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杂文 发表于 2025-4-18 23:53:42

苏军撤退时炸毁的强大“伊诺”要塞现在遗留下什么?



今天我们再次来到了“喀琅施塔得”,讲述一下著名的“伊诺”要塞的遗迹,这座位于“喀琅施塔得”要塞的要塞在1918年被炸毁。


要塞的平面图。
这座要塞的历史始于1909年,当时总参谋部批准在圣彼得堡以西60公里处的斯蒂尔苏登海峡建设一座前沿的水雷炮兵阵地,该海峡是芬兰湾最窄的地方。这个阵地的核心将由两个强大的海岸炮兵要塞组成,用于对抗敌方的战列舰,其中南部的“亚历谢耶夫”要塞位于克拉斯纳亚·戈尔卡村,配有前沿炮兵“灰马”,我们已有相关的详细文章,而北部的则是“尼古拉耶夫”要塞,位于伊诺村(现名普里维特宁斯科耶),配有前沿炮兵“佩斯基”。
“尼古拉耶夫”要塞的设计考虑了当时最先进的防御工事技术,首次在国内海岸防御工事中决定使用305毫米炮。为了修建前往建设地点的铁路,必须拆除一个村庄以及一些高官的度假别墅,仅用于安置这些人的费用就达到了418,379个沙皇卢布。部分建筑被用来安置要塞的驻军。从1909年起,这座要塞的建设先后由军工工程师担任,分别是中校斯米尔诺夫、上尉洛巴诺夫、上尉波普拉夫斯基、上尉布德凯维奇、中校克拉索夫斯基和工程师罗森塔尔。
最初,要塞包括两个侧翼海岸炮兵阵地,分别装备了四门152毫米的卡内炮,一门装备八门254毫米炮的炮兵阵地和另一座装备八门279毫米榴弹炮的阵地,这些阵地被三米厚的混凝土土墙保护。在这些阵地周围的混凝土块内,建有一套复杂的地下通道网络,通道顶部有两米厚的混凝土层,通道内设有弹药库、兵营、指挥和观察点以及带有窄轨铁路的通道,用于将弹药运送到炮位。整个要塞周围设有围墙,并设有环形防御的支撑点。为了运输货物,限制在东部和西南码头的港口内,建有一个32吨重的起重机和两个1吨重的起重机,从这些起重机到要塞的炮兵阵地之间铺设了铁路。


要塞重建规划图
1912年,建设的第二阶段开始,根据该项目,开始建设两座新的大口径炮兵阵地——一座是开放式的,配有4门305毫米炮,另一座是塔式的,配有两个305毫米塔式炮的阿·G·杜克尔斯基设计的炮塔。在这些炮塔下面,混凝土区内设有炮塔弹药库、兵营、带电动升降机的轨道、蒸汽发电厂和其他设有蒸汽水加热系统的防御工事。在炮兵阵地周围,还建设了设有保护设施的炮弹掩体和与炮兵阵地相连的步兵火力阵地。
要塞的最小驻军由两排要塞炮兵和两排步兵组成,最大时可扩展为两支炮兵营和一支步兵营。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根据战时编制,要塞的驻军人数为2000名炮兵、2000名步兵和500多名其他军人。


1914-1916年的照片,配有第二期《堡垒》历史年鉴(1996年)中的305毫米塔式炮安装图。
1916年,炮兵阵地的建设完成,到1917年初,堡垒全面投入使用,其驻军人数已达到5500名。
然而,到了1917年秋,由于十月革命的爆发和随之而来的动员导致军队解体,堡垒的驻军失去了大部分人员。此外,芬兰也爆发了政变和革命,期间未能确定新的边界划定,堡垒留在了芬兰一侧,驻军仅剩150名士兵,其余军人纷纷逃散,到1918年,守卫堡垒的仅剩下来自塞斯特罗列茨的红卫兵队员。
1918年4月24日,芬兰-德国联军在追击撤退的红卫兵过程中开始围攻堡垒,并提出了投降的最后通牒。但堡垒的驻军拥有大量武器和强大的火炮,他们拒绝在没有新政府命令的情况下投降。然而,堡垒的前指挥官和一群恐慌者带着工事图纸逃跑,加入了白芬兰军,并将所有计划交给了敌人,这使得剩余驻军的安全岌岌可危。
此外,由于担心脆弱的《布列斯特和约》破裂,莫斯科决定进一步放弃堡垒。因此,1918年4月24日,主炮的锁具被拆除,并运往“喀琅施塔得”,炮兵阵地则准备被炸毁。


1918年的照片,展示了被炸毁的堡垒塔楼
尽管德国已于5月5日要求将伊诺要塞移交给芬兰,守军仍继续用剩余武器坚守防线,等待搭载委员会的军舰(由破冰船护航)抵达。该委员会的任务是研究如何高效爆破要塞设施,避免其落入敌手。最终在5月14日撤退前的23时30分,守军炸毁了炮台的火炮装置,随后芬兰以非战斗状态接管了要塞。
根据《塔尔图条约》的条款,芬兰方面应该彻底摧毁堡垒的所有防御工事。随后,堡垒内幸存的、可修复的火炮被搬走并用于芬兰的海岸防御。
随着这些地区回归苏联,堡垒所在地建造了一座新的152毫米海岸炮兵阵地,并在二战后被封存,到了1960年代初被销毁。然而,直到1980年代中期,这一地区仍对公众关闭,因为在原堡垒附近建立了边防哨所和国防部中央科学研究所的试验场。


现在让我们看看这些强大塔式炮兵阵地的遗址。


被森林覆盖的混凝土土堤。


其中一座炮塔的落座位置。


1918年的照片,展示了被炸毁的堡垒塔楼。

这就是炮塔被炸毁后的样子。


现在的样子是这样的。


这里还能看到旋转炮塔的金属结构残骸。




第二座炮塔的位置。




从这里可以进入地下部分。


至今仍有部分保存下来的通道。




炮台。






火力阵地。




以及炮塔下的通道。


这些通道绕过了炮塔的“杯口”。








我们回到外面。


然后沿着混凝土墙走。


1939年的照片,展示了堡垒的废墟。
这些炸毁的工事在苏芬战争时期的样子。


现在这里已经长满了森林。


如今,这里只是零散的混凝土块,讲述着关于强大防御工事漫长建设过程的故事,但它们在军事上并未得到充分使用。


伊诺要塞(Форт Ино)历史信息梳理

一、建造背景与战略定位
[*]地理位置:伊诺要塞位于芬兰湾南岸,今俄罗斯列宁格勒州境内,与科特林岛、“喀琅施塔得”海军基地隔海相望。
[*]建造目的:为强化圣彼得堡的海上防御体系,沙俄于1909年启动要塞工程,作为“喀琅施塔得”防御系统的关键延伸点,旨在封锁芬兰湾航道,抵御来自波罗的海的潜在威胁。
[*]军事设计:与同期建造的“红山堡”(Красная Горка)同为沙俄新防御系统计划的核心,两座要塞均配备12英寸(305毫米)口径远程火炮,射程超过20公里,可独立封锁芬兰湾水域。


好了,本期内容就到这里。感谢观看,期待下次再见。

豆芽白菜 发表于 2025-4-19 11:07:04

还好不是在我们村,要是在我们村能留下金属残骸?农村大妈能让金属残骸留下?

果核 发表于 2025-4-19 16:27:49

贝加尔湖本名捕鱼儿海,是全世界最深的淡水湖,也是水质最干净,最清澈的湖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苏军撤退时炸毁的强大“伊诺”要塞现在遗留下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