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知府 发表于 2025-3-15 09:21:02

中美的地缘处境有何不同?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国土的西南、西北侧相对安全,主要战略前进方向为直面六国的东边。

与之类似,今天中国的西南、西北大后方同样安全系数较高。

西南方向中国以青藏高原为天险毗邻印度,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西北方向与中亚五个斯坦接壤,面积最大的哈萨克斯坦只有区区1800万人口,其国力如何,大家心知肚明。

正北、东北方向是蒙古和俄罗斯。

如果说苏联时期陈兵百万的红色大军曾给中国带来空前压力,那么今天的俄军早已不复当年之勇。

随着乌克兰战争演变为持久战,俄罗斯频繁从远东一带调兵,甚至连驻防千岛群岛、直面北海道的第18机炮师一部都被调去了乌东前线,整个远东军区面临被掏空的危险。

战场之上,俄军常常硬仗中派一些边疆部队去拼命,而不舍得用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大城市兵源为主体的部队,这种战术倾斜导致远东军区第35集团军在乌克兰战场上损失惨重。

该集团军驻地位于伯力、别洛戈尔斯克一带,隔黑龙江与中国接壤——普京真是对中国朋友展示出了极大的信任。



回到秦国。

秦国向东以黄河为界毗邻春秋时期的第一强权晋国,一度被晋国压制在黄河以西动弹不得。

不过秦国很幸运,它在即将崛起之际等来了“天下有变”。

春秋末年“三家分晋”是一次巨大的地缘震动,分裂形成的赵、魏、韩三国从实力上均无法与原晋国相提并论,客观上为秦国东出黄河扫清障碍。

与秦国一样,中国也面临来自世界霸权的地缘障碍——太平洋第一岛链。

第一岛链的概念由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1951年提出,迄今为止美军已苦心经营半个多世纪。

某种意义上讲,黄河与第一岛链相对应,晋国与美利坚相对应,等秦军跨过黄河的那一刻,才算真正突破地缘封印。

未来我们能否拥有秦国的运气,这一点很难预料,但类比下来不难发现,对中国来说,突破地缘封锁的标志性事件便是突破第一岛链,实现伟大统一。

中国沿海虽然良港众多,但适合做航空母舰母港、核潜艇母港的位置却少之又少,所谓的良港更多是基于民用贸易用途。

众所周知,冷战时期苏联海军以核潜艇见长,因此美国在第一岛链附近布置了大量的海底声呐监控系统,并将日本海上自卫队打造成军迷口中津津乐道的“第七舰队反潜大队”。

如今俄国式微,美军这套体系几乎是原封不动(升级换代)拿来针对中国,让解放军赖以实现二次核打击的战略核潜艇们痛苦不堪。

不得已,海军只能将最先进的核潜艇搬去了三亚,以南海为主要前出方向。

可南海再大,相对广袤的太平洋来说也只是个小水湾,活动于其中还是容易被锁定的。

站在军事的视角,台湾岛东海岸的花莲、台东是比三亚、青岛强一百倍的核潜艇母港。

如果台湾收复,解放军海军甚至可以将现在的北海、东海、南海三大舰队改编为近海防御舰队,然后抽调精锐,以台湾东海岸为基地组建一支新的太平洋舰队。

那时才是真正的“太平洋足够大,可以容得下中美两个大国”。


花莲外海

地缘这个事情得分多个维度来看,随着实力消长、生产力大环境变化,地缘优势劣势的显现是不同的。

比如长期以来大家都非常羡慕美国的地理位置:北美大陆被太平洋、大西洋环抱,安全无虞,很适合当“离岸平衡手”。

但另一方面也得认识到,美国海军实际上被分散到两边。

东边一个大西洋舰队(第2、6舰队),西边一个太平洋舰队(第3、7舰队);一旦一边出事,两大舰队处于互相不能支援的尴尬境地。

考虑到巴拿马运河无法通航美军的大型航母,大西洋舰队的航母得绕南美洲最南端的麦哲伦海峡才能进入太平洋,黄花菜早凉了。

大家不妨回想一下1904~1905年间的日俄战争,当时沙俄也是一个太平洋舰队、一个万里赶来增援的波罗的海舰队,最终被集中兵力的日本联合舰队各个击破。

为了实现绝对优势、同时打赢东西海岸两场海战,美军长期以来将两大舰队按照1:1进行配置。

太平洋舰队配几艘航母,大西洋舰队就得配几艘,反之亦然,这无形中大大推高建军成本。



从某个角度看 ,美国的地缘优势其实强烈依赖于当下以海运为主体的国际贸易体系。

尽管大家看地图会觉得中国与俄罗斯、印度、越南、缅甸、巴基斯坦等众多国家接壤,做起贸易来似乎应该很容易,实则不然。

俄罗斯的核心领土位于欧洲,中国想运货物到俄罗斯得通过海运绕地球好大一个圈。

印度同理,虽然中印贸易额有个每年1000多亿美元,但99.9%都是走南海-马六甲-印度洋运输的,通过中印边境实现的贸易几乎没有。

即陆权国家们看起来领土接壤,但却并没有多少人员货物往来,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陆路(航空)基建与运输能力的限制。

不过我们可以预见,这种局面终将随着技术、生产力的进步逐渐发生改变。

能源领域,中俄油气管道、中哈油气管道等已经渐渐铺开并发挥作用。

货物领域,虽然今天看起来中欧班列还远不能跟海运相比,但它毕竟在成长中,完成了从0到1的突破。

再比如中吉乌铁路、中吉乌铁路延伸至伊朗的线路、中国-东盟铁路等,或许十年八年内建不起来,但随着建设技术的提升和建设成本下降,总会有实现的一天。

六十年前修成昆铁路费多大力气,今天修条铁路费多大力气,如果按比例换算至六十年后,那不得了的。




中国古代,京杭大运河曾是南北黄金水道,扬州、淮安等城市因航运而兴起;而到了今天,大运河在全国货物流通领域的作用已经可以忽略不计。

可见货物流通的形式始终在变化中。

当然,取代海运的不一定是铁路,也有可能是技术革命后的空运,或是某种形式的新海运。

但无论是哪种形式,它的变化都将直接影响中美地缘的变迁。

就以中国目前力推的铁路形式为例,如果亚欧大陆上的主要经济体均能通过铁路运输互联互通,实现高效的贸易往来,那将是天大的事情。

届时新疆便会成为中国对南亚、西亚、欧洲贸易的集散地和前进桥头堡,俨然又一个“对外开放新高地”……

文叡 发表于 2025-3-15 10:38:11

铁路的货运量太小,最终还得回到海上来开战争夺控制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美的地缘处境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