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鲨消费 发表于 2025-3-15 22:29:04

从2234%高利贷到暴力催收,谁在收割年轻人?



文:张二河
继2016年央视点名借贷宝裸条事件后8年,借贷宝再上央视315晚会。
据央视315晚会报道,借贷宝、人人信等电子签平台上电子借条几乎不监管,利率竟然可以高达2234.69%。节目播出后,借贷宝App内“打欠条”功能已经显示无法使用。
近年来,网贷产品借助各种各样的营销方式,慢慢渗透进年轻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年轻人“超前消费”的生活方式,支撑起一个庞大的消费金融市场。根据惠誉博华发布的《2025年消费金融公司信用展望报告》显示,预计2025年末31家消费金融公司资产规模总体体量将在1.5万亿元左右。
但与此同时,作为一个离钱最近的行业,消费金融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潜藏着多重陷阱。借贷宝、人人信等电子签平台上电子借条的高利率,仅仅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平台高额隐形收费陷阱
今年2月份,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了2024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在这份报告中提到,金融消费乱象中的高额隐形收费等问题成为消费者投诉热点。
在很多的消费金融产品的宣传页面,我们通常会看到这样的营销话术——“超低利率”“0门槛申请”“全民可借”“极速放款”“随借随还”“想还款可提前还款”。
而且它们也并没有说明和充分展示清楚利率到底是日利率、月利率还是年利率。这几乎给用户造成了一种错觉:在这里借钱,又快又好,利率超低。
但是这些宣传内容其实和实际情况相差甚远,存在夸大、误导消费者的情况。比如,有人在投诉平台上晒出了自己的血泪教训,销售人员在办理贷款时说的月成本是0.55%,结果合同上写的是月利率0.98%。
现在很多消费贷款的展示利率也就是名义年化利率看起来很低,但其实背后真实的年化利率却高到吓人。
曾经,网上流传一张来自界面新闻的图,揭秘了包括花呗、京东白条、小米随星借、百度度小满有钱花、平安普惠、海尔消费金融等热门的消费贷产品的真实年化利率,其中最高的超过了35%,而在我国年化利率超36%的消费贷就会被定性非法放贷。
此外,一些消费金融机构以担保费、会员费、咨询费、服务费等名目收取隐性费用,实际贷款利率远超国家规定。消费者在申请贷款时,往往被这些机构“套路”,最终支付了远高于预期的费用。
2024年8月,一位名为正义瞄的用户在黑猫平台上发起集体投诉,声称“马上消费金融优逸花平台在已经收取高额借款利息的情况下还违规收取担保费/保险费,另外还产生八笔不明收费。涉及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网贷平台不得以任何形式收取额外费用,加上违规收取的费用后综合年化利率已超过国家规定的不得高于LPR4倍,且整个过程没有任何关于这几笔费用的说明与告知。”


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一位名为勇敢瞄的用户在黑猫平台上投诉称“盛银消费金融通过融360平台的放款,除了每月的本息还款,在前面3期还每月收取高达962.56的费用,是一个中凯博商业保理公司收取。相当于本金12700的借款,前面3期每月还款金额高达6557元,后面9期还款金额11008元,合计要还17565元,完全的套路贷高利贷!”


先用后付套路
“先享后付”作为一种新兴的支付方式,本应为消费者提供便利,但实际使用中却问题频出。中消协指出,2024年“先享后付”相关投诉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诱导办理消费贷:一些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以“先学后付”的名义,诱导消费者在未充分了解借款条款的情况下办理消费贷。这些机构往往夸大培训效果,却对贷款利率、还款方式等关键信息含糊其辞,导致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背上了高额债务。
一位孙女士被广州某咨询服务有限公司诱导签订“先学后付”合同,却在不知情下办理了贷款,还遭遇课程与宣传不符、合同有霸王条款等问题。
2、默认勾选与关闭难:部分网购平台将“先用后付”功能设置为默认勾选,并自动成为后续付款方式,且关闭步骤复杂繁琐。消费者一不小心就会被“套路”,陷入不必要的债务纠纷。
一位陈女士参加电商平台“0元开通PLUS会员先用后付”活动,却找不到关闭按钮,到期被通知扣费。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11125条投诉包含“先用后付”,8221条投诉包含“先享后付”,其中不乏针对知名电商平台的投诉。
非法中介陷阱

近年来,不少不法中介冒充银行工作人员或未经授权以银行名义对外进行虚假宣传、提供信贷咨询、业务办理,以无抵押、无担保、低息免费、洗白征信等名号诱骗消费者办理贷款,但其背后往往暗藏着高额收费、贷款骗局等套路陷阱。
2024年,一位张先生因贷款逾期产生征信不良记录,多次找到银行要求删除征信不良记录未果,便在网上找到一家“征信修复”机构,并按要求将3000元定金、自己实名办理的手机电话卡和银行卡交给这家机构,约定事成之后再付余款3000元。
一个月后,该机构告诉张某征信不良记录已成功修复,要求张某付清全部余款。张某随即将事先承诺的余款转给了该机构。当张某查询个人信用报告后,发现不良记录根本没有“修复”,于是找“征信修复”机构讨要说法,才发现对方已经把自己拉黑。
消费质量报投诉维权中心在2024年8月接到消费者李先生投诉称,其于今年年初接到一个声称是“银行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对方表示可以授予李先生一定的贷款额度,贷款成功后,该工作人员所在贷款中介公司借以“履约保证”名义要求李先生转账5.4万元。李先生在向对方转款后感觉自己被“套路”,要求协商退款遭到拒绝。随后,消费质量报记者进行实地调查时发现,该中介公司所在的经营地点早已人去楼空。
暴力催收频发
在互联网借贷规模快速扩张的过程中,部分行业性问题也随之而来。以短信轰炸、言语威胁、曝光个人信息、联系无关人士等为主的暴力催收手段被当下广大消费者所诟病。在法规明令禁止下,这一乱象仍然频频发生。
消费保数据研究院发布的一份数据显示,网贷平台主要投诉问题中,暴力催收、乱收费、隐私泄露三大问题占比约五成,成为金融网贷投诉重灾区。
一位冯先生在消费保平台投诉称,他于2023年10月在分期乐平台借款19000元,后因工作变动与健康问题导致收入中断,出现了逾期。此后,王先生遭遇平台催收方多次通过电话威胁其父母,称“再不还款将上门催收”,不还款便一直骚扰,出了事与他们无关。
此外,冯先生还遭遇了隐私泄露、被曝通讯录的情况。冯先生表示,在借款合同中并未留存父母的联系方式,但催收方违规调取其家庭联系方式、通讯录等隐私信息。且在未经告知的情况下多次查询其征信记录及涉及亲属等个人资料,已涉嫌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
另一位李先生2019年通过捷信消费金融进行了一笔贷款,金额为30000元,分成45期。如果算上利息,李某最后需要支付的本息一共达到了54675元左右。
自从贷款审批下来后,李某一直在归还该笔借款,直到2023年,由于工作上的不顺利,个人资金链出现断裂,这一笔来自捷信消费金融的贷款出现了逾期。彼时,李某已经完成了41期贷款归还,离贷款的全部结清只剩下最后的4期。
逾期发生后,李某收到了来自捷信方面的催收。令李某不解的是,捷信方面不仅向自己、紧急联系人催收,还向之外的其他人催收。李某并没有提供“第三人”的联系方式,但是自己通讯录还是被“催爆了”。
来自湖北的消费者林先生正遭受着来自湖北消费金融更为极端的催收。林先生表示,平台不仅委托催收机构进行上门暴力催收,甚至在小区内粘贴大字报,导致个人情况被整个小区居民知道,家庭也为此出现了矛盾。
暴力催收在法律上是明确禁止的,违法违规将自食恶果。2023年12月,浙江省余姚市公安局对外通报侦破了一起暴力催收案件。该案件的犯罪团伙采用短信轰炸、电话连呼、人格侮辱等“软暴力”手段实施犯罪,受害人遍及全国各地,涉案人员达到300余人。
从电子签平台的高利贷陷阱到暴力催收的屡禁不止,消费金融行业暴漏出十分严重的合规等多种风险,如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或许是消费金融企业未来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

无名之辈 发表于 2025-3-15 22:54:13

微众银行大家千万别用,我用了60多万,每个月按时还,就一次卡在周末忘记了,说第二天再去还。结果给我通讯录客户一个个打电话通知,远离微众,而且微众是个集资平台,放款是以各个不同小机构放下来的,上征信,影响企业贷款

明哥鉴影 发表于 2025-3-15 23:03:34

严禁暴力催收,严禁泄露个人隐私,严禁联系第三方亲人朋友,严惩不贷[奋斗]

阿米巴米哄 发表于 2025-3-15 23:14:44

关于规范网络借贷行业的建议整理如下:一、行业现状痛点当前网络借贷市场存在多头借贷、利率不透明、暴力催收、隐私泄露等问题,各类借贷APP无序扩张,形成监管真空地带,给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隐患。二、核心建议方案建议由国家主导建设"金融借贷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平台+持牌机构"的生态模式:1. 采用"金融天猫"架构- 央行/银保监会牵头搭建国家级平台- 持牌金融机构经严格审核后入驻(类似店铺)- 统一展示贷款产品信息(利率/期限/费率等)2. 核心监管功能- 强制全流程线上化(申请-审批-放款-还款)- 实时对接央行征信系统- 设置利率红线(如LPR4倍上限)- 建立借款人债务总额度预警机制- 资金流向全程穿透式监管三、配套改革措施1. 准入制度改革- 建立全国统一备案制- 实施动态白名单管理- 注册资本金门槛提升至10亿元2. 技术保障体系- 区块链存证借贷合同- 人工智能风控模型审核- 生物识别借款人身份3. 消费者保护机制- 15天贷款冷静期- 建立先行赔付基金- 全国统一投诉处理平台四、过渡期安排建议设置2年整改过渡期,现有平台可选择:1. 自主申请持牌并入国家平台2. 转型为助贷技术服务商3. 有序退出市场该方案既可保留网贷服务普惠金融的积极作用,又能通过技术手段实现"阳光化"运营,预计可将行业不良率控制在3%以内,同时降低综合融资成本约40%。建议同步修订《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为改革提供法律保障。

李建星 发表于 2025-3-15 23:21:47

关键有关金融机构都是国家批准的吧?

至顶网 发表于 2025-3-15 23:30:40

分期乐公司必须处理

笑对人生 发表于 2025-3-15 23:58:26

我借了网贷,现在已经还不起了,全部是套路,我在这个360平台借的,后台又到其他平台,都是坑人的,全民负债。害人不浅,希望有关部门管理下,中央出台相关政策。

马强 发表于 2025-3-16 00:21:20

网贷不除社会难安,严打暴力催收

腾讯网友 发表于 2025-3-16 02:42:28

对金融管理确实有点乱,这种高利率放出来的平台,不是为了利益嚯嚯本身处在水深火热中的普通群众吗?

Ra_Y 发表于 2025-3-16 05:40:10

先想想当代的人怎么混得这么惨吧!国家发展看起来欣欣向荣,可是借贷却越来越多,尤其是消费贷!先找原因,为何借贷!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从2234%高利贷到暴力催收,谁在收割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