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6fn5ye3 发表于 2025-3-16 23:26:31
一年一次3.15有什么用?应该天天都是3.15,现在假冒伪劣产品太多了,风声一过 这些企业和商家又恢复原样了。明月清风 发表于 2025-3-16 23:44:16
关键是处置力度,核实是真,应该重罚至不能再搞。能不是不痛不痒处罚一下,毫无意义。土豆儿james 发表于 2025-3-16 23:53:40
有没有人想过,这种现象没有一个人能脱得了关系!消费降级,一味降低价格的产品,价格贵的产品无人问津,而便宜无好货简单的道理都忘记了。企业都能做出合法合规的产品,但是消费者嫌贵,真的很矛盾!这是社会观念意识形态各方面导致的问题!{{{{]]. 发表于 2025-3-17 00:45:12
可惜315一年只有一天刘小猫 发表于 2025-3-17 01:27:32
曝光的企业只要不受伤经动骨或倾家荡产的惩罚,99%都不会改!因为弄虚作假的利益大于弄虚作假的风险成本!而这些企业的态度是弄虚作假诚恳的道歉,改正,降低热度,拖延时间换空间,然后更隐蔽弄虚作假,或注销企业改头换面再一次作假!呵呵,3.15依然只是一个3.15!!道教音乐 发表于 2025-3-17 01:29:51
嗯,用户问的是土巴兔、拜博口腔、美莱医美这些企业使用“火眼云”系统窃取用户信息的行为触犯了哪些法律。首先,我需要回顾一下提供的搜索结果,看看哪些法律被提到了。根据搜索结果,多个网页提到了《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民法典》和《刑法》。比如网页5详细分析了涉事企业的违法行为,并列举了《个人信息保护法》第10条、第6条等条款,还有《数据安全法》第27条。网页6、7、9也提到了《民法典》中关于隐私权的规定,以及《刑法》中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然后,我需要把这些法律条款对应到具体的行为上。例如,火眼云通过爬虫技术窃取信息,可能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第10条,禁止非法处理个人信息。同时,超范围加工数据违反了第6条的最小必要原则。使用虚假宣传的话,可能涉及《广告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还有运营商数据滥用可能触犯《数据安全法》第27条的数据安全保护义务。另外,网页5和9提到《刑法》第253条之一,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情节严重的会有刑事责任。而《民法典》第1032条和第1033条保护隐私权,禁止刺探、泄露他人隐私。要注意把这些法律条款和企业的具体行为对应起来,比如窃取公众号关注者信息、微信群成员手机号,以及未经用户同意处理数据等。每个法律点需要引用相关的搜索结果,比如网页5、6、7、9等。最后,要确保回答结构清晰,分点列出触犯的法律,每个点下面引用对应的法律条款和相关网页。可能还需要补充法律后果,如罚款、刑事责任等,让回答更全面。土巴兔、拜博口腔、美莱医美等企业通过“火眼云”系统非法获取用户个人信息的行为,已违反我国多项法律法规,具体包括以下层面:---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1. 非法处理个人信息 火眼云系统通过窃取公众号关注者、微信群成员及文章阅读/转发者的手机号,属于未经用户同意的非法数据收集行为,直接违反该法第10条“禁止任何组织、个人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的规定^5^12。2. 违反“最小必要”原则 火眼云对用户信息加工形成3800项标签(如经济能力、消费偏好等),远超正常业务所需范围,违反第6条“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具有明确、合理的目的,并与处理目的直接相关,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要求^5^9。---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1. 侵犯隐私权 系统通过技术手段窃取用户手机号、微信ID等隐私信息,构成对民法典第1032条“自然人享有隐私权”的侵害。第1033条明确禁止“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隐私权”^6^9^12。---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1. 违反数据安全保护义务 火眼云通过运营商接口实时获取用户位置、通话记录等核心数据,且未采取必要安全措施,违反第27条“任何组织、个人在数据处理活动中应履行数据安全保护义务”的规定^5^7。---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根据刑法第253条之一,非法获取、出售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如每日处理百亿条数据),刑期可达七年^9^12。火眼云与相关企业的行为已涉嫌构成该罪名^5^8。--- 五、其他相关法律1. 《广告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 涉事企业以“精准获客”为名掩盖非法数据来源,构成虚假宣传,违反广告法第4条“不得含有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内容”及反不正当竞争法第8条“禁止虚假商业宣传”的规定^5^12。2. 《网络安全法》 系统通过爬虫技术侵入短视频平台、公众号等网络服务,违反该法第27条“不得从事非法侵入他人网络、干扰网络正常功能等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11^12。--- 法律后果与责任- 行政责任: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66条,可处最高5000万元或上年度营业额5%的罚款,并可能吊销营业执照^5。- 刑事责任:企业负责人及直接责任人员可能面临刑事追责,尤其涉及与运营商勾结的大规模数据窃取行为^8^11。- 民事赔偿:用户可依据民法典提起侵权诉讼,要求停止侵害、赔偿损失^6^9。此次事件暴露出企业利用技术手段系统性违法的问题,需通过强化监管(如《数据安全法》第27条要求的定期检查)和司法追责形成震慑^2^5。消费者可通过12321平台投诉维权,并支持相关部门推动行业整改^10。AAA浩瀚租车 发表于 2025-3-17 02:04:53
希望天天都是315,加强监管,让欺诈者造假者无所遁形。加重处罚力度提高违法犯罪成本才能有效杜绝这些事件!实事求是 发表于 2025-3-17 05:31:40
对肆意危害消费者身心健康的行为,一定要严查到底、绳之以法!对赚昧心钱的要罪加一等...所有 发表于 2025-3-17 06:21:49
家电维修,进门就得40到80元,不等,其他费用另算,冰箱换一个定时器要了140块钱,成本7块钱,用户4244320 发表于 2025-3-17 06:30:19
关键是报道了相关政府部门是如何查处的!要向全国人民公布查处结果!是不是刑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