倾教条主义是正确的,但分裂组织违背了党的集中领导原则,仍然是错误的。

1995年2月3日,罗章龙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国家领导人参与慰问和送别。
王荷波,第一位工人出身的中央委员,参与领导二七大罢工,1927年11月11日,在北京被奉系张作霖杀害。
谭平山,广州共产主义小组成员,在三大上当选为中央局成员,参与筹备第一次国共合作,在国民党一大上,当选为国民党的核心领导层——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并一度担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部长‌(1924—1926年),负责国民党的人事安排和组织工作,参与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几乎所有重大事件。
也因此才有了王荷波接任其中央局成员的安排。
1927年国共合作彻底破裂后,谭平山参与领导南昌起义,被国民党中央开除党籍并通缉。此后,他在国民党内的一切职务和地位彻底终结。
在南昌起义中,谭平山为起义军争取到了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贺龙的加入,后来成为贺龙的入党介绍人,同时还跟周恩来一起,排除了张国焘对于这次起义的阻止。
遗憾的是,在这次起义失败以后,谭平山因在南昌起义中对张国焘说过“若反对起义就把他杀掉”的话,被共产国际错误开除。

多年以后,周恩来仍然认为:“今天看来,这个处分是不完全妥当的。”
谭平山在1947年参与创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后参与第一届政协会议,1956年4月2日去世。

朱少连,湖南铁路工人出身,由李立三介绍入党,受李立三、毛泽东领导,
曾领导工人武装迎接北伐军攻打长沙,后参与秋收起义,任湖南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四团团长,率部上井冈山途中部队被围堵失败,只得回衡阳老家暂避。
1929年被国民党反动派诱捕杀害。
项英,湖北最早的产业工人党员,长期从事铁路工人运动,参与领导二七大罢工,北伐期间组织武汉工人纠察队,迎接北伐军北上,1931年任中共苏区中央局委员、代理书记兼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此时的副主席分别是朱德和毛泽东。
红军长征以后,项英和陈毅留守中央苏区打游击,遵义会议以后跟中央失去联系,独立坚持三年,第二次国共合作以后,任新四军政委,军长为叶挺。
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3月24日,项英在安徽泾县蜜蜂洞被叛徒刘厚总杀害。

四大于1925年1月11日在上海召开。出席大会的有陈独秀、蔡和森、瞿秋白、谭平山、周恩来、彭述之、张太雷、陈潭秋、李维汉、李立三、王荷波、项英、向警予等20人,代表着全国994名党员。
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列席。
会议选举新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成员九人: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张国焘、项英、瞿秋白、彭述之、谭平山、李维汉;
候补执行委员5人:邓培、王荷波、罗章龙、张太雷、朱锦堂。
随后执委会第一次会议选举新一届五人中央局成员:
陈独秀,当选为中央总书记兼中央组织部主任;
彭述之任中央宣传部主任;
张国焘任中央工农部主任;
蔡和森、瞿秋白任中央宣传部委员。
人物结局:

瞿秋白,早年参加五四运动,与李大钊相识,入党之前,已经在俄国与列宁等人有过会谈,1921年东方大学开办中国班,瞿秋白作为当时莫斯科仅有的翻译,进入该校任翻译和助教,学生有刘少奇、罗亦农、彭述之、任弼时、柯庆施、王一飞、肖劲光等。
1921年5月由张太雷介绍入党,次年正式加入党。
从我党四大开始,瞿秋白长期担任领导层成员,八七会议以后接替陈独秀,成为我党第二位最高领导人。

1928年5月抵达莫斯科,任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两年,国内领导工作由李立三和向忠发负责。
1931年1月7日在米夫操纵下,瞿秋白和李立三被解除领导人职务,由米夫支持的王明成为我党实际领导人,王明路线开始主导我党。
1934年2月5日,瞿秋白抵达中央苏区,先后从事教育、宣传等工作,中央红军长征以后,瞿秋白因肺结核留在苏区坚持游击,1935年2月在福建省长汀县被捕,两个月后被叛徒指认暴漏身份,1935年6月18日被杀害。

彭述之,履历和瞿秋白相似,与瞿秋白、罗亦农被称为中共党内“留苏三领袖”。
大革命失败以后,反对斯大林的“阶段革命论”,反对与资产阶级联合,批评中共六大(1928年)后的中央政治局(李立三、瞿秋白等)路线,认为其“妥协投降”,未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
1929年,彭述之与陈独秀等人成立“中国共产党左派反对派”(中国托派),和陈独秀一起被开除出党。
后参与托派主义者组织的第四国际,任第四国际中国支部书记,1953年第四国际分裂,离开领导机关。1968年到日本,1973年移居美国。1983年11月28日因心脏病在美国去世,终年89岁。
李维汉,1922年,同赵世炎、周恩来等同志一道组建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并负责组织工作。1922年底,由毛泽东、蔡和森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3年4月到1927年四月,接替毛泽东担任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书记,长期领导湖南的工作。
八七会议上,李维汉担任会议主席,支持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
参与长征,遵义会议上拥护毛泽东为领导核心。
抵达陕北以后,长期担任中央党校校长以及其他职务,负责边区的教育和宣传工作。同时也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倡议者和执行者,1951年作为中央政府的首席代表,负责和西藏地方谈判西藏和平解放问题。
1948年至1964年底,一直担任中央统战部部长职务,历任中共中央统战部顾问、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
1984年8月11日,李维汉逝世,是我党四大中央执行委员会九人中,最后一位逝世人员。
中共五大与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在武汉汉口举办。
参与代表基本构成了大革命失败后的主要领导成员:
陈独秀、蔡和森、瞿秋白、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刘少奇、邓中夏、张国焘、张太雷、李立三、李维汉、陈延年、彭湃、方志敏、恽代英、罗亦农、项英、董必武、陈潭秋、苏兆征、向警予、蔡畅、向忠发、罗章龙、贺昌、阮啸仙、王荷波、彭述之等82人。
代表全国57967名党员。
由于此时武汉国民政府尚未正式“清党”,国民政府派人参加了会议,由谭延闿、徐谦和孙科组成的国民党代表团到会祝贺。汪精卫应邀列席了一天会议。
共产国际代表罗易、鲍罗廷、维经斯基等出席了大会。
会议选出了由31名正式委员和14名候补委员组成的党的中央委员会,在这次会议上,中央局正式改为中央政治局,设政治局常委。
随后,有第五届中央委员会正式选出中央政治局八人。尽管这次会议对陈独秀做了大量的批评,但会后仍然选举其为总书记(改委员长为总书记):
陈独秀、蔡和森、李维汉、瞿秋白、张国焘、谭平山、李立三、周恩来。
政治局常委三人:陈独秀、张国焘、蔡和森。
八位政治局成员中,在此只单独介绍李立三。
李立三,早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回国入党,随后受湖南支委书记毛泽东委派,赴安源从事工人运动,国共合作期间,长期负责工人运动的领导工作。
五大以后,参与发动南昌起义,六大以后,实际代替瞿秋白负责国内的领导工作,在1930年犯过“立三路线”的错误(即集合全国红军攻打主要大城市),但不久就认识改正。



1930年底,被派往莫斯科工作,1946年回国,新中国成立以后,主要负责总工会工作,任劳动部部长,政务院委员。

1967年6月去世,1980年被平反。
注意,中共五大虽然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但是,在怎样争取革命领导权,如何发动土地革命,以及如何建立自己的武装等问题上,都没有统一的定论。
真正结束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党内统治地位的,是四个月后的“八七会议”。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原俄租界三教街41号(今鄱阳街139号)秘密召开,一个月前的“7月15号”,武汉国民政府刚刚进行“分共”,史称“七一五政变”。所以会议即仓促又紧迫,整个会议时间只进行了一天,但却可以称之为挽救了我党和革命。
出席会议的有部分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及中央机关、共青团中央、地方代表共21人,主要有有李维汉、瞿秋白、张太雷、邓中夏、任弼时、顾顺章、蔡和森、毛泽东、陆定一、王一飞等。
实际上,此时的陈独秀因坚持妥协,已经被暂停职务,一部分成员比如周恩来、李立三、张国焘则在南昌起义以后进军广州途中,来不及参会。

而其他各省和地方之代表,有的没有接到通知,有的还在赶来的途中,但形势紧急,会议没法等到众人。
会议选出了临时中央政治局成员:苏兆征、向忠发、瞿秋白、罗亦农、顾顺章、王荷波、李维汉、彭湃、任弼时;
候补委员为邓中夏、周恩来、毛泽东、彭公达、张太雷、张国焘、李立三。
以及临时常委成员:瞿秋白、苏兆征、李维汉。
会议分别设立中共中央北方局、南方局和长江局,分别由王荷波、张太雷、罗亦农负责。
最大的改变则是,会议接受了毛泽东的建议,决定建立自己的武装,会后,派毛泽东去湖南,在湘赣边区筹备秋收起义。
属于教员的时代即将来临。
对于当时参会的很多人来说,这是同志们之间的最后一次见面。
部分成员结局:
苏兆征,1885年出生,早年参加同盟会,从事反清运动,1925年加入我党,1927年进入武汉参加武汉国民政府,任劳工部部长。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前夕,苏兆征和农政部长谭平山联合发表声明退出国民政府。
此后先后到上海参加领导工作,1929年1月,从苏联回国治病,2月,因手术细菌感染,在上海去世。

向忠发,1922年8月担任汉阳钢铁厂工会副委员长,同年入党,主要从事工会运动。由于共产国际强调“领导干部成分工人化”,向忠发在我党六大上当选为政治局主席(相当于总书记)。
1930年盲从李立三发动“立三路线”,1931年1月,被王明架空,6月因顾顺章叛变,被捕,随即叛变,后被枪毙。
罗亦农,在莫斯科东方大学期间,加入我党,曾领导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和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先后任中共中央长江局书记、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组织局主任。
这次会议后的1928年4月15日,因叛徒出卖,罗亦农在上海被捕,21日在龙华被杀,年仅26岁。
顾顺章,早年流落街头,受尽欺辱,后来加入青帮,据说还跟黄金荣同辈,爱好打抱不平,在工人中有一定威信。
1924年秋,由向警予和李立三介绍入党。
1926年,顾顺章和陈赓一起,前往苏联学习保卫工作。1927年,在上海起义中,任上海工人武装纠察队总指挥。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顾顺章长期作为周恩来的副手,负责中央特科工作。
1931年3月,顾顺章护送陈昌浩和张国焘前往鄂豫皖苏区,返回途中经武汉,在汉口被叛徒告发被捕。
随即叛变,将所知中央在上海的一切机密,全部告诉国民党。幸得中统头子徐恩曾机要秘书钱壮飞紧急通知,中央和江苏省委大部分得以安全转移。
1935年6月,顾顺章被蒋介石秘密处死。

彭湃,出身于地主家庭, 1924年入党,1927年10月,领导陆海丰起义,建立第一个农村基层政权——海丰、陆丰县苏维埃政府。
历任中央军委委员,农委书记,江苏省委军委书记,1929年8月24日因叛徒白鑫出卖而被捕。30日在上海龙华与杨殷、颜昌颐、邢士贞4人同时英勇就义,时年仅33岁。
任弼时,1922年,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入党,回国以后主要负责报刊宣传工作,1925年任共青团中央代理总书记,中共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1936年,经长征抵达陕北,长期负责政治和宣传工作,1950年10月25日凌晨突发脑溢血,两天后在北京去世。
后补委员中的张太雷,其实是最早的全国五十多个党员之一,1920年加入李大钊的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党内资历颇厚,也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始人之一。
八七会议之后,张太雷南下广州,和叶挺、叶剑英等人一道,负责发动广州起义,1927年12月12日,他在广州起义战斗中被敌人枪击,中弹身亡,年仅29岁。
张太雷,是我党历史上第一位在一线战斗中牺牲的政治局成员、中央委员。

后补委员中的彭公达也是一位传奇人物,其人湖南韶山人,1924年入党,长期在湖南跟着教员搞农运。
八七会以后,毛泽东为中央特派员,彭公达被任命为湖南省委书记,两人回到湖南准备发动秋收起义。
需注意,在中央的原计划中,秋收起义其实是长沙起义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先发动秋收起义,然后集合各路起义部队,会师长沙城,再发动一次类似于南昌起义一样的长沙起义。
秋收起义以后,各路部队在进军长沙途中损失较大,毛泽东通知各路部队放弃攻打长沙,到浏阳文家市会师,同时致信湖南省委建议停止长沙起义。
彭公达对此是比较赞同的,于是写信给中央说明情况,遭到国际代表马克夫的严厉指责。
这事一来二去,结果彭公达和毛泽东双双被开除出政治局委员(后补),彭公达还被降为湘西特委书记。
彭公达在主持湘西特委期间,先后化名杨维策、杨春生、毕得成,来往于长沙、安源之间,进行联络,还在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第六师戴岳部队中发展党员,策划起义。
1928年7月,彭公达被捕,8月7日在长沙小吴门外校场坪被杀,年仅25岁。
在我党一大到五大的所有领导成员中(以入选中央委员为准),不计算后期改选成员,一共83位(根据称呼不同,涵盖临时中央局、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央委员会),去重以后实际是72位,其中牺牲者41人,占比56.94%。
其中,
“一大”领导人共3位,无人牺牲(均为病逝)。
“二大”中央执行委员(含后补)共7位,其中3人牺牲。
“三大”中央执行委员(含后补)一共14位,其中4人牺牲。
“四大”中央执行委员(含后补)一共14位,其中7位牺牲。
“五大”损失最终,中央执行委员(含后补)一共45位,其中28人牺牲。28人中,有19人是牺牲于1927年4月-12月间。
“五大”首次设立中央监委,其中7名正监委中4人牺牲,3名后补监委全部牺牲。另外,“五大”共15湖北籍中央委员,其中11人牺牲,为各省之最。
更有台北"国史馆"《清党期间处决共党要犯统计》记载:中央委员33人,省委书记47人,地委书记112人。
更难以整理的,是哪些来不及留下姓名,就英勇就义的无名英雄们。
最后,用北岛的两句话结束此文: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口气看完:中共前五次党代会的领导人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