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张说 发表于 2025-4-29 09:53:37

这八个省份,建国以后被先后取消,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1952年深秋,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内,周恩来总理签署了一道改变中国版图的政令——平原省从此成为历史名词。
在1949至1956年的七年间,竟有六个省级行政区被撤销,最短仅存续三年(平原省),最长的也不过三十余载(热河省)。有的因军事使命结束,有的因民族区域自治,有的则是实在太穷,没法独立维持运转。
本文将以解密档案为钥,结合当时的史料,给各位真实还原这八个省份的撤销详情。
第一个,平原省。
1949年7月25日至27日,华北人民政府于北平召开第三次委员会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变更华北行政区划的决议,在豫北和鲁西地区设立平原省。
《华北人民政府关于设立平原省的决定》:
"为便于剿匪、治黄及恢复豫北、鲁西南地区经济,特设立平原省,辖新乡、安阳、菏泽、聊城、濮阳等5专区。"
平原省面积5万平方公里,下辖新乡、安阳、湖西、菏泽、聊城、濮阳等6专区,新乡市、安阳市2地级市,共56县、1矿区、5镇。
设立原因:剿匪,治黄。



截止到1952年,1952年时,省内匪患已基本肃清,黄河治理转入常态化作为"治洪省",平原省在三年内组织完成了2938万土方和67万石方的治黄工程,使黄河水患得到初步控制,其核心任务已达成。
除了任务上的完成,平原省被撤销还有经济上的困境:
1952年平原省人口约1600万(占全国2.8%),然而GDP仅占全国0.3%,财政长期依赖中央补贴,很难维持运转。
1952年11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关于撤销平原省建制的决定》记载:
“平原省原为临时性建制,现剿匪、治黄任务已基本完成,该省经济基础薄弱,继续保留已无必要。”
按照这个决议,新乡、安阳、濮阳3专区约1200万人划归河南,菏泽、聊城2专区约400万人划归山东,基本形成今天的两省政区。
第二个,察哈尔省。
该省的设立和撤销,都跟蒙古族息息相关。
“察哈尔”一词源自于蒙古察哈尔部,原属于蒙古大汗的直系部落,其领主素来由“黄金家族”嫡系子孙担任,明朝嘉靖时期,土默特部崛起,察哈尔部担心被俺答汗吞并,在领主孛儿只斤·达赉逊带领下,十万余人东迁至辽西一代。
这次迁徙,极大的压缩了明朝对辽东的防务控制,间接加速了后金的崛起,史称左翼蒙古南迁。
1675年,康熙将察哈尔部众从辽西迁到今宣化、大同以北,设立察哈尔八旗,这个名字也就逐渐从一个部落名变成了地域名词。
1911年武昌起义后,第八世哲布尊丹巴在沙俄支持下宣布"大蒙古国"独立,并派兵南侵:1912年攻占内蒙古昭乌达盟(今赤峰一带),1913年俄蒙联军进逼张家口以北的滂江、贝子庙(今锡林浩特)。
袁世凯虽不承认外蒙独立,但实际控制线已退至长城附近。
1913年《北洋政府蒙藏院致国务院函》载明:“库伦伪政权遣兵千人,裹挟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王公,劫掠商号,已至察哈尔正蓝旗界”。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能猜到,设立察哈尔省的目的所在。


1914年1月袁世凯颁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3月即设察哈尔特别区(后改省)。
1914年《陆军部边防计划书》明确记载:“俄人假蒙古之名行侵略之实,察哈尔当为第一防线”。
同样是在这一年,1914年沙俄驻华公使库朋斯齐报告称:“中国人(指北洋政府)在察哈尔建立军事省,明显是为阻断我们与内蒙古王公的联系”。
1928年,民国政府该察哈尔特别区域为察哈尔省,省会驻地张垣市(今张家口)。
面积27.8万平方公里,设立之初,人口只有一百多万,其中汉族人口占比超过70%。
无须讳言,察哈尔省的设立,就是为了军事防御需要。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除了将锡林郭勒盟(面积20.3万平方公)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外,仍然保持察哈尔省,作为华北和内蒙古的衔接地带,

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察哈尔省辖区的通知》(华北政令第92号):
“察哈尔省仍辖张家口、大同、雁北等地,作为华北与内蒙古的衔接地带。”

时间来到1952年,内蒙古自治区已稳定,察哈尔省作为缓冲区的意义消失。同时期察哈尔的经济始终难有起色,1952年人均GDP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0%。
面积是海南岛的四倍,人口只比海南岛多出一百多万(423万)。
1952年11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关于撤销察哈尔省建制的决定》:
“察哈尔省经济长期落后,且内蒙古自治区已成立,该省继续存在已无必要。”
张家口等16县(约210万人)划归河北省;
大同等地(约180万人)划归山西省;
察哈尔盟(约33万人)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至此,存在28年的察哈尔省被撤销。
第三个,热河省。
热河一词,还跟承德避暑山庄有关,山庄内有温泉,温水流入武烈河(滦河支流),导致武烈河下游终年不结冰,故得名热河。
1914年,民国政府将清廷设立的热河都统区改为热河特别区域,行政长官沿用“热河都统”一词。
直奉战争以后,热河被奉系控制,1928年奉系设立热河省,面积17.4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今广东省),作为东北和华北的缓冲地带,由奉系军阀汤玉麟担任热河省主席。

长期以来,热河经常和黑龙江、辽宁、吉林一起,被成为东北四省,“九一八事变”以后,东三省沦陷,日军又盯上了热河,希望彻底侵吞关外四省,1933年2月21日,热河战役爆发。装备不良,士气低落的东北军节节败退。3月4日,省会承德失守,热河全境沦陷。至此东北全境沦入伪满洲国统治之下。
1949年《东北行政区划调整方案》规定:
“热河省暂予保留,辖承德、赤峰等22县,重点发展农牧业及矿产。”
此时保留热河省,一个重要的原因,其实就是钳制东西,防卫京畿。
到了1955年,外部环境逐渐稳定,热河已无存在必要,该年7月30日,人大通过决议:
“热河省历史任务已完成,其辖区分别划归河北省、辽宁省及内蒙古自治区。”
具体的划分为:
承德地区(约280万人)划归河北;
朝阳、凌源等6县(约190万人)划归辽宁;
赤峰、敖汉旗等(约150万人)划归内蒙古。
至此,存在41年的热河省被撤销。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河北才是被拼接的省份。

第四个,绥远省。
绥远一词,来源于军事目的。
明朝中期,这里是蒙古土默特部控制范围,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土默特阿拉坦汗和三娘子在此筑“库库和屯”城,至万历三年建城,万历赐名“归化城”,“库库和屯”的谐音,就是后来的“呼和浩特”。
没错,就是后来的内蒙古自治区省会呼和浩特。
明代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察哈尔部林丹汗夺取此城,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后金皇太极击败林丹汗,焚毁归化城。
清军入关以后,归化城一带隶属于山西省。
康乾时期,清朝屡次面对来自准噶尔汗国的威胁,迫切需要在西北增加军事存在,于是自雍正朝开始,在原归化城一带重新修筑城池,至乾隆四年(1739年)修筑完成。

乾隆为了安定边疆,特意在此设立驻军,并赐名“绥远”,意在“绥靖远方”‌。
绥远一词就此诞生。
注意哈,此时的绥远叫绥远道,属于地级行政,仍然隶属于山西省。
1914年7月6日,袁世凯下令成立绥远特别区域,“改绥远城将军为绥远都统”,下辖绥远道、乌兰察布盟、伊克昭盟、土默特旗。
1928年,国民政府正式设立绥远省,全省辖境相当于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乌海市的海勃湾区,海南区、包头市、呼和浩特市。
总面积32.9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河南。
其实不管是北洋政府还是后边的国民政府,设立绥远特别区域、绥远省,都还暗藏着一个小心思,通过“绥晋分治”,削弱山西的完整性,实际上是削弱阎锡山的实力。



在整个民国时期,绥远一带,先后由北洋军、马家军、西北军、晋军和奉军控制,其稳定程度远不如阎锡山控制下的山西,也只有在中原大战以后,阎锡山对绥远省的控制才基本稳固。
至于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何还要保留绥远省,我们可以从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关于绥远省建制的决定》中窥得答案:
“绥远省暂予保留,待内蒙古自治区条件成熟后再行调整。”
1954年6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关于撤销绥远省建制的决定》
"绥远省已完成其历史使命,现决定撤销,其行政区域全部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676万人口的绥远省,因蒙古族占15.6%(超过15%),符合自治原则, 于是整体被并入内蒙古自治区。
看到这里可能一些小伙伴就有疑问了,内蒙古自治区明明于1947年就成立了,为何上述热河、察哈尔、绥远三省的撤销,都还要等到自治区条件成熟呢?甚至其撤销都要依据后者?
实际上,内蒙古自治区的范围,一开始就包含了上述三省的部分地区,甚至像绥远省,行政范围本身就全部在内蒙古自治区内部。
这是咋回事呢?
其实双方实行的是两种并行模式,在重叠区域,由自治区负责管理民族事务,其他行政事务,则由该省管辖。
等到1954年这种模式成熟以后,上述三省再按照地区中少数民族的占比,或并入自治区,或就近并入邻省。

除了这四个,我国北边还有三个鲜为人知的省份,他们的存续时间并不短,甚至度过了抗美援朝战争。

这三个分别是:
松江省(1945–1954.8),面积8.5万平方公里。
1945年苏联红军在东北设立的临时建制。1949年定为正式省份,管辖哈尔滨及周边工业区。
因松江省和黑龙江省工业结构相似度达到78%,经济重合度非常奥,按照1953年"一五计划"要求合并重复工业布局的要求。




1954年6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关于合并松江与黑龙江省的决定》:
“撤销松江省建制,其行政区域整体并入黑龙江省,省会设于哈尔滨。”
辽东省和辽西省(1949–1954.8)
这两省的设立,属于解放战争的遗留问题,1949年东北解放,原辽宁一带按"辽南""辽北"军事分区设立。
1949年《东北行政委员会关于设立辽东、辽西省的通知》:
“两省以辽河为界,辽东省驻安东(今丹东),辽西省驻锦州”,辽东主抓鞍钢,辽西发展锦州石化。
1953年两省钢铁、石化产能重叠率达60%,1954年苏联专家建议合并以优化资源配置。
1954年6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关于成立辽宁省的决定》,“撤销辽东、辽西两省建制,合并设立辽宁省,省会沈阳。”
合并前两省的面积、人口和经济指标如下:

合并后,除通化、四平等14县划归吉林省以外,其余部分构成今天的辽宁省。
最后一个,西康省。
老张我在这里直白的说一句,西康省的设立,跟英国分裂西藏脱不开关系,跟民国时期汉藏矛盾也脱不开关系,但是为了避免引起讨论,在这里不做过多阐述。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搜搜“康藏冲突”,实际上,西康省的筹备计划从1928年就启动了,然而直到1938年才完成设省,民国迄今,没有任何一个省份的设立是如此之艰难,时间跨度如此之长。
这其中,既有外部势力的干涉,也少不了藏独份子的觊觎,换句话说,兄弟姐妹是一家,从来就不是天注定的。
言归正传。
从吐蕃时期开始,藏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区域,一个是以拉萨为核心的“卫藏”,也是西藏的古称,素来代指吐蕃本部,元、明时期的“乌思藏”就是这部分区域。
另一个是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带、与云南、四川、青海交界处,被称为“康巴藏区”,康巴的最东边,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康定城。
第三个是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安多藏区”,与四川、青海、甘肃接壤。
换句话说,后两者正是历史上吐蕃和中原政权反复争夺的地方。

西康,就位于上述提到的“康巴藏区”部分,自古以来,这里汉藏混杂,兼有其他民族,因地势险峻,远离中原,在明清时期,它有一个专门的称呼,叫“边”。
如果说西南是古代中原政权的边缘地带,那么后来被叫做“西康”的这个地方,就属于边缘的边缘。
正是因为以上原因,中原王朝对此很难有实际控制,因此多在此设立羁縻制度,给当地土司封官,允许其世袭,形成土司管理制度。
我们还知道,清雍正四年,清廷开始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湖南等广大地区推行改土归流,废除土司制度,设置流官进行管理。
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在西康一带,直到光绪二十九年(1903),才由后来的四川总督赵尔丰提出了《平康三策》,提出在当地改土归流的计划。
三年以后,清政府设督办川滇边务大臣,驻巴塘,开始对这一地区进行专门管辖。
直到1911年,川滇边务大臣傅嵩炑在奏折中,首次提出建立西康省:
“查边境乃古康地,其地在西,拟名日西康省”,建省后可以“守康境,卫四川,援西藏,一举而三善备”。
这也是“西康”一词的由来。
这一年年底,辛亥革命爆发,没多久清朝就覆灭了。
1912年,民国政府改川滇边务大臣为川边镇抚使,后来又改成了川边镇守使,从四川西部划边动、边西两道并入川边,设置川边特别区域,所辖31个行政区域,为省级行政区。
然而,1918年,川边特别区域遭到藏军进攻,31个行政区域仅仅剩下15个,面积大大缩水。

熟悉民国史的朋友应该都记得,川军此时正忙于“二十年内战”中,不论是北洋政府,还是后来的民国政府,都无力对川边地区采取有效行动,一切政策全凭四川军阀去落实,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民国十七年(1928)9月,国民政府形式上完成全国统一,四川各地的军阀也在名义上接受领导,国民政府将西康特别区改建为西康省,治康定县。
七年以后,建省筹备委员会在雅安成立,1939年元旦,西康省政府在康定正式成立。
全身面积:45.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今甘肃省)
真实的意义是,西康省的设立,才标志着川边地区的“改土归流”真正落到实处,意味着中央政府对此地实现了实际控制。
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年,作为进军西藏的跳板,西康省被改组后予以保留,1950年《西南军政委员会关于西康省建制的决定》规定:
“西康省仍辖康定、雅安两专区,承担进藏物资转运及民族工作。”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4年川藏公路通车,西康作为入藏枢纽的地位逐步下降,且由于西康省地广人稀,经济发展难以独立,1954年财政自给率仅31%,需中央年补贴800万元。
1955年7月30日,根据《国务院关于撤销西康省建制的命令》:
“西康省行政区划调整后,其原辖区域分别划归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

西康省之雅安、西昌等48县(约290万人)划归四川,昌都地区(约48万人)划归西藏。
西康省的历史使命就此完成。
以上,八省之存废,总结下来有如下4个缘由:


[*]‌军事属性省份‌(平原、察哈尔)—— 任务完成即撤销
[*]‌民族过渡省份‌(绥远、热河)—— 随民族区域自治完善而退出
[*]‌经济整合省份‌(辽东、辽西、松江)—— 计划经济下的工业重组
[*]‌边疆战略省份‌(西康)—— 交通条件改善后失去存在价值
这八个被撤销的省份,如同历史长河中的八枚印章,曾深深钤印在共和国的版图上,又在时代的风烟中悄然隐退。它们的兴废,折射出中国从动荡到稳定、从分治到整合的宏大叙事。
全文已完,敬谢诸位。

远山 发表于 2025-4-29 10:18:39

可以

貔☆貅 发表于 2025-4-29 10:23:54

现在的省也挺多,清朝时才十八个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这八个省份,建国以后被先后取消,背后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