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不可能全面和解?从柏林墙到朝鲜停战,历史已经给了答案
编者按:俄乌战火延烧三年有余,这场地缘冲突何时能迎来终局?近期,美俄接触和美乌会谈为俄乌冲突注入了更多不确定性,在暴露出西方阵营脆弱性的同时,引发了乌克兰和欧洲各国的担忧。从基辅到莫斯科,从华盛顿到布鲁塞尔,剑拔弩张的谈判桌背后,一场关于“实现长久和平”的全球博弈正在上演。当前,俄乌双方对战争根源的认知存在根本性鸿沟,令全面和解举步维艰;而“特朗普2.0”的冲击波、欧洲防务自主的加速推进、地缘冲突的联动共振,更让维系和平所需的国际共识支离破碎。
对此,本文尝试从“冻结冲突”的历史样本中寻找答案,通过透视巴黎和会、柏林危机、朝鲜停战协定等事件的历史经验,探讨局部性和平方案的可行性。文章强调,无大国利益交汇的和平注定脆弱,无实质性军力保障的协议终将崩塌——若效仿二战后的“雅尔塔式”全面重构,试图通过一纸协议解决能源武器化、外交碎片化等系统性危机,俄乌和平或许无异于建造空中楼阁。
此刻,比“何时停火”更迫切的命题是:持久和平的解局之道何在?是慕尼黑协定式的饮鸩止渴,还是凡尔赛条约般的埋雷游戏?文章认为历史早已写下警示,任何和平框架若不能缝合经济创伤、平衡政权合法性,终将埋下战火重燃的隐患。俄乌冲突终将落幕,而它留给世界的,或许不仅是区域版图的重绘,更是一次对21世纪全球治理体系的拷问。如果在多边主义理念中建立的和平保障体系能够有效维护停火协议,就能验证即使没有美国充当“世界警察”,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国际秩序仍具备实践可行性。
结束地缘冲突的和平协议往往能为重塑世界秩序提供契机。回顾历史,欧洲各国试图在维也纳会议上通过重划疆域构建均势体系,一战后的巴黎和会催生了以国际联盟为核心的集体安全机制,二战尾声50国代表起草《联合国宪章》为战后国际治理奠定了基石.......当前,尽管俄乌停战谈判难以催生一个新的全球性安全机制,但其仍将对国际合作甚至世界秩序的未来走势产生深远影响。
眼观当下,“特朗普2.0”再掀惊涛骇浪:特朗普企图重塑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对盟友与各多边机制频繁开刀,“美国优先”关税新政搅乱全球经济,其日前公开指责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更是粉碎了盟友对美国的信任根基。除美国外,欧洲加速防务自主的呼声高涨,其他国家也在寻求一个摆脱西方控制的、有效的多边主义体制。然而,要想借助俄乌和平停火协议来解决上述所有问题是不可能的——俄乌两国立场截然相反,国际社会亦裂痕深重。
摒弃不切实际:局部性解决方案或成破局关键
对于俄乌冲突,一项能够平衡各国需求的局部性解决方案或许可行。历史经验表明,即便方案尚不全面,但若能有效管控危机仍不失为务实选择。
例如,1953年朝鲜半岛停战协定通过划定非军事区长期冻结军事对抗,1974年塞浦路斯停火协议以缓冲区设置实现地缘隔离,而芬兰在1940年《莫斯科和平条约》割让卡累利阿地区后,在冷战时期逐步恢复对部分领土的实际控制。对乌克兰而言,任何协议必须满足三大底线:不得损害俄乌任何一方的政权合法性;以实质军力为乌克兰安全保障提供后盾;领土安排需保留未来调整空间。阶段性和平协议注定难言完美,但若能实现停火止战,便可为最终解决俄乌矛盾赢得时间窗口,甚至为多边合作提供普适性的范本。
现实困境:全面和解为何遥不可及?
将俄乌和谈升级为全球性安全协议的构想颇具诱惑:当前冲突已形成跨洲际联动——伊朗、朝鲜向俄输送武器和军队,非洲、中东战乱与此产生共振。效仿两次世界大战后全面解决方案,建立应对经济武器化、贸易战、外交碎片化的新型安全机制,消解冲突带来的不稳定影响,看似合乎逻辑。
然而,鉴于现实情况已经与历史截然不同,当前局势难以支撑起一个理想框架。此前,1919年凡尔赛体系通过鼓励民主化来减少军国主义,1945年雅尔塔体系以德日等战败国无条件投降来结束;而今俄乌双方对战争根源认知南辕北辙,无论多少调解或外部介入都无法改变双方观念。
乌克兰视2014年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为侵略开端,要求推翻现俄政权,俄罗斯则质疑乌克兰国家合法性,将危机归咎于北约东扩和西方势力撑腰。这种根本性认知鸿沟,使任何涉及领土划分、安全保障、重建融资的全面协议都沦为空中楼阁。
由此可见,如果无法达成全面解决方案,那么局部性解决方案将是次优选择。尽管难以准确判断阶段性方案的持续性,但历史证明此类方案在推动双方局势缓和方面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例如,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提供了部分解决方案的经典案例,尽管韩国拒不签字、朝鲜勉强签署、美国违约部署核武,但由中美苏三国背书的三八线非军事区竟维持了七十年的总体和平。这说明当主要大国形成利益交汇点时,即便缺乏完善机制,最低限度的和解共识仍可阻止战火重燃。
历史答案:无繁荣则无和平
当前,领土争议是俄乌两国最尖锐的矛盾之一,因此要求任何一方做出领土让步的协议可能难以持久。此外,需要避免以繁荣为代价达成和平协议,并且战后安排不可损害任何一方政权的合法性。
这一原则既适用于二战后的重大和约,也适用于意大利与南斯拉夫解决的里雅斯特争端等小型协议。一战后,巴黎和会借助“战争罪责”条款为德国背负巨额赔款提供法理依据,为二十年后战火重燃埋下祸根;与1919年和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二战后协议认识到“无繁荣则无和平”,东西德均未被迫签署和约,同时超级大国确保两方无需承担德国的战前债务。
目前来看,俄乌冲突后极易出现破坏俄乌政府稳定性的行为,从而抬升摧毁和平风险。具体而言,任何一方都可能使用非战争手段削弱对方政权合法性或国内社会稳定。例如,乌方担忧以重新选举为条件的和平协议,可能被俄罗斯用来渗透乌克兰政府,扶植亲俄候选人;而俄领导层则担心,乌克兰作为民主国家存续,或将在战后激发俄内部反对浪潮。
因此,若乌克兰战后不能迅速重建经济,乌政府的公信力将被削弱,进而引发民众的幻灭感,同时抬升外部势力介入的风险。战后经济重建不仅关乎乌克兰的稳定,也影响其国家主权的巩固。
就乌克兰而言,重建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消除经济恢复的障碍,例如修复受损的工业设施、清除战区雷区以及恢复海上农业贸易。经济活动正常化是各行业稳定发展的前提——只有经济先恢复正常运作,乌克兰高科技产业的巨大潜力才能得以发挥。
此外,战后乌克兰的经济需要摆脱对矿产和金属出口的高度依赖。此类资源性产业可能会吸引投资,但也容易受到腐败的侵蚀,动摇公众信任,同时缺乏创造高质量就业岗位吸引战时难民归国的能力。一个可行的乌克兰复苏计划必须致力于促进全民共享的繁荣,而不是让少数人从中牟取暴利。
脚踏实地:和平协议需要各方切实保障
乌克兰停火协议必须得到国际社会的实质性安全保障,而非单纯依赖外交承诺。历史经验表明,口头保证和空头支票无法维系停火协议,缺乏有效军事支撑的和平协议可能导致协议流于形式,为未来冲突埋下隐患;唯有通过切实的军事威慑,才能保障协议有效实施,同时避免不可逆的领土变更或战略让步。
正如上文所述,二战后德国、朝鲜半岛、的里雅斯特及塞浦路斯和平安排的精妙之处在于,各方确信协议能防止冲突升级,进而规避了对领土边界划定的纠缠。为防止乌东局势再度恶化,停火协议必须辅以强有力的军事力量保护。具备能力的国家应在停火沿线部署充足军事力量,确保能够及时响应任何违约行为。
鉴于中美分别对俄罗斯和乌克兰具有一定制约力,中美两大国在俄乌停火谈判和执行过程中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此外,英法等欧洲国家也可承担维和任务,利用其军事经验和核地位,确保和平协议的实施。如果大国能够协调合作并建立有效的国际监督机制,将有助于防止俄乌冲突再次爆发。
不过,大国的介入无法解决所有问题。俄乌问题的和平解决不仅关乎两国命运,更涉及全球安全架构的重塑。从历史视角来看,单边主义难以维系长期稳定,多边框架下的外交协调机制才是解决俄乌冲突的更优路径。当前国际社会普遍认同构建新型多边机制的必要性,而俄乌冲突停火协议恰好为这一理念提供了实践契机。如果在多边主义理念中建立的和平保障体系能够有效维护停火协议,就能验证即使没有美国充当“世界警察”,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国际秩序仍具备实践可行性,可以在解决地缘冲突过程中发挥作用。
(本文译者为金拓、张卜允、赵益禛)
[*]图片来自于网络
小国与大国叫板后果肯定是没有好果子吃乌克兰的国威已经达到见好就收胜败乃兵家常事留下几千万火种播撒后世如果意气用事战到一兵一卒网留千古骂名 停火,实际是为美乌争取谈判时间,拖延为美乌军用物资补充提供时间条件 真正能解决俄乌问题的只有双方之间的和平谈判,任何第三方介入,只会图谋利益,所以还是双方坐下来谈才是唯一的出路,否则乌克兰将国之不国或民族倒霉。北约自身都快解体了,你非指望哪个名存实亡的组织干嘛? 不愧是脱口秀演员,口才真的好,“嘴是两张皮,咋说咋有理”,建国请继续表演[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泽连斯基肯定担忧乌俄战争很快结束后自己的生命愖忧,必须邀请欧盟拖延。美俄结束乌俄战争的协议理所应当对乌克兰刻薄。但只要有确保泽连斯基生命安全的内容,泽连斯基必会欣然同意签字。至于乌克兰人民能否饶恕他,那就看泽连斯基的造化了。 乌克兰这样的弱国别无选择:死亡被兵吞,或者抗强到最后!好在整千欧洲同样面临着战争的威胁,必须同仇敌忾共同参于这场为了自身利益的战争! 真是搞不明白联合国到底在二战后是否真正起到了维护了世界和平的作用,而自称维护了世界和平的美国又在二战后的几次战争中起到了多大的好作用。但愿文明进步的人类尽量避免残忍的杀戮,而联合国维和部队也应起到“绝对性”的作用…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乌克兰的朋友遍天下 热爱和平的人和国家都站在乌克兰一边 大鹅被棒杀 指日可待 正义必胜[加油][加油][加油] 懂王:你在教我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