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为何反感中国?日媒曾讨论过真实原因:心理不平衡
2025年2月,日本内阁府公布了2024年的外交相关舆论调查结果,其中在对中国“感到亲近”和“总体上来说比较亲近”这两项上的比率合计为14.7%,比2023年上升了两个百分点。实际上,早在2023年3月13日,日本最大的网络电视平台ABEMA播出了一档时事谈话节目,讨论过日本内阁府最近公布的外交调查结果。
调查显示,目前高达84.7%的日本人对中国没有亲近感。但与此同时,却有70.2%的日本人认为中国是一个重要的国家。这种对中国缺乏亲近感的原因,被节目特邀嘉宾高口康太认为与中日GDP逆转及大国外交有关,折射出日本社会对中国崛起的深层次焦虑。
那么,日本人反感中国的真实原因究竟是什么?
历史遗留问题:未愈的伤口
中日关系的历史包袱是导致日本社会对中国“不亲近”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战期间,日本对中国的侵略造成了巨大的痛苦,南京大屠杀、731部队的战争罪行等,至今是中国社会记忆中的痛点。
然而,在日本社会,尤其是在部分政治人物推动的集体叙事中,对这些历史的反思却显得轻描淡写。
一方面,日本部分政要多次参拜靖国神社,供奉着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是一座象征性的历史争议之地。
这行为不仅是对战争罪行的不反省,更是一种挑衅。
另一方面,日本部分历史教科书对侵华战争的表述语焉不详,甚至试图美化战争行为。
这些问题经常成为中日外交的矛盾点,进一步加剧了两国民众的对立情绪。
经济对比:从优越到失落
如果说历史问题是铁锈般难以抹除的痕迹,那么经济实力的此消彼长则是引发日本社会情绪变化的直接原因。
2010年,中国GDP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这对习惯于自视为亚洲经济领头羊的日本来说,是一次心理上的巨大冲击。
尽管日本在技术创新和人均GDP上仍然占据优势,但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无疑撼动了日本的“优越感”。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2023年中国的GDP已是日本的3倍以上。
这种经济实力的落差让日本社会感到不安,同时也引发了一种复杂的情绪:既无法忽视中国的重要性,又对中国的崛起心存戒备。
这种情绪尤其体现在民众对中日贸易关系的看法上。
尽管中国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两国经济依赖性极高,但这种合作关系并未转化为日本社会对中国的好感度。
相反,中国的经济崛起常被日本舆论解读为“威胁性扩张”,从而加剧了负面情绪。
社会心理:优越感的断裂与复杂矛盾
日本人对中国的情感矛盾并非仅限于经济和历史因素,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日本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越感与全球格局变化之间的冲突。
作为第一个实现现代化的亚洲国家,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一直自诩为亚洲的“领导者”,这种优越感在一段历史时间内确实有其现实基础。
然而,中国的崛起正在不断挑战这一传统认知。
从军事到外交,中国凭借更加积极的大国姿态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影响力,这让日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
这种压力不仅来源于国家间的实力对比,也体现在民众间的情绪互动中。
日本社会对中国的快速发展表现出了难以适应的情感变化:一方面是对中国超越的“失落感”,另一方面是对自身地位下降的“焦虑感”。
这种心理还反映在日本对其他国家的态度上。
例如,在同样的民意调查中,84.9%的日本人对美国有亲近感,尽管二战期间美国对日本进行了大规模轰炸并投下原子弹,造成了数十万人的伤亡。
但战后,美国通过经济援助和同盟关系,影响了日本的价值观体系,使其成为日本社会理所当然的“友好对象”。
相比之下,中国的崛起更容易被视为竞争者甚至潜在对手。
外交事件:矛盾的催化剂
近年来,中日之间的多次外交摩擦也在不断加深彼此的不信任感。
例如,钓鱼岛和东海资源问题成为两国关系的敏感点。
这些热点事件不仅强化了两国民间的对立情绪,也让日本社会对中国的不满进一步加剧。
与此同时,中国近年来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外交姿态,也让日本社会感到不“适应”。
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全球项目展现主导力,而日本的国际地位则正在下降。
这种国际地位的对比更加剧了日本对中国的不满情绪。
尽管日本社会对中国存在诸多负面情绪,但两国关系的紧密性却不可忽视。
在经济上,中日互为重要贸易伙伴,彼此依存度极高;在外交上,中日的互动直接影响整个亚洲的格局。
要改善这种对立的情感状态,首先需要在历史问题上寻找更多共识。
例如,日本社会需要更加坦诚地反思侵华历史,正视历史,才有可能保证未来的良性发展。
日本人对中国的态度,既有历史遗留问题的深刻影响,也与经济差距变化和社会心理转变密切相关。
从一个自视高位的“老师”到逐渐成为“追赶者”,日本社会难以适应这种角色逆转带来的落差感。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落差感总会被适应的。
随着两国民众的交流加深,这种对立是可能改善的。
尤其是随着旅游业,免签政策的发展,双方交流的加强,近年来,日本民众对中国的好感度还是有所提升的。
然而,作为亚洲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日的互动不仅关乎两国自身,也对整个地区乃至全球的稳定与发展至关重要。
未来的中日关系,需要在历史、经济和心理层面找到更多的平衡点,才能从对抗走向和解。
参考资料:
日本对中国有“亲近感”的受访者微升至14.7% 日经中文网 2025-2-17 国家实力逻辑才是正解,不需要日本的反思反省,大毛不也是这种心理?当国家实力达到了那个高度后,所有的人自然就拜倒在你的面前了,也包括美帝。 好感度主要还是利益决定。意识形态啦,发展忧虑啦,历史伤痕啦都不是决定因素,决定因素是利益关联度,自己利益与哪个国家有关联肯定对哪个国家有好感,中国如此日本同样如此 改革开放前,中国一穷二白,经济落后,八十年代初,中国人的二年工资,只能买一台日立18吋彩电,那时日本人赚中国的钱很方便,只要买掉一台彩电,就可以在中国快活生活一年的开销,但中国人很努力,打开国门,引进消化技术,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GDT总量比日本高出许多,是世界汽车,家电的最大出口国,赶超了日本,日本人当然不舒服了! 没关系,日本人对中国崛起的这种压力适应了,心态就会好起来的。原因是:不适应也得适应,心态不端正也得端正!这就是实力! 原因是敌人天生相互厌恶,直到一方完全吞并另一方。敌人也是最了解彼此的,普通人如果觉得这叫相爱相杀并且自嗨,这就很圣母了,这就是儒家文化的余毒,说是去其糟粕,但其实具备识别能力的人口比例并不多,大多受“权威”影响跟风,而这个“权威”砖家占比极大 田中角荣的时候不是这样的民调数字,为什么呢?政府的态度非常关键,各国都一样。现在日本政府与美国亦步亦趋,民众不知底细,舆论也随政府态度媒体导向一边倒,美国欧洲都是如此。 我们本来是把军国主义和日本老百姓分开的,是它们自己用靖国神社又接上了,那就怪不得我们了 日本当年发动侵华战争,是因为军事实力综合国力,军国主义绑架百姓,各方面远超孱弱的中国。今非昔比,中国的军事实力,综合国力,中国人民的团结和抵御外来侵略的决心都空前强大,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敢对中国发动战争。小菲就像邻居家纤绳的狗叫几声而已。如果没有绳索,失去主人打不死它 香港动乱的时候,我和一香港朋友聊过,我也是同样的说法,香港的优势在逐渐消失,大陆在大踏步赶上,香港人的优越感越来越弱,焦虑再加外部鼓惑,心理不平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