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时五个月,俄罗斯扣查中国货物终于放行,俄方怎么解释的?
2025年3月10日,中国驻俄罗斯大使张汉晖在接受采访时证实,俄罗斯此前确实扣押过部分中欧班列货物,但目前问题已得到解决,相关货物已经放行。这起事件虽然结束,但其背后暴露出的国际物流风险和中俄贸易合作中的潜在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货物扣押事件回顾:背后的“敏感理由”
从2024年10月起,中国企业通过中欧班列运输至欧洲的部分货物在俄罗斯过境时遭到扣查。
据物流企业反映,被扣押的货物大约涉及70个集装箱,滞留时间最长接近三个月。
这些货物原本计划10天送达,却因审查延误了数倍的时间。
对此,俄罗斯方面给出的解释是:为防止军民两用物资流入乌克兰。
俄方认为,某些商品如机械设备、电子元件、汽车配件甚至迷彩服等,既可能是民用物资,也可能被用于军事用途。
因此,俄方对这些货物进行了严格审查,并表示这项措施并非针对中国,而是适用于所有过境货物。
从时间节点来看,俄方的政策与俄乌冲突直接相关。
2022年起,俄罗斯就加强了对敏感物资的管控,尤其是试图避免军民两用物资通过第三方流向乌克兰。
这次扣查行动,正是这一政策的延续。
中欧班列的重要性与事件的深远影响
中欧班列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开通以来已经成为连接中国与欧洲的核心物流纽带。
光是2022年,中欧班列开行就超过1.6万列,运输货物量超过160万标准箱。
俄罗斯作为中欧班列的主要过境国,占据了约80%的运输线路,其地理优势使其在物流规则和运输定价方面拥有一定的话语权。
然而,这次扣货事件暴露出中欧班列在依赖单一过境国运输时的潜在风险。
那就是过境国的严格审查可能会对物流效率和货物安全性产生影响。
不过,这一问题我国早已开始筹谋解决。
近年来,中国积极推动多元化运输通道,例如“中欧中通道”(TITR),通过哈萨克斯坦、里海、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再到土耳其连接欧洲的线路,成为中欧班列的潜在替代方案。
此外,南线经土耳其的运输线路也在逐渐兴起。
尽管这些替代线路的运费和效率暂未达到主线水平,但它们的崛起也削弱了单一国家对整个物流运输的影响力,从而降低了风险。
物流事件背后的“警示信号”
这次事件不仅仅是一场国际物流中的插曲,还为我们带来了几点重要启示。
首先就是前面提到的,过境国主导权的风险不可忽视。
国际物流体系中,过境国往往掌握一定的主动权。
这种主动权会因为地缘政治紧张局势而被放大,甚至影响物流的稳定性。
俄罗斯作为中欧班列的主要过境国,其政策调整直接影响货物流转的效率和安全性。
这提醒我们,在国际物流布局中,应尽量避免对单一过境国的过度依赖。
正因如此,多元化运输通道才势在必行。
目前中国已经在积极推进多元化的国际物流布局。
例如“中欧中通道”以及经土耳其的南线方案,尽管尚未完全成熟,但在降低物流风险、增强运输灵活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随着更多运输线路的完善,中国企业可以拥有更大的选择空间,从而降低类似事件带来的影响。
此外,信息透明与规则完善也是关键。
俄方此次扣押货物的理由之一是部分报关信息不够详尽,导致对货物用途产生疑虑。
这一点或许可以通过增加透明度来解决。
比如说,企业在出口时尽量提供详尽的货物清单,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被扣查。
结语
尽管这次俄罗斯扣查货物事件已经得到解决,但它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国际物流体系中,过境国的主导权和地缘政治的变化随时可能影响货物流转的效率和安全性。
作为全球贸易的重要一环,加速推进多元化物流通道建设,优化物流规则,才确保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降低风险。
只有这样,中国企业才能在全球贸易中实现更加稳定、高效的货物流转,进一步巩固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参考资料:
联合早报 中国驻俄大使:中欧班列在俄被扣查情况经沟通后获解决 奉劝美方就此悬崖勒马,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奉劝美方就此悬崖勒马,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治俄罗斯这毛病很简单,它说什么是军民两用物资我们就禁止什么商品出口到俄罗斯,毕竟我们的态度是中立 孝子们都不吱声了。。 正常,俄罗斯已经草木皆兵了。只是审核的时间太长了[奋斗] 分析来分析去都没说重点,大国小国关系好关系差,都不拿你当回事 意在事外 我感觉是俄罗斯计谋。是应该和中国高层商量过,并经中国有关部门同意的事件。目的是给西方施压,让他们物资短缺。不应该是单方面的决定,要不央妈早就发声,并赋予措施反制了! 刚看的相关报道可是乐观得很,快速、妥善解决,扣了三个月算快速?检查个底掉是友好? 应当未雨绸缪,加速推进多元化物流通道建设,优化物流规则。确保我国的一带一路与国际贸易交往顺利通畅!!