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堂之高:不要得罪小人!寇准保大宋百年和平,却因饭局冲突枉死
寇准剧照
寇准曾挽救大宋天下,却因嘲讽丁谓而遭到记恨,最终被丁谓诬陷而被贬谪致死。名相寇准死于他个人的刚直性格,更是死于宋朝有意培育的党争生态!
一、聚会结怨
天圣元年(1023),在雷州(广东湛江),一个花甲老人在瓮牅绳枢的茅草屋中,沐浴完毕后穿上朝服,系上从洛阳带来的犀带,然后面向皇帝所在的北方遥遥下拜。
行完礼仪之后,他孤单地躺在床上,溘然长逝。
没有圣旨抚恤,没有皇帝赐予的谥号和追封,一切悄然落幕,归于平静,仿佛他从未来过一样。
你不曾想到,这个凄惨离世的老人,是昔日高高在上的宰相寇准。曾经前呼后拥、权势显赫的宰相,如今茕茕孑立,落得个贬死边州的下场。而这一切的悲剧,竟然源自一场饭局上的小小冲突。
按照《宋史》记载,寇准为人正直,心直口快,眼里不容沙子;而丁谓睚眦必报,口蜜腹剑。二人的结怨,源自中书省的一次宴会。
丁谓原本出自寇准门下,是寇准的门生,担任参知政事,对寇准毕恭毕敬,小心侍奉。一次聚餐时,寇准的胡须不慎沾上了菜汤,丁谓起身为寇准慢慢擦拭胡须。寇准戏谑地说:“你是国家大臣,难道就是来给长官擦胡须的吗?”
众目睽睽之下,这番话令丁谓颜面扫地,自此怨恨上了折辱自己的寇准,开始不断地陷害他。
这个故事的起因似乎是寇准嘴贱得罪小人,给自己埋下了祸根,但寇准的悲剧却有更深刻更复杂的时代原因。
丁谓剧照
二、党争中崭露头角
寇准,是陕西渭南人,生于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在历代士人眼中,他都是一个正面角色,是可以和包青天齐名的北宋名相。
寇准19岁便中进士,得到宋太宗赵光义的赏识。据《宋史》所说,太宗曾将贵重的通天犀做成了两条犀带,其中一条就赏给了寇准。这份御赐之物,被寇准珍视一生。寇准曾经因母丧丁忧,但太宗甚至要求其夺情,继续为国效力,可见皇帝对他的重视和依赖。
淳化二年(991)四月,寇准荣任枢密副使,年仅31岁便跻身宰执行列,可谓风华正茂,壮年得志。
然而,寇准在枢密院任上并不老实,他检举王淮受贿之事,借以打击王淮的哥哥、他的政敌——参知政事王沔。同年九月,王沔就被罢免。随后,寇准在街头被一疯子呼为“万岁”,遭到政敌张逊的弹劾。宋太宗因此将寇准罢免,改任知青州。
官场上你来我往,上上下下,其实这些事件叠加在一起,就已经映射出太宗朝的政治斗争,也预示着即将到来的真宗朝的政治生态——党争,即所谓的“异论相搅”。
宋真宗剧照
所谓异论相搅,真正开始于宋真宗时期,意在激发文官士大夫的不同政见,让他们相互斗争、牵扯、制约,最终的目的则是强化君权。从本质上来看,这是一种人为纵容,甚至是有意培养的党争。虽然这种党争鼎盛于熙宁变法之时,但在太宗朝,其苗头已经初现。
在皇帝刻意培养党争的政治背景下,寇准以其才能而被皇帝赏识。对寇准来说,这是福还是祸?
三、因性格而招祸
寇准的个性太过鲜明,这成为他的致命弱点。宋真宗曾说他“性刚偏”,意指寇准性格中的刚直与固执。因刚直而心直口快,因刚愎而顺我者昌,一旦得志便容易任性而为,行为举止有时不免逾越了人臣之礼。不论是敌人还是朋友,凡不合自己心意者,寇准都会当面斥责,毫不留情。
如果他身在御史之位,这种性格或许还可以理解,甚至他会因此获得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美名,太宗就曾把寇准比作自己的魏徵。然而,作为需要调和万方,统筹兼顾的宰执,这样的性格无疑会得罪许多人,给自己引来巨大麻烦。造成寇准悲剧的主观原因即在于此。
淳化五年(994),寇准被召回京师,帮助太宗解决了继承人问题,确立了襄王赵恒的太子(即后来的宋真宗)地位,这就是寇准的定策之功。寇准因站队正确,而被任命为参知政事。
次年,太宗大大提拔了参知政事的地位,而同为参政的张泊几乎为寇准马首是瞻,寇准成了帝国事实上的宰相,行事全凭喜好,行为专断。
至道二年(996),寇准负责给官员加俸禄,因厌恶冯拯,就故意不给他加薪,由此引发了寇冯党争。结果寇准因此事被罢免,出任邓州知州。
此后寇准就一直在地方做官,直到真宗咸平五年(1002)五月,真宗因感念寇准拥立之功,令他回到中央权知开封府。景德元年(1004)八月,寇准拜相。
同年九月,宋辽之间爆发了澶州大战,辽军逼近黄河。在寇准督促之下,宋真宗决定亲征。到达澶州后,为了让真宗安心,寇准故意饮酒作乐。真宗看到寇准轻松的状态,便感慨道:“准如此,吾复何忧?”这坚定了真宗对辽作战的决心。
真宗剧照
在澶州之战前后,寇准的性格展露无疑。
皇帝亲征前,王钦若和陈尧叟主张迁都避敌,而寇准却当着二人的面直言:“谁为陛下画此策者,罪可斩也。”
如果换作是别人,可能会用更圆滑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异见,但寇准却当面直言毫不留情。人人都喜欢真诚,但自古以来官场其实很忌讳这样的做派。
澶州议和期间,寇准给去辽军谈判的曹利用明确下令,岁币不得超过三十万,如果超过三十万,“准将斩汝”。
我杀不了辽人,还杀不了你吗!
从上面这两件事可见寇准的刚直,虽然他这么做是为了大宋利益考虑,但无意中得罪了许多人。
曹利用剧照
在澶渊之盟前后,寇准的表现极为出色,光芒一度盖过了皇帝,这让他自己也产生了居功第一的幻觉。在志得意满的心态下,他忘记了自己在太宗后期被贬的那段经历,恣意的性格又占据上风,做事又凭一己之喜好。史称“喜用寒畯,每御史缺,辄取敢言之士,他举措多自任,同列忌之”。
他不知道,这一切都被神宗看在眼里,对他的厌恶遂日益加深。
澶渊之盟后,寇准权势日重,对他所厌恶的王钦若大加排斥。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记载了一件事。大概是说王钦若在寇准的打击下被罢免,但真宗不想让王钦若离开朝堂,就给他一个资政殿学士的头衔。后来寇准负责给学士们排定座次,将王钦若故意放在翰林学士之下,公然羞辱王钦若。
常言道,打狗还得看看主人呢。羞辱王钦若,不就是羞辱真宗吗!
王钦若就找真宗哭诉:“臣自学士拜参知政事,今无罪而罢,班反在下,是贬也。”真宗不忍,就给王钦若大学士头衔。
此事加剧了王钦若对寇准的怨恨。王钦若不断向真宗进谗言,尤其夸大了澶渊之盟的耻辱性,将之定性为城下之盟,进而颠覆了寇准的功绩。
不出意外,景德三年(1006)二月,寇准就被罢免了,左迁陕州。罢免圣旨上,寇准被定性为“以国家爵赏过求虚遇,无大臣体,罢其重柄,庶保终吉也”。
王钦若剧照
寇准在地方历经辗转,直到大中祥符六年(1013)才回到开封,担任权东京留守,并于次年升任枢密使。这个时间正是真宗“天书封祀”最红火的时期。
天禧三年(1019),宋真宗择选宰相,犹豫不定的时候,寇准竟然破天荒违心地向真宗进献了天书,然后被授予相位!随着“天书封祀”接近尾声,寇准人生最大的危机也悄然迫近。
四、被丁谓彻底锤死
他和丁谓之间的斗争,一触即发。
历史上,寇准和丁谓之间的直接冲突始于天禧四年(1020),持续了两年。这一年年初,真宗皇帝病重,围绕是否让太子监国一事,寇准一方和丁谓一方发生了冲突。寇准主张太子监国理政,但丁谓最初得到了皇帝的支持,压过寇准。
寇准不甘失败,六月份直接向皇帝秘密进言,甚至直接将丁谓称为“佞人”,表明双方斗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这次奏对在得到真宗同意后,寇准马上让翰林学士杨亿草拟了一份诏书,任命太子监国,并以杨亿取代丁谓成为新宰相。杨亿十分注重保密工作,都是在夜里独自草拟。但寇准比较大意,一次醉酒后竟不慎泄露了此事。
丁谓得知后,就在真宗面前竭力诋毁寇准。真宗又听从了丁谓的建议,马上让知制诰起草一份诏书,斥责寇准。
那写诏书的人是谁呢?此人是钱惟演,丁谓的同党。钱惟演入宫后再次诋毁寇准,这让真宗下定决心罢免寇准的宰相职务,以太子太傅、莱国公衔令他在京养老。就这样,寇准在和丁谓的政治较量中败下阵来。
寇准输了,被剥夺了权力,但丁谓一党并没有打算放过他。
寇准剧照
七月,寇准一派的周怀政打算二十五日杀丁谓,废刘后,奉真宗为太上皇,迎立太子,拥寇准为相。然而,周怀政依靠的杨崇勋是个二五仔,二十四日就将周怀政的谋划泄露给了丁谓。
丁谓勾结曹利用,抢先将这一消息禀告给了真宗。真宗捉拿并审问周怀政,周怀政招供后被判处斩刑。丁谓趁真宗大怒,揭发寇准造假天书之事。二十八日,寇准被剥夺荣誉降为太常卿,外放相州,不久迁徙安州。八月,天书始作俑者之一朱能叛变,寇准又被连累,降为道州司马。
树欲静而风不止!
丁谓已经下定决心,要彻底摧毁寇准和他的势力。1020年十二月,寇准一派的李迪在斗争中失败,被迫离开了中央。1021年,双方还算相对平静。到了1022年,丁谓受封晋国公,权势仅次于皇帝。即便如此,丁谓仍然没有忘记他的老仇人寇准,于是以交通周怀政的罪名,将寇准由道州司马贬为雷州司户参军,李迪由郓州知州贬为衡州团练副使。和寇准关系密切的官员,都遭到相应的贬谪处分。
寇准剧照
自1020年丁谓和寇准发生正面冲突以来,丁谓是屡战屡胜,寇准的势力则被连根拔起,再无翻身的可能。
丁谓之所以屡屡得势,背后所依仗者其实是刘皇后。
刘皇后是一位极具政治手腕的女性,寇准阵营曾反对女主摄政,因此促成了刘皇后与丁谓的结盟。1022年真宗去世,仁宗登基,在丁谓等人的策划下,刘皇后以“军国事兼权皇太后处分”的名义垂帘听政,丁谓党羽遍布朝堂。
刘皇后剧照
1022年,在知制诰写完贬斥寇准等人的文书后,丁谓亲自过目,觉得文书的措辞还不够严厉,所谓“舍人都不解作文字耶”,便亲自指导他修改,最终写成了《寇准贬雷州司户敕》。此文言辞极其恶毒,将寇准说成是十恶不赦的小人,并将真宗之死推到他的身上。
而且丁谓故意让钦差在马前系剑,暗示朝廷要让寇准、李迪等人自杀。当时也有人劝说丁谓,你这么干太不符合政治规矩了,“(寇准、李迪)若贬死,公如士论何”?是说如果寇准和李迪因为贬斥而死,您将如何面对天人士林的纷纷议论?丁谓则无所谓地说道: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后人不过在书上评价寇准、李迪“天下惜之”而已。可见此刻的丁谓已经被权力冲昏了头脑。
丁谓剧照
同年五月,丁谓又除掉了寇准的好友王曾。就在这种情况下,刚正不阿、深受太宗器重,在澶渊之盟中大放异彩,力保真宗,以战促和,奠定宋辽百年和平的政治家寇准,客死岭南雷州,终年62岁。
文史君说
寇准是封建社会里大忠的典范,他一生以儒家入世精神处事,对事不对人,直言敢谏,甚至不惜触怒皇帝。他一生都在与人争权,最后也因争权失败而遭远贬,再无机会返回朝廷施展抱负。他是一名斗士,一生斗心不息,摄政女主刘太后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所以没有杀他,而是让他在雷州度过余生,闲置他就是对他最大的折磨。
寇准临死前,命人从洛阳取回太宗皇帝赏赐给他的通天犀带,这是对自己辉煌岁月的深情回顾。寇准的死显得很悲壮,也很落寞,给人一种壮志未酬的感觉,所以他的谥号才是忠愍,恰如其分地总结了他一生的忠诚与悲情。
参考文献
《宋史》。
刘广丰:《寇丁之争与宋真宗后期政治》,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全力打造精品专栏
内容包括最少40篇精品历史文章,每篇不少于3500字,每周最少更新一篇。内容包括庙堂之高、沙场之上、江湖之远、宫墙之内四大模块,精选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趣、有料、有故事的历史人物。
凝眸千年,纵声声呜咽,誓将燃尽一腔热血!!!欢迎订阅! 所以,历史借鉴。现代应该除掉这些小人! 我部队里部长的儿子,很多人叫他干部儿,早早就下位了,就是脾气性格的原因 溜须拍马就是引用这个典故.. 自古忠臣良将没有几人有好下场的! 当众要给人留面子,因为不知道对方是人是鬼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